中國處于一個新時代的新起點,宏觀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從過去的高增長正在走向高質量發展。政府正在積極投資“8大戰略新興產業、9大未來產業”,大力提升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觀察下一個階段中國宏觀經濟走向和增長邏輯的新窗口,是理解政府政策立場和改革方向的新路徑,是分析市場預期與投資機會的新維度。
所以,我們需要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只有理解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意義、實現路徑等,才能理解下一個階段中國經濟的走向。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智力資源等對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技術創新導向,是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的重要標志。簡言之,新質生產力是一種集“創新+質優”于一體的先進生產力。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勞動者水準提升,勞動資料升級,勞動對象范圍擴大。
新質生產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為: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新技術為支撐。呈現多點突破、高度復雜和深度交叉融合的發展態勢。基礎設施成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即以數字形式為存儲和流動的數據要素。由于具有低成本、強滲透性和高融合性等特點,數據要素可以推動生產資料、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方式等不斷優化升級,從而推動生產力的創新發展。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即從科技創新中尋找新方式和新途徑,加快實現高科技自立自強將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以高新技術深化應用為主攻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將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一起構成新制造業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知識密集度高,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和空間大。
與傳統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產業輻射面廣等特點,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力量。根據“十四五規劃”和“二十大報告”,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括新興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和節能環保等領域。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3%。2025年,這一比重有望超過17%。
未來產業則是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其涉及范圍更廣、成長不確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長。未來產業擁有四個“新”特點——即依托新科技、引領新需求、創造新動力和拓展新空間。
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的主要構成和技術路線。
當前,要充分發揮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巨大和擁有集全國之力辦大事體制等優勢,多管齊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及其完善體系,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動能。科技創新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動力。關鍵技術領域持續形成突破,以量變到質變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持續性科技創新基礎上形成重大關鍵性技術領域突破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在生產力的三要素中,勞動力是首要要素和重要資源,是組織生產過程的主體力量。深化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催生數字化的新生態。數字化作為新勞動和生產資料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承載主體是企業,企業是將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石。
打造全球性的開放創新生態,持續吸收國際科技創新的養分。實踐表明,高水平對外開放對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加快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完善的全產業鏈循環保障和內需擴容保障。
為有效支持科技創新,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當下應刻不容緩地促進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和上市融資等直接融資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在有效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基礎上,大力恢復股市的融資功能,尤其是針對科4LCprKcLCnNWRUUQ/xJHPQ==創型中小民企的融資功能,以此來帶動風投行業的發展,
科技金融是通過金融創新,提供服務于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和金融機制。科技金融以創新的產品,服務和機制,為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萍冀鹑谑峭苿涌萍紕撔掳l展的關鍵要素之一。
科技金融廣義的理解是整體金融業對科技創新的支持體系,狹義的理解是指銀行業。近年來科技型企業貸款保持較快增長。2023年,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34%;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1.9%;“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8.6%。銀行業在支持科創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隨著科技創新活動越來越復雜、技術迭代周期越來越短、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讓科技金融更好支持科技創新活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科技金融存在產品針對性不強、覆蓋面不廣、風險評估和防范能力不強、服務體系不健全和直接融資渠道不暢等堵點??萍夹推髽I研發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發展各階段的風險特征也不盡相同,傳統的信貸保險產品難以滿足其需求。
未來應進一步推動銀行保險機構結合科技型企業發展規律和特點先行先試,研發專屬金融產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著力補齊短板,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在落實推進層面,金融機構要增強對科技型企業的風險評估能力。
未來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更好地為科技創新和科技型企業服務,建議如下: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科技企業的評價體系。注重對科創能力、成果轉化潛力等進行有效評價,為金融支持提供精準的依據和指引。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獲取更多科技型企業信用數據和其他可代替數據,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專業的科技企業信用評價模型,為企業評價提供有效的量化創新基礎。充分運用創新技術賦能,加大對科技型企業風險識別和監測力度,提高風險防控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建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更好地評估投資風險。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分擔體系,積極探索政府對創業企業增信和風險補償機制。
為加大銀行業對科創的支持,央行今年推出5000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大致可拉動銀行配套信貸5000億左右。目前已選了首批7000家符合條件的企業向銀行推送,未來會組織對32萬家科技型企業評估后會繼續實施,甚至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