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基、強教之源。為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塑師德、練師能,狠抓日常教學管理和教科研活動,搭建教師階梯式成長平臺,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
關鍵詞
初中教育 教師隊伍建設 教學管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重要部署,明確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需要完善的教師培養體系作為基礎保障。響應時代之需,回應現實之切,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在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建設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
一、塑師德,為教師職業發展積蓄恒久動力
學校堅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培養的基礎工作,將師德建設融入日常工作,將“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細化落實到教師培養全過程,為教師擦亮心靈底色。
其一,在“發現”中弘揚真善美。為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師德素養,使青年教師盡快融入學校的日常工作和事業發展中,學校黨支部牽頭啟動了“發現工程”。一方面,啟發青年教師用慧眼去發現身邊令人感動的人和事,發現身邊普通教職工的閃光點,并舉辦“發現論壇”,讓青年教師述說自己發現的感人的人和事,推崇良好師德,弘揚真善美。另一方面,引導教師發現學校管理中的不足,并且以合理化建議的形式向學校反饋,在校務會上討論、反思和重建,以進一步提升管理品質。
其二,在“規范”中樹立職業形象。一方面,強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與踐行。樹立“依法治教、文明施教、精心執教、廉潔從教”的為人師表形象,要求教師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激勵廣大教職工崗位學習、崗位創新、崗位成才、崗位奉獻。另一方面,開展教師節行風征詢、“我為學校內涵發展獻計策”、教師關懷上門慰問等一系列活動,促進師德規范的進一步內化。此外,學校全面落實師德師風考核工作,要求教師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并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在校內設置專門信箱,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公布投訴電話和郵箱,充分發揮師生、家長在民主監督中的作用,引導教師自覺接受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監督評議,營造和諧文明、廉潔從教的良好氛圍。
其三,在“活動”中實現示范引領。一方面,組織廣大教職工積極參加征文、演講等活動,引導教師提高修養、自我錘煉,讓師德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恒久動力。另一方面,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充分發揮師德模范的榜樣作用。通過每年的“最美教師”、師德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管理者等的評選,進行先進事跡的宣講,使更多榜樣教師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練師能,為教師專業成長打通關鍵路徑
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勝任工作、應對改革和謀求發展的關鍵要素。學校抓常規、重實踐,并通過向外尋求專業支持和對內挖掘個人潛能兩條路徑,全方位錘煉教師專業品格,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一方面,狠抓常規,引導教師做實備、教、批、輔、查等日常教學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學校嚴把備課關,要求教師精準把握學科知識體系,深刻理解學科素養要求,并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突出一個“精”字;嚴把過程關,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突出一個“效”字;嚴把批閱關,要求教師對學生作業“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錯必糾,有練必評”,突出一個“準”字;嚴把輔導關,強化實施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做到“培優”和“幫困”兩不誤,突出一個“實”字;嚴把檢查關,要求教師每月末進行教案、作業的常規自查,同時通過領導干部預約聽課和推門聽課的監督反饋,細致梳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突出一個“改”字。
為進一步提高學科教研的效果,學校構建了“五動式”(即領導帶動、個人主動、任務驅動、交流互動、實踐行動)主題教研新模式,多策并用,推動教科研逐步走向深入,努力營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環境與氛圍。“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校教師主動梳理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與困惑。我們以“優化作業設計,落實減負增效”為研究課題,推動全校教師共同探索學生作業的科學設計和創新優化。教研組設計系列教研主題進行集體研討、實踐、反思。重點研究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如何科學分析學情,如何合理設置課堂三級教學目標(即基礎性目標、拓展性目標、挑戰性目標),使目標可測量可評價;二是研究如何設計導學流程,有效應用路徑導引,合理設計“五導”與“三學”教學流程;三是研究如何分層設計基礎性作業(必做)、拓展性作業(選做),如何按時段設計課前自主學習單、課堂練習、課后鞏固作業,如何按類型設計課時、單元、學期作業。
同時,學校落實全體行政人員進課堂聽課、評課工作。學校大教研活動雙周一次,每位行政人員都要根據各自所教的學科或分管的工作參與一個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從教學實錄、板書設計、說課評課等方面記錄各教研組的工作情況,及時掌握各個教學團隊的發展動態。任課教師和教研組則根據相關建議及時進行教學調整,在研磨中不斷打造精品課堂。
另一方面,重視實踐,引領教師通過特色課程開發、教學方式變革、作業設計改革等行動研究,多方面、多層次提升專業素養。學校在加強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同時,鼓勵更多教師參與研發實施校本課程和班本課程。豐富多彩的課程設置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也磨礪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們鼓勵教師強化對話意識,建設有溫度、有深度的課堂,營造鼓勵嘗試、包容失敗、平等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深度教與深度學相促相生。在各項教育教學改革的親身參與和躬身實踐中,教師的課程領導力、教學實施能力及作業設計能力都得到了深度錘煉與切實提升。
三、定目標,構建“閱讀——實踐——寫作”專業發展模式
教師成長最重要的支撐之一就是專業閱讀和實踐寫作。每一位教師都應通過大量閱讀與寫作,推動教學素養的不斷提升。為此,學校著力構建“閱讀——實踐——寫作”的教師學習成長路徑,旨在通過讀、寫、用貫通的專業發展道路為教師開辟更加廣闊多維的成長場域。
為充分滿足教師多元的閱讀和學習需求,學校持續開展“整本書閱讀”主題研討活動。結合近期共讀的書籍、教學現狀及熱點問題確定主題,讓教師們暢所欲言、集思啟智,淬煉思維品質,讓教師的閱讀走實走深。每月開展一次“讀·思·行”研讀活動,讓閱讀變成產能輸出,讓閱讀引領專業成長。通過專業閱讀,教師們發現教育教學中值得研究學習的點,加以思考,展開行動計劃,做教育的真研究者和真行動者。在此基礎上,堅持以任務驅動開展有行動、有觀察、有反思、有改進的連續性的學習行動。
同時,為促進學校教科研快速發展,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校成立了樂學“4+N”和潤禾“4+N”科研骨干團隊。“4”代表“四必”:每年1篇論文獲獎或發表,申報或參與1項課題研究,每個月至少讀1本書,必須全程參與每一次的學習交流活動。“4+N”科研團隊輻射帶動學校全體教師深度閱讀和優化實踐,學校也分類整理推出教師讀書成果集和相關校本教研文集,實現教師成長的系統化、成果化表達,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教研經驗與范本。
四、抓重點,以梯隊建設推動教師全員成長
基于“教師生涯循環發展理論”和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調研,我們發現1至5年教齡的青年教師會經歷從新手教師到經驗教師再到優秀教師的蛻變,他們的專業發展需求也會發生階段性的變化,從最初的角色適應到能力增長,再到自我反思。據此,我們結合青年教師角色適應、能力增長、自我反思三個階段的專業發展需求,制定了“儒雅教師發展樹金字塔”三級培養方案:一是為新教師量身打造的“芳林新葉,向陽而生”樂學基礎班,二是適用于職初教師的“青青枝丫,向上攀升”樂研成長班,三是促進骨干教師提升的“中流砥柱,向善而行”樂成骨干班,形成“骨干引領、青年教師提升、新教師快速成長”的教師培養模式,以漸進式的培養策略,促進青年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其一,落實匯報課制度,幫助青年教師在實踐反思中快速成長。學校要求青年教師根據各學科安排的授課任務,每學期在學科組執教兩節匯報課,并聽取其他教師就備課、上課等方面提出的教學改進建議,促其在“實踐—反思—改進”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實現快速成長。
其二,實施“青藍工程”,推動青年教師在互幫互促中脫穎而出。學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師隊伍,為每位青年教師“牽線”一位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作為指導教師,促進新老教師互幫互學、共同成長。在工作中,骨干教師指導青年教師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在教學上傳、幫、帶,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環節嚴格把關、及時糾正、著力改進;青年教師則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旁聽骨干教師上課,重點學習骨干教師如何組織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把握教學環節等。在這個過程中,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互相激發、共同學習,一批骨干教師候選人逐漸脫穎而出。
其三,拓寬培養渠道,引領青年教師在多元平臺上特色成長。學校邀請專家、名校名師參與青年教師培養工作,組織青年教師向名家拜師學藝,讓青年教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成長。此外,學校還通過舉辦各類專業展評、競賽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和展示舞臺,創造條件幫助青年教師發展自我、形成特色、多元成長。
近年來,學校多名教師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在各級教育刊物上發表文章百余篇,多項省、市級規劃課題成功結題,3位教師獲評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位教師獲評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19位教師獲得南京江北新區學科帶頭人稱號,30位教師獲評新一屆南京江北新區優秀青年教師和教壇新秀稱號,教師團隊專業素養不斷深化提升,實現拔節式成長。下一階段,學校將繼續堅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擦亮專業發展底色,堅守專業發展本色,增添專業發展亮色,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辦好人民滿意的初中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