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是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和強大動力,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作為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以其創新生產力、人才生產力、文化生產力、綠色生產力、數字生產力的多元呈現,已然蘊含著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面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出現的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鄉村人才支撐存在短板、鄉村文化發展缺少活力、鄉村生態振興再遇難題、鄉村組織作用仍需加強等現實問題,需用新質生產力賦能,以科技創新助鄉村振興“產業之旺”、以數字驅動解鄉村振興“人才之渴”、以時代傳承筑鄉村振興“文化之魂”、以綠色發展享鄉村振興“生態之美”、以智慧治理凝鄉村振興“組織之核”。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鄉村振興;鄉村治理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優秀鄉土德育文化推進重慶鄉村振興研究”(2021NDQN08)。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9-0021-0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9.002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三農”,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隨著“三農”重心的轉移,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愈發突出。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分6個方面,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方向指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總目標,對城鄉融合發展提出了要求,并明確指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1]。當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鄉村發展不充分。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重點領域在鄉村,最大潛力也在鄉村,決不能讓城市與鄉村漸行漸遠,這就必須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有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隨著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實踐中展現出的強大潛能和強勁動力,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振興事業高質量發展就具有了重大現實意義和廣闊研究前景。
一、學界研究述評
當前,學界圍繞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以新質生產力為主題,在經過了內涵[2]、特質[3]、基本邏輯[4]等“是什么”的研究階段之后,已經進入了“是什么”和“怎么做”互動推進的新階段。具體來講,其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拓展。如,朱迪、葉林祥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作了分析[5];孟捷、韓文龍探討了新質生產力的社會經濟內涵[6];羅銘杰認為新質生產力“蘊含著獨特的生態內涵”[7]。其二,怎么發展新質生產力。如,程恩富、陳健提出要“加大頂層布局力度,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宏觀指導”[8];劉友金、冀有幸認為“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支撐和新賽道”[9];王文澤提出“以智能制造作為新質生產力支撐”[10]。其三,怎么運用新質生產力。如,文豐安、肖華健認為必須以新質生產力更高水平的躍升,“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新臺階”[11];鄧云、逄卉一提出“新質生產力的繁榮發展,必將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路徑依賴和實踐支持”[12];燕連福、牛剛剛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實現共同富裕在價值基點、本質要求、目標指向方面具有邏輯共契性”[13]。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也有了一定積累,如,王靜華、劉人境認為“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驅動力”[14];烏·吳云、朱紅艷提出了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多重實施路徑”[15];劉上上、張英魁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為框架,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16]。
總體來看,新質生產力作為當前學界研究熱點,其相關成果的深度和廣度正在逐步擴展,而作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17],對新質生產力開展經濟學之外的跨學科及交叉領域研究意義重大。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中同樣具有重要價值,而現有成果雖然在整體鄉村振興和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方面或深或淺都有涉及,但系統性還有所不足;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研究視角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研究還有待深入。基于此,有必要從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入手,分析當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一系列現實挑戰,以鄉村“五大振興”為框架,嘗試提出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以期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益參考。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引擎和新動力。無論從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還是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都展現出了無可比擬的強大力量,而這份力量何以賦能鄉村振興,需要對內在的作用機理上加以分析。
(一)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18]。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體現為利用科技創新、信息技術、現代管理等新型生產力要素,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構建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產業基礎和持久的經濟增長動力。其一,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方面。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前沿技術的應用,能夠加快培育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性強的新品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品質。無人駕駛、精準作業、遠程監控等智能農機裝備的推廣使用,能夠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精準化,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其二,產業鏈延伸與融合方面。新質生產力強調“質”的提高,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如開發綠色食品、打造低碳生態旅游等),能夠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其三,電子商務與市場營銷方面。利用互聯網、移動支付、物流配送等技術,搭建農產品電商平臺,能夠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縮短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產品價格。同時依托技術支持,進一步強化農產品品牌戰略,打造地域特色農產品品牌,能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二)技術驅動: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新質生產力是人才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19]。人才資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為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成長和發展環境”[20]。其一,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如智能農業、精準農業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不僅可以吸引更多有技術背景的年輕人回鄉創業,還能提升鄉村人才的整體技術水平。其二,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如特色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等),可以為鄉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平臺。其三,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驅動發展。通過鼓勵鄉村人才參與科研項目、技術創新等活動,激發廣大鄉村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進而推動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文化傳承: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新質生產力是文化生產力。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21]。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已經成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引擎,而新質生產力作為以創新為顯著特點的先進生產力,在其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也將為整體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新的動力。其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于鄉村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可以更好地記錄、整理和傳播鄉村文化,使之得到更廣泛的認識和尊重。其二,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鄉村文化產業得以發展,這不僅包括傳統的手工藝、民間藝術等,也包括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的文化創新活動(如數字文化產品、在線文化服務等)。其三,鄉村文化振興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復興,也是經濟層面的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文化資源與經濟活動的結合,比如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特色文化產業等,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生態振興
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22]。鄉村生態振興與綠色發展相互促進,可以實現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進而推動整個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其一,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技術創新。通過引入現代農業技術、智能農業設備、生物技術等,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促進生態平衡(如智能農業系統可以通過精準施肥和灌溉,減少資源浪費,保護土壤和水資源)。其二,新質生產力倡導綠色發展理念。鄉村地區可以通過生態修復、綠色種植、可持續林業等措施,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服務功能(如通過退耕還林、濕地保護等項目,恢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其三,新質生產力強調可持續發展。鄉村生態振興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還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生態振興,會綜合考慮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生態優先”為前提,實現鄉村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五)治理變革: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組織振興
新質生產力是數字生產力。以數字化為重要特征、加快數字賦能已經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在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可以有效為鄉村基層組織賦能,推動“鄉村數字治理模式的轉變”[23],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不斷完善基層網絡化治理體系,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其一,以數字化為手段,能夠強化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提升基層黨員教育管理水平,完善黨建全面引領的鄉村治理格局。其二,新質生產力能夠進一步完善基層智慧治理應用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鄉村黨員干部隊伍結構、組織生活情況,為組織決策的科學化提供數據參考。其三,新質生產力提升鄉村治理成效的直接體現是廣大村民的反饋。數字化應用和服務的普及能夠方便廣大村民辦事,增強群眾滿意度,有利于進一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真正實現鄉村治理變革。
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現實挑戰
“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24]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三農”工作重心轉向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也引發了城鄉關系變化和鄉村社會轉型,并由此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挑戰、新問題。這些挑戰與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尤其要將之放置于生產力持續發展的現實背景中加以分析研究,進而在推動先進生產力,特別是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中尋求解決之道。
(一)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鄉村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和鄉村繁榮發展,各地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經驗。但是,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技術和創新能力有限、政策支持和落實不到位等現實問題,使得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其一,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部分鄉村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初級產品的供應,缺乏后續的加工、包裝、品牌化等環節,許多農產品往往未經深加工就直接出售,附加值較低。部分鄉村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還比較小,技術含量不高,且往往只進行簡單的初加工,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能力和綜合利用副產品的技術。部分鄉村依托本地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但服務業態發展不足,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同質化嚴重。同時,部分鄉村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協作不夠,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其二,技術和創新能力有限。許多鄉村產業還比較缺乏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特別是在品種改良、疫病防控、自動化生產等方面。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中的應用不足(如缺乏精確的播種、施肥、灌溉等操作),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土地、水資源等管理粗放,無法實現高效利用。部分鄉村產業缺乏有效的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策略,品牌意識薄弱,銷售渠道單一,難以擴大市場份額。其三,政策支持和落實不到位。事實上,近年來黨中央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農村創新創業等,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涉及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用地用電、科技創新、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措施,鄉村產業發展勢頭總體良好。但是,部分鄉村及村民個人對國家政策的內容、申請條件和流程還不夠了解。政策執行中存在部分資金到位率不高或者審批漫長的情況,個別鄉村還存在政策執行不力的情況。
(二)鄉村人才支撐存在短板
人才振興作為“五大振興”的重要部分,對當前許多鄉村來說,依然是不能忽視的一塊短板。其一,總體數量不足。鄉村人才數量不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現有人才數量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特別是作為我國人才隊伍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實用人才數量比較有限,與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如西北某縣擁有本土人才8 872人,僅占全縣農村人口的5%左右[25],難以滿足鄉村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是鄉村人才流失嚴重,人才隊伍后備力量不足。據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村居住人口為5.10億人,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減少了1.64億人①。另有數據顯示,2023年外出農民工17 658萬人,比上年增長2.7%,本地農民工12 095萬人,比上年下降2.2%②。其二,人才分布不均。在人才城鄉分布不均和東中西部區域分布不均的現實背景下,即使是在鄉村地區內部,人才分布也不平衡,經濟條件較好的鄉村人才相對集中,而自然條件較差、發展緩慢的鄉村則人才相對匱乏。其三,人才結構失衡。目前許多鄉村人才還集中于傳統農業領域,而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的新興產業研發、現代農業管理、特色鄉村旅游等領域的人才還比較少。
(三)鄉村文化發展缺少活力
鄉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到鄉村社會的精神面貌,也會影響到鄉村的凝聚力和社會發展。其一,認知片面與主體錯位。部分鄉村對文化振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鄉村文化的價值和作用理解不深,在部分鄉村的調研中,“不同年齡段群體大多選擇或者贊同用城市文化取代鄉村文化”[26]。一些鄉村相對更重視產業、生態、組織和人才振興。而在推進鄉村文化治理過程中,部分村民因所受教育資源有限等原因,表現出“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的能力不足、熱情不高”[27],部分村民的主體地位被邊緣化或對象化,形成了主客體之間的錯位。其二,文化傳承斷裂。受數字化時代的影響,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一定沖擊。部分鄉村傳統的手工藝、民間藝術、口頭傳說和表演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缺乏傳承而逐漸消失。一些鄉村傳統的節日慶祝方式和習俗被簡化或遺忘,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現代或商業化的慶祝形式。一些鄉村“既有的村落文明被破壞和遺棄,造成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斷層”[28]。其三,文化管理效率較低。一些鄉村文化管理機制過于僵化,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不能有效地響應鄉村文化發展的新需求。部分鄉村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文化項目執行效率低下。有部分鄉村過度依賴行政手段,缺乏市場和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導致文化活動缺乏活力和創意。
(四)鄉村生態振興再遇難題
鄉村生態振興在鄉村“五大振興”中處于關鍵地位,但由于鄉村生態問題的長期性和復雜性,鄉村生態振興道阻且長、仍需努力。其一,綠色生產方式滯后。鄉村綠色生產方式的普及和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是關鍵。但當前許多農民缺乏綠色生產技術的知識和培訓,同時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往往成本較高,這就存在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基于規避潛在收益損失的考慮”[29],許多農民更看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穩定性。其二,鄉村生態文化較薄弱。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無視生態規律的行為還時有發生,究其深層原因是我們還缺乏深厚的生態文化”[30]。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部分鄉村傳統的生態智慧和習俗受到沖擊,逐漸淡化甚至消失,“生態文化對環境破壞行為的約束作用日趨乏力”[31],一些年輕人對傳統生態知識與實踐了解甚少。部分偏遠鄉村過度開墾、亂砍濫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還時有發生。其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困難。一些村民對生態產品的認知不足,不了解其價值所在。部分鄉村雖開始重視并打造生態產品,但因對市場需求掌握不足,渠道有限、銷量較低。
(五)鄉村組織作用仍需加強
鄉村組織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組織體系保障,一個好支部、一批好黨員、一支好隊伍對于鄉村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背景下,部分鄉村包括基層黨組織在內的各類組織作用發揮還有待加強。其一,村級黨組織組織力不足。隨著鄉村現代化發展,部分鄉村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和管理跟不上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不能適應鄉村社會經濟、政治、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在領導和組織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出現一些問題,如過多依賴駐村第一書記的個人能力,忽略依靠村級黨組織組織和動員農民群眾,導致“村級權力結構的異化與失衡”[32]。其二,村民自治組織參與度不足。一些鄉村的村民參與自治的方式和渠道比較單一,缺乏多樣化的參與形式,同時也沒有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得不到重視。部分鄉村村務信息公開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傳播渠道,村民無法獲取足夠的信息來參與決策。其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動力不足。部分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的結構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合作組織的帶動力不強,難以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一些地方政府對組織的支持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支持。部分鄉村所在地區金融服務不足,合作組織難以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33]高效能的勞動資料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能夠為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提供先進科技與信息技術,加速各領域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革,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以科技創新助鄉村振興“產業之旺”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才能更好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創新生產力,科技創新是關鍵。以科技創新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又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支撐。其一,加快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要主動建設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要積極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以鼓勵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要根據各地鄉村的資源稟賦,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要根據鄉村實際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完善農業全產業鏈監管體系,保障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其二,積極發展數字農業。要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田監控、智能灌溉等硬件設施和農業數據分析平臺等軟件平臺,為精準農業決策提供可靠支持。要積極應用遙感技術、物聯網等數字化手段,加快農業數據采集和分析的數字化轉型。要加強農業信息化管理,根據鄉村實際設立土地電子檔案,積極應用區塊鏈技術確保農產品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其三,加強政策落實。要明確各級政府部門的責任分工,確保任務落實到人。加強對鄉村干部的政策培訓,確保他們準確理解政策意圖,進而“原汁原味”地宣傳貫徹。要通過村務網站、宣傳欄等形式公開政策內容及執行進度。鼓勵村民參與政策討論和監督過程,提高政策透明度。地方政府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保障政策的有效實施。
(二)以數字驅動解鄉村振興“人才之渴”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34]新質生產力作為人才生產力,既需要人才,也服務人才,特別是在推動鄉村數字化過程中,能夠為鄉村人才發展帶來諸多機遇。面對各地鄉村的人才短缺現狀,當以數字驅動解“人才之渴”。其一,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在地方政府能力范圍內,繼續加大優惠政策力度吸引高層次人才回鄉創業或工作,例如提供住房補貼、創業啟動資金等;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人才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提升專業能力。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將個人貢獻與待遇掛鉤,對于在鄉村企業工作的關鍵崗位人員,可以考慮給予一定比例的股權激勵。針對鄉村數字化產業設置專門的學院或培訓班,培養數字化產業人才。其二,促進人才合理流動。要建立數字化人才交流平臺,促進人才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加強校企合作,鼓勵高校與鄉村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養適應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的人才。要鼓勵城市人才到鄉村就業創業,也要支持鄉村人才進入城市學習和工作。通過短期交流項目,讓人才能夠在不同地區之間輪換工作,增加多樣化的經歷。其三,優化人才結構。各地鄉村要深入調研本村產業發展現狀,了解人才需求的具體情況,根據調研結果確定人才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要積極引進能夠掌握“新農具”的人才,推動鄉村的數字化發展。
(三)以時代傳承筑鄉村振興“文化之魂”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讓鄉村文化煥發新的時代活力,是數字時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新質生產力作為文化生產力,其根本目標是對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先進技術賦予古老文化以全新形式呈現,既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又能在時代發展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其一,提升鄉村文化認知水平。要定期開展鄉村文化體驗活動,讓村民和周邊城市的居民親身體驗鄉村文化,加深理解和認同。借助數字化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鄉村文化節活動,展示鄉村的傳統藝術、手工藝和習俗。要積極利用互聯網、AI等現代技術手段,創新鄉村文化的傳播方式,讓鄉村文化更易于被身處數字化時代的廣大人民所接受。要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將鄉村文化轉化為經濟效益,從而吸引更多人投身鄉村文化事業。其二,發展數字文化促進文化傳承。數字文化的廣泛性、互動性等特征能夠有效促進鄉村文化傳承。要開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創建數字化的文化遺產檔案,建設虛擬博物館和展覽館等。要利用各類視頻社交媒體平臺分享鄉村文化故事和歷史,鼓勵用戶創作與鄉村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增強互動性和參與度。其三,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環。要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規體系,確保文化工作的法治化、規范化。要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要積極采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文化遺產的修復和保護。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高全民保護意識。
(四)以綠色發展享鄉村振興“生態之美”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堅持綠色發展,是實現良好生態常態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必由之路。新質生產力作為綠色生產力,既符合新發展理念,又強調可持續發展;既能推動鄉村產業的綠色轉型,又能促進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其一,加快推進綠色生產方式。要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綠色生產技術創新,提升綠色技術成熟度和穩定性,降低成本。要制定嚴格的環保標準,推動鄉村企業采用更清潔的生產技術。要加快培養專業技術年輕勞動力,優化農村勞動力配置。同時,“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倒逼農戶綠色生產行為”[35]。因此,要借助新質生產力提高勞動力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引導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老齡群體積極轉向綠色生產行為。其二,加快營造鄉村生態文化。鄉村生態文化從鄉土中來,在鄉土上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文化。要從鄉村實際出發,著眼于廣大村民的樸素生活,努力挖掘具有鄉村本土特色的文化載體(如傳統民居、古老橋梁、傳統農業設施等物質載體和民間歌謠、傳統節日、鄉土藝術等非物質載體),要在保護和利用這些文化載體的基礎上促進鄉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其三,推動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強勁動力。”[36]要注重對鄉村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的量化評估,更好確定經濟價值。逐步建立鄉村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允許生態資產的買賣和租賃。要合理開發與鄉村生態相關的文創產品和服務。要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五)以智慧治理凝鄉村振興“組織之核”
鄉村各類組織在鄉村治理中承載著多方面的重要功能,要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必須依靠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鄉村各類組織共同發揮作用。新質生產力作為數字生產力,與智慧治理這一新型生產關系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深度交融。數字化時代推進鄉村智慧治理,能夠倒逼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鄉村各類組織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發揮各類組織在鄉村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其一,推進黨建智慧化。要建設統一的黨建云平臺,集成黨員管理、學習教育、組織生活等功能。開發手機應用程序,便于黨員隨時隨地參與黨建活動。要借助電腦、手機端等渠道及時發布黨務信息,加強黨員與村民的互動,接受黨員和村民監督。設立在線意見箱,收集黨員和群眾的意見建議。要組織鄉村黨員參與線上線下志愿服務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其二,提升村民委員會數字化水平。要進一步推進電子政務和信息公開,實現村務管理電子化,提高透明度。要利用智能化手段及時收集村民需求,暢通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建立反饋機制和進度跟蹤機制,保障村民的權益。其三,增強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動力活力。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保障項目資金支持,提高農民對合作社的認知度和支持度。建立一批示范合作社,發揮典型示范效應。要建立健全合作組織章程,明確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實行民主決策,確保合作組織成員平等參與管理。積極開展跨界合作,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聯動,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二○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N].人民日報,2024-07-22(1).
[2]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3] 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37-148.
[4] 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146-159.
[5] 朱迪,葉林祥.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測度與動態演變[J].統計與決策,2024(9):24-30.
[6] 孟捷,韓文龍.新質生產力論:一個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J].經濟研究,2024(3):29-33.
[7] 羅銘杰.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內涵論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4(2):11-19.
[8] 程恩富,陳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J].當代經濟研究,2023(12):14-23.
[9] 劉友金,冀有幸.發展新質生產力須當拼在數字經濟新賽道[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89-99.
[10] 王文澤.以智能制造作為新質生產力支撐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J].當代經濟研究,2024(2):105-115.
[11] 文豐安,肖華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探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13-23.
[12] 鄧云,逄卉一.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發展探析[J].重慶社會科學,2024(6):56-68.
[13] 燕連福,牛剛剛.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2):82-90.
[14] 王靜華,劉人境.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驅動邏輯及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16-24.
[15] 烏·吳云,朱紅艷.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邏輯、現實瓶頸及發展路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4(4):31-38.
[16] 劉上上,張英魁.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學術交流,2024(6):76-92.
[17]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新質生產力研究課題組.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N].中國經濟時報,2024-05-15(8).
[18] 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4-06-25(2).
[1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20] 文豐安.從“解放發展生產力”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生產力理論的變遷及啟示[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13.
[2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2024年1月1日)[N].人民日報,2024-02-04(6).
[22] 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23] 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轉型邏輯與實施路徑[J].學術交流,2024(1):93-107.
[24] 習近平在湖北考察時強調 堅持新發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堅戰” 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發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8-04-29(1).
[25] 張軍成.困境與突破:西北民族地區本土人才推動鄉村振興研究——基于G省T縣的實踐調查[J].蘭州學刊,2022(7):119-130.
[26] 夏小華,雷志佳.鄉村文化振興:現實困境與實踐超越[J].中州學刊,2021(2):73-79.
[27] 孫紹勇,周偉.新時代推進鄉村文化治理的實然審視與應然圖景[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5):104-113.
[28] 裴曉濤.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及實現路向[J].重慶社會科學,2024(3):120-132.
[29] 朱俊峰,鄧遠遠.農業生產綠色轉型:生成邏輯、困境與可行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22(3):84-89.
[30]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8.
[31] 潘加軍.非正式制度視域下的鄉村環境治理路徑創新[J].求索,2021(5):170-181.
[32] 周忠麗.鄉村組織振興的實踐路徑創新——基于駐村第一書記的視角[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41-47.
[3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2.
[3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1.
[35] 林珊,于法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基于全國10省(區)2448個農戶家庭的調查證據[J].改革,2023(1):128-143.
[36] 蔣永穆,杜嬋.以農業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J].農村經濟,2024(6):1-10.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abl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ction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Paths
Liu Haodong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n important engine and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s an advanced productivity mod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as containe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its multiple presentations of innovation productivity, talent productivity, cultural productivity, green productivity and digital productivity. Facing the arduous task of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rural industries, the short board of rural talent support, the lack of vit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logy, the role of rural organizations still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we need to be empowered by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help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help the "prosperity of the industry," with digital drive to quench the thirst for talen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building the soul of cultur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heritage of the times, enjoying the beauty of ecolog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green development, and condensing the nucleus of organiz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intelligent governanc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ucleus of organization".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