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土壤”與中國氣派:新型政黨制度中的傳統文化基因探究

2024-10-19 00:00:00朱喆林楷宸
重慶社會科學 2024年9期

摘 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偉業(yè)的歷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新型政黨制度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政治文明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實現了對既有政黨制度的超越,為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以“天下為公”“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等理念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是新型政黨制度背后潤物無聲的“文化編碼”。必須依托這一優(yōu)良基因,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新型政黨制度建設,探索提升政治體制治理效能的“文化路徑”。

關鍵詞:新型政黨制度;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統一戰(zhàn)線;民主黨派

[中圖分類號] D62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9-0046-01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9.004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新型政黨制度”這一概念,并用三個“新”來論述這一新型政黨制度的特點。他指出:“說它是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jiān)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qū)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在2023年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他進一步突出論述了新型政黨制度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緊密關聯,強調“我們黨開創(chuàng)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與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統,‘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聯”[1]。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勾勒出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雙重屬性:在制度屬性上,明確了我國政黨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通力協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在民族屬性上,明確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孕育出來的基本政治制度。因此,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我們十分有必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尋根”,挖掘新型政黨制度背后的那些優(yōu)秀傳統文化基因,為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新的文化能量。

一、研究現狀與問題

今天,新型政黨制度早已成為我們黨和國家政治實踐的關鍵一環(huán),但是,這一制度被明確為基本政治制度則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fā)展。1989年底,隨著《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的頒布,我國政黨制度被明確命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2];2007年,《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公開發(fā)表,第一次提出中國政黨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3]的論斷;隨著2018年“新型政黨制度”命題的提出,以及2021年《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的頒布,這一制度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得以命名,學界在以往中國政黨制度研究的基礎上掀起了一波新的研究浪潮,主要研究領域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新型政黨制度形成、沿革與發(fā)展歷程的研究

周淑真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探索政黨制度的歷史中,既鮮明地反對國民黨提倡的“一黨訓政”,又沒有照搬照抄蘇聯、美國的政黨制度,而是探索出了新型政黨制度,并不斷在歷史發(fā)展中優(yōu)化創(chuàng)新[4]。鐘德濤認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征程中確立、發(fā)展和日臻完善定型,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之間的緊密聯系取決于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它是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共同創(chuàng)造[5]。余力將改革開放以來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沿革劃分為恢復與發(fā)展、堅持與探索、深化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完善四個階段,指出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化推進了新型政黨制度的發(fā)展[6]。李亞男和王久高認為,第一次政協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政治、組織和制度的堅實基礎[7]。董樹彬回顧了近代以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從構想到逐步建立和發(fā)展的過程,對比了國民黨政府的政黨制度,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制度設計符合各民主黨派和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所以獲得他們的真心擁戴[8]。

(二)新型政黨制度基本理論的研究

國內學界對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根基,探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堅持、豐富和創(chuàng)新。例如,梁杰皓和丁俊萍認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已經構成了一套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傳承中華文化根脈、賡續(xù)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黨話語體系的嶄新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9]。呂楠認為,新型政黨制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在多黨合作中尋求共同目標、堅持先進性、獨立性和領導權等基本觀點,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這一理論的堅持和發(fā)展為破解西方制度困局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0]。二是從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角度著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同于傳統政黨制度理論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體系。陳明明和李松認為對新型政黨制度概念的論證和落實是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政治建設中“調試型回歸”的重要一環(huán)[11]。王立峰和劉燕從社會學的制度主義觀點出發(fā),認為法律法規(guī)、歷史傳統等制度要素、忠誠老實、公道正派等政黨價值觀構成的價值要素,以及發(fā)揚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認知性要素分別從表層、中層、深層三個維度共同塑造了新型政黨制度的豐富內涵[12]。闕天舒和方彪認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與新型政黨制度兩者共同建構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新型政黨制度在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理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能夠通過制度化、規(guī)范化手段將社會各階層訴求融入政治生活,從而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13]。

(三)新型政黨制度特色優(yōu)勢的研究

國內學界對新型政黨制度優(yōu)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梳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沿革、實踐進路,發(fā)掘這一制度統籌大局、凝聚人心的內生制度優(yōu)勢。朱昔群認為,新型政黨制度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發(fā)展性、人民利益的廣泛代表性、政策制定的合力凝聚性、意見整合的制度性程序性規(guī)范性四個維度論證了這一制度的先進性[14]。鐘貞山和胡會燕認為,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具有顯著的制度優(yōu)勢與強大的生命力,是由于這一制度自誕生以來始終以政治認同、黨派合作為基礎,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旗幟,始終堅持以一致性與多樣性相統一增強政黨凝聚力,贏得了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衷心擁護[15]。二是立足中西政黨制度比較的視野,對比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與其他國家的政黨制度,總結政黨政治“中國經驗”與“中國方案”。賈德忠和孫潤南認為,中國政黨制度承襲“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體現了“吸納”社會多樣性的行動邏輯,形成了黨政一體的復合型治理結構,實現了價值多元與政治一元的有效統一,避免了自身政黨利益至上造成非零和博弈,進而引發(fā)社會撕裂的風險[16]。在龔少情看來,新型政黨制度一方面強調國家和政黨的階級性、歷史性,發(fā)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我革命的先進能力;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政黨制度憑借其高效的組織性、鮮明的人民性和強大的制度效能,形成了協商政治、共促發(fā)展的“合力”,實現了對西方政黨制度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雙重超越[17]。何旗比較了中美兩國的政黨制度,認為美國兩黨制在21世紀愈來愈面臨意識形態(tài)化弊病,愈來愈成為“金錢政治”、無效爭論的“否決政治”、偏好短期利益的“短視政治”和“精英政治”;相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能夠代表最大多數人民利益,凝聚多個政黨意志,能夠做出科學決策并有效執(zhí)行,具有顯著的比較優(yōu)勢[18]。楊德山認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政黨的階級性、歷史性、包容性,其協商性質和監(jiān)督職能有效避免了在蘇聯和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曾出現過的官僚主義痼疾[19]。

(四)新型政黨制度與國家治理的研究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要求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學術界對我國政黨制度與國家治理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艾明江認為,新型政黨制度以共產黨執(zhí)政、民主黨派參政的黨際關系構建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合理配置,以協商合作的形式推進國家治理,通過價值認同塑造釋放出強大的凝聚力與執(zhí)行力,從而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賦能[20]。周虎指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的團結效能可以通過鞏固黨的全面領導、壯大愛國統一戰(zhàn)線、改進人民政協工作、提升民主監(jiān)督能力、加強各政黨的自身建設五項渠道達成制度優(yōu)勢的現實轉化[21]。方雷和崔哲將新型政黨制度的運作視為政治引領、政治整合與政治協商的協同運作過程,認為其在價值理念、政黨職能與政治參與上充分彰顯人民地位、協調四方多元訴求等國家治理效能[22]。齊衛(wèi)平和柴奕認為,新型政黨制度具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多黨合作推進政治資源整合、發(fā)展協商民主保障人民利益、以民主監(jiān)督推進廉政建設等四項主要制度優(yōu)勢[23]。吳偉和吳向偉提出,新型政黨制度可以通過增強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多元主體力量建設、推動人民政協職能細化與創(chuàng)新、加強國家治理中制度機制的運用來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目標[24]。

(五)新型政黨制度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基因研究

近年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兩個結合”重要論斷之后,不少學者注意到中華民族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關鍵要素對中國政黨制度設計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從新型政黨制度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這一角度探索新型政黨制度的體制優(yōu)越性。一是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語匯中提取“關鍵詞”。林懷藝從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圍繞新型政黨制度使用過的修辭性語言出發(fā),認為他們所使用的“手掌手背”“獨木難支”“唱大合唱”“同心圓”等比喻都是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它們貫穿了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全過程,具有鮮明的本土性、實踐性[25]。柴寶勇和黎田指出,文化是形成現代國家政黨制度組織形式的關鍵要素,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多元一體”“和合文化”“天下為公”“兼容并包”等文化要素是影響新型政黨制度內在生成的“基因”和“密碼”[26]。王成和李珊珊認為,“和合”思想是新型政黨制度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弘揚的精髓所在,新型政黨制度以歷史上和衷共濟、結構中合作共治、理論上和合共生之精神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形神兼具”[27]。靳曉霞認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新”,是因為這一制度傳承了我國古代“大一統”“和合”“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等傳統文化精髓,在充分匯入新的時代內涵之后,這些思想可以在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28]。二是從宏觀角度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結合新型政黨制度發(fā)展歷程探究其中潤物無聲的影響關系。劉大衛(wèi)認為,新型政黨制度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愿景、文化理念、文化心態(tài),突出新利益代表、新共同目標、新合作機制等三個“新”,具有突出的制度優(yōu)勢[29]。劉佳認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開啟了在東方落后國家構建現代政黨制度體系的先河,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同現代政黨政治邏輯相結合的產物,創(chuàng)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一原創(chuàng)性概念,并以成功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科學性[30]。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術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歷史邏輯、理論淵源、比較優(yōu)勢、治理結構、文化根基等基本問題給予了較多的關注。黨的十八大之后,特別是新型政黨制度提出以來,學術界對于新型政黨制度的研究在不斷地深化發(fā)展,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果。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學術界對于新型政黨制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是許多研究者僅僅簡略地提到了傳統文化對于新型政黨制度的構成作用和優(yōu)勢所在,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主要脈絡解讀新型政黨制度歷史和文化淵源的研究還相對有限;二是大多數研究傾向于以并列形式呈現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出現的基本概念,對于這些概念的基本發(fā)展脈絡和可能存在的關聯性因素考慮的還相對較少。本研究試圖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發(fā)掘提綱挈領的核心概念,結合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在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有關新型政黨制度的重大論斷、重要實踐,探索中華優(yōu)秀政治傳統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之間的邏輯關聯,為“兩個結合”重要論斷和新型政黨制度不斷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撐。

二、政黨制度:階級利益、民族文化、歷史規(guī)律的政治交匯處

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認為,政黨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政黨的本質特征是階級性,政黨由本階級先進成員組成,政黨的任務是領導本階級的政治斗爭、掌握政權,實現本階級的根本利益。西方政黨理論較有代表性的有英國學者安德魯·海伍德提出政黨是為贏得執(zhí)政權的人們組織起來的、通常表現出一定“意識形態(tài)凝聚力”的政治團體[31];意大利學者薩托利強調政黨“是全體中的一部分”,因而政黨只能是部分利益的代表,故而政黨概念自身蘊含著多黨制的內在要求[32];而美國政治學家謝茨施耐德將政黨定義為一種在政體框架內行動,并以和平手段爭取獲取并掌控政府權力的組織[33]。同樣,政黨制度也受到所處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塑造人們對政治和社會組織的理解和期望;歷史上的革命、戰(zhàn)爭等事件也會塑造政黨的形成和發(fā)展,某些政黨可能源自特定的歷史運動,如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等。此外,政黨制度基本特征往往也與政黨形成之初的黨際關系等因素密切相關。

(一)新型政黨制度是政黨制度普遍性與民族歷史文化特殊性的有機統一

政黨政治的發(fā)展必然催生一定的政黨制度。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國家的政黨制度設計與該國家、該民族的歷史傳統、政治文化、經濟發(fā)展狀況息息相關。

一方面,從新型政黨制度架構設計的生成邏輯上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歷史與人民共同的政治創(chuàng)造。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三三制”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從黨的八大提出的“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到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新型政黨制度的嬗變都與中國實際的制度價值、國情變化、發(fā)展需要緊密相連。這一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長期探索和奮斗的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的結晶。

另一方面,從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的演進線索上看,它又可以被凝練為一套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的生動語匯不斷擴充和發(fā)展自身的政治修辭話語生成過程。這些具有豐富政治內容和鮮明民族特色的政治話語是我們黨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對自身性質和使命的自我認識,不斷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豐富養(yǎng)料的必然結果,是黨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成就。

(二)新型政黨制度是對傳統政黨制度的發(fā)展和超越

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其政黨及政黨制度都是在這些國家的“本國土壤”所造就的民族特點、文化特征中長期演化的必然結果,其組織架構、制度模式、價值取向及行為邏輯無不深深打上本階級和本民族的烙印。

1.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制度

早在17世紀,輝格黨、托利黨等英國政黨就隨著光榮革命登上歷史舞臺。到了19世紀中葉,程序化、規(guī)范化的政黨制度逐漸成為歐美政治格局的主流,被民眾和社會各階級所接受。到20 世紀初,政黨和政黨制度實際上已成為社會各階層表達自身政治訴求的重要表現形式,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但是,由此形成的政黨形態(tài)卻千差萬別。根據競取權力的政黨數目,政黨制度可以被簡要歸類為“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然而,從根本上來說,無論是“兩黨輪流坐莊”還是“多黨聯合執(zhí)政”,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執(zhí)政。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意識到了資產階級政黨制度的局限性,認為西方政黨正處在難以逆轉的衰退歷程之中。今天,西方政黨越來越被看作“寡頭化”“官僚化”的政治機器,政黨高層極易受到權力和腐敗的不良影響,陷入鉤心斗角和權力爭奪漩渦,基層黨組織架構松散、紀律渙散,政黨愈加體現出其“非人民性”;社會階級、種族、性別等矛盾糾纏交織,性別平等、環(huán)境保護等單一議題社會團體和社會運動崛起,政黨一方面為掌權而宣稱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并改善社會狀況,但一旦上臺卻無所作為,使得人們對西方政黨制度的信心進一步降低。

總之,西方政黨制度,無論是一黨制,還是兩黨制、多黨制,盡管在表面上宣揚“自由、民主、博愛”“民有、民治、民享”,試圖以“議會制”“民主制”模糊其階級內容,但它實質上都是資產階級專政的表現,是以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核心價值、以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為根本目的的一種政治制度。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在將來,貧富鴻溝、種族矛盾、難民浪潮、生態(tài)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勢必成為阻滯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可持續(xù)、政策有效、人民權利有保障的一座不可逾越的結構性壁壘。

2.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黨制度

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理論發(fā)端于馬克思、恩格斯對于世界革命階級大團結大聯合的構想之中。在《共產黨宣言》的最后段落,他們熱情地呼吁無產階級同其他擁護民主的革命階級、政黨和社會力量結成聯盟,以革命性手段推翻現存的反動制度。同時,他們要求工人階級政黨既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要充分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積極地將革命引向消滅私有制的“運動的未來”[34]。

列寧在俄國革命實踐中系統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工農結成緊密聯盟的思想、全世界工人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團結統一的思想,團結帶領俄國工農群眾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逝世后,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在蘇聯全面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并逐漸形成了一黨執(zhí)政、政治經濟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客觀上,蘇聯模式極大地促進了蘇聯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在短短數年時間里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為后起社會主義國家發(fā)揮了榜樣和示范作用。

但是,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蘇聯和東歐的政黨制度逐漸暴露出其體制僵化、缺乏監(jiān)督的弊端,黨內關系趨于“以權貴為中心的人身依附”[35],多黨并存的政治設計也遭到瓦解[33],阻滯了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沒有形成人民群眾監(jiān)督政府、參政議政、表達訴求的合法機制渠道,導致國家政治結構民主監(jiān)督功能的缺失,官僚主義靡然成風,亡黨亡國成了難以避免的必然結果。

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傳統文化根脈探究

以協商包容、肝膽相照為鮮明底色的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國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既奠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的百年奮斗,也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優(yōu)秀“民族土壤”之中。其中,“天下為公”“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等理念是這方土壤中最具活力的“營養(yǎng)元素”,正是這些元素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國情具體實際之間的碰撞與融通,使新型政黨制度得以超越傳統的政黨制度形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增光添彩、保駕護航。

(一)“天下為公”構建起新型政黨制度兼容并包的寬廣胸襟

“天下為公”是在先秦時代孕育的一種社會理想和社會觀。這種社會理想和社會觀不僅屬于儒家,是中國古代思想中帶有普遍傾向性的文化取向,也是構建起中國共產黨與各個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之間、各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之間和諧關系的根本制度前提和思想保障。只有實現了社會主義這一為公為民的社會形態(tài)、建立了統籌兼顧效率與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科學政治制度,“天下為公”才能得到真正實現。

在古代,我國對于“天下為公”最為經典的闡述出自《禮記·禮運》,它充分展現了儒家知識分子對于理想社會最高追求。著者借孔子之口,描繪了一個行“大道”的“公天下”[36]419-420。這個“公天下”以平等、和諧為旗幟,主張社會權力通過推舉的賢德之人行使,人們普遍享有全面的社會福利,主動將社會的利益放置于私人的利益之上;孟子在談及國家政治問題時頻繁使用“天下”,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7]324,并將民眾對統治者的擁護程度作為政權是否合法、國家是否安定的重要尺度;老子提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38]119,主張統治者要遵循自然之“道”,以人民的意愿為意愿。

17世紀末18世紀初,我國封建社會正處于政治、經濟、民族矛盾的顯現期和爆發(fā)期。面對早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為代表的一批杰出知識分子再次呼喊“天下為公”的口號,要求以公天下為要旨徹底變革中國的政治經濟現狀,揭開了中國早期啟蒙思潮的序幕[39]。顧炎武主張效仿往圣,以“公心待天下之人”[40];黃宗羲認為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要求將“萬民之憂樂”作為施政之根本[41];王夫之提出“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42]1107,“公者重,私者輕”[42]464。

從廣大人民群眾政治實踐的角度看,“天下為公”理念也是中國古代農民運動的信條。如秦代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唐末王仙芝、黃巢的“平天下”“天補平均”,明末李自成的“等貴賤,均田免糧”,清末洪秀全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等等。這些起義口號,都是封建社會貧苦農民對于平等、自由,擺脫貧困,豐衣足食的不懈追求,是“天下為公”理想在他們頭腦中的樸素反映。

近代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將“天下為公”界定為他渴望建立的理想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在《三民主義》系列演講中,他提出:“‘民生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43]但是,這一藍圖根本上還是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綱領,不能為當時的中國指明前進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人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天下為公”理念的精神內核和孫中山等進步資產階級革命者的革命理想,又依托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階段賦予其新的內涵,將統一戰(zhàn)線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新型政黨制度實踐的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及愛國民主人士的熱烈歡迎和竭誠擁護。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國民黨政府對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排斥、迫害和鎮(zhèn)壓,中國共產黨人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要求在推翻“三座大山”的前提下,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就鮮明規(guī)定了“公天下”的實踐主體、基本內涵和實現路徑。中國共產黨先后提出了“抗戰(zhàn)、團結、進步”[44]“和平、民主、團結”等方針[45],號召聯合“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46],最大化擴展了統一戰(zhàn)線的范圍,要求以“民主的大聯合”推翻蔣介石政權一黨、一人的獨裁統治,響應了民主黨派人士“從速實行真正民主政治”[47]的強烈渴望,為新型政黨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的基礎和實踐的準備。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將“大道之行”的傳統社會理想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火熱實踐,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人民民主專政,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通過,標志著新型政黨制度這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的基本政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確立。毛澤東在開幕辭中強調,人民政協“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48]。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后,面對一些民主黨派人士“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還要民主黨派”的疑慮,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作出了明確的答復:多黨合作需要“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49],要充分利用好我國革命性質的“便利”,使社會上“多幾個牌號”,讓各個黨派聯系多個層面的群眾,積極聽取黨外人士的不同意見,自覺接受黨外人士監(jiān)督,使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共同合作,團結在一起”[50]348。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51]新型政黨制度這一基本政治制度將古與今串聯起來,既彰顯著“天下為公”的傳統價值,又凝聚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當代共識,有利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

(二)“以和為貴”熔鑄起新型政黨制度團結一切積極力量的思想基礎

“和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因子,也是“公天下”理念中社會有機體的存在狀態(tài)。“和”,是指和平、和氣、和諧;“合”是指合作、聯合、融合。“和”不是“和稀泥”、無原則地當“老好人”,而是要在“異”中求“和”,就是要以“尚同”之精神,相互溝通協商,從中尋求共識,實現“兼容并蓄”。這一觀念對于新型政黨制度依法科學處理政黨間關系、牢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共同思想基礎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春秋戰(zhàn)國這個禮崩樂壞、窮兵黷武、濫刑重典的動蕩年代,諸子百家從各種角度、不同層面系統針砭時弊,為當時的亂世開出藥方。在諸多的社會變革方案中,“和”的理念在各派思想家中都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些重要觀念又被后世學者不斷繼承、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后來被中華民族長期尊崇、普遍接受的共同價值和理想追求。儒家學者極為重視“中”與“和”的概念在道德教化、社會形塑中的作用,認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36]1007;《論語》強調“禮之用,和為貴”[52];孟子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7]76;荀子提出了“天地合而萬物生”“義分則和”[53]180的思想,強調通過合乎“禮”的制度建設,使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宜、各獲其利,促成社會和諧安定局面。先秦道家以素樸的辯證觀念和更加抽象和思辨的視角,談論“和”觀念。如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38]105莊子的“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54]。他們主張在順應“天”“道”“自然”等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互相對立的兩方面中獲得有基礎、有原則的協調統一,而不是無原則地進行庸俗的“調和”。千百年來,“和合”思想始終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話題和重要文化因子,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以貫之的元素,是蘊含于新型政黨制度的內生文化基因。

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個民主黨派始終同仇敵愾、攜手共進,形成了相互依存、風雨同舟的黨際關系。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合共生”,堅持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攜手合作。早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就主張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合作,并經過廣大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民主合作來對共產黨進行監(jiān)督,提出了跳出治亂興衰周期律的“第一個答案”。1950年5月,毛澤東在第一次全國統戰(zhàn)工作會議上以“一根頭發(fā)”和“一把頭發(fā)”做比,強調民主黨派與社會上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密切聯系不可隨意斬斷[55]6。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同年9月,黨的八大正式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這一重要方針從此成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的重要遵循。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倡導“和而不同”,既堅持黨在新型政黨制度的領導地位和執(zhí)政地位,又充分發(fā)揚各民主黨派特色,發(fā)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職能。周恩來指出,既要以堅持黨的領導為前提,允許民主黨中“資產階級思想和小資產階級思想合法存在,但這些思想要受《共同綱領》的限制,不能讓它自由泛濫”[44]247,但又要尊重和保留各黨派歷史和思想傳統,要是“要求民盟的思想跟共產黨一樣。那樣就把自己弄得很狹窄,失掉民主黨派的作用了”[50]。20世紀60年代初,李維漢和徐冰提出在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的各條統一戰(zhàn)線中推行和風細雨的工作方法,開“神仙會”,實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三自”方針以及“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鼓勵大家敞開思想,既在中國共產黨內發(fā)揚民主,又要鼓勵民主黨派人士“敢講話、講真心話”,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各顯神通”,發(fā)揮本黨派特長,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zhàn)提出解決方案,凝聚解決問題的共識,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55]402。這種方法提高了黨外人士的思想認識,增強了統一戰(zhàn)線內部的團結。1979年,鄧小平重申了“三自”“三不”方針,提出“要廣開言路,廣開才路,讓各方面的意見、要求、批評和建議充分反映出來,以利于政府集中正確的意見,及時發(fā)現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把我們的各項事業(yè)推向前進”[56]。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而不同”這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結晶象征著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fā)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57]。只有承認不同政黨所代表特定群體利益的差異性、多樣性,新型政黨制度才能更好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求同存異”是推動新型政黨制度科學民主決策的制勝法寶

前文提到,“天下為公”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建構新型政黨制度的質性前提,而“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執(zhí)政黨與參政黨關系則是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民主制度根本優(yōu)勢的核心所在。然而,要將制度優(yōu)勢科學合理轉化為高效、準確的政治決策,還必須傳承發(fā)揚中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求同存異”精神,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切實充分把握好、協調好各方面利益,助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謂“求同”,就是能動地體認在矛盾著的多方面中相類似、有共同語言的一面,爭取獲得多方面的協調統一;“存異”,就是充分意識到多種矛盾、多個獨立個體中彼此存在的差別,不僅允許這樣的差別存在,而且堅持相互依存、合作互利,達到 “相成相濟”,實現“和而不同”,做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而達致多元之“和”。

“同”與“異”的關系同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極為關注的一對范疇。《禮記·樂記》中提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36]720在這里,儒家學者通過“樂”和“禮”自身差異的辨析,要求將二者相互結合,各取二者之長,達到“貴賤等”“上下和”的和諧局面。荀子認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53]213,即世事之間都存在差異,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就會造成認知上的片面和局限。漢元帝時期,面對外戚放縱、宦官專權的昏聵局面,劉向從政治現實的角度解釋“同”與“異”的關系,指出“和氣致祥,乖氣致異”[58],對“和氣”的肆意破壞往往帶來對政治同一體的破壞,使得人們心生嫌隙,給國家?guī)淼溁肌1彼握軐W家張載認為:“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59],高度認可了一個統一體內部中“異”的要素的重要性。“同”中之“異”不但不會破壞同一體的和諧,而是會促進二者的共同進步。可以說,“求同存異”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和合”“和為貴”思想在實踐中的詳細體現和具體運用。“和”體現在認識論上,就是要以“同”求“和”,反對“唯我獨美”,追求“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1954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正式使用了“求同存異”這一表述,并將這一精神貫徹于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統一戰(zhàn)線策略中。面對一些政客所謂“共產主義威脅論”“限制宗教信仰論”的攻擊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對我國的疑慮和憂懼,周恩來明確提出“求同存異”的口號,號召各方代表“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應該將我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60]。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的講話重申了“求同存異”的觀點,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他強調,“一國兩制”之中蘊含的中華傳統“和合”理念體現了“求大同、存大異”的重要精神。只有擺脫“泛政治化”漩渦,著眼大局,理性溝通,凝聚共識,香港這個多元社會才能團結起來、和衷共濟,為香港的繁榮發(fā)展掃清障礙[61]。作為新時代愛國統一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求大同、存大異”這一構想對于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有著同樣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盡管中國共產黨與各個民主黨派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成員構成、思想理念、政策主張,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的價值取向根本相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根本相同。因此,應當更加以求同存異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間、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要始終堅持共產黨領導、共產黨執(zhí)政,確保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步調一致”“音律和諧”,強化政治引領,在保障政治和諧穩(wěn)定的前提下廣泛凝聚共識,對標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重大使命目標和重大戰(zhàn)略任務深入做好調查研究,更有針對性地建言獻策,發(fā)揮參政議政基本職能,共同唱響中國“未來光明論”;另一方面,建立、發(fā)展和完善新型政黨制度,必須既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又尊重包容差異,鼓勵、幫助各民主黨派不斷提升自身建設水平。各民主黨派應當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相同的思想政治基礎前提下,充分根據本黨派自身特點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加強廉政建設、領導班子建設和組織建設,穩(wěn)步提升履職能力和水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只要我們把政治底線這個圓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樣性半徑越長,畫出的同心圓就越大。”[62]

總之,新型政黨制度是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政黨制度領域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它既保證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戰(zhàn)略全局中的領導地位,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中國共產黨“指南針”“定盤星”的作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尊重、保障和維護各個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權利。這一制度充分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求同存異”“兼容并包”的合作精神和辯證方法,用謀求共識、平等協商的方式來化解矛盾、實現共贏,保障政壇晴朗、政黨清明,是最符合中國共產黨和各個民主黨派根本利益的制度安排。

四、新征程上堅持和發(fā)展新型政黨制度的根本遵循

新型政黨制度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越性。它既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統一戰(zhàn)線理論,又充分吸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髓,是具備高度的理論自覺、制度自覺、歷史自覺、文化自覺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歷史和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維護新時代中國政治清朗廉潔、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法寶。中華文化的浸潤和滋養(yǎng),使得新型政黨制度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豐富的民主內容,更具有突出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顯示出這一“植根于我國土壤”的政黨制度的獨特魅力。必須在實踐中不斷賦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活用傳統文化中家喻戶曉的生動語匯,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民族語言進行宣傳引領,增加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以及各階層人民群眾對新型政黨制度的親切感、認同感,提升新型政黨制度的話語權、影響力,并將這一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使得各黨派、各階層愛國人士的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充分涌流,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一)堅持“以民為本”,以人民為中心錘煉新型政黨制度品格

人民是人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天下為公”“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社會不是靠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的和諧社會秩序必須依靠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政黨制度來維持。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公天下”是全體人民群眾的天下,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與最廣大人民群眾對未來美好遠景的高度統一;認識到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是愛國統一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主體,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離不開民主黨派的擁護、民主黨派的參與和民主黨派的監(jiān)督;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新型政黨制度中的核心領導地位,發(fā)揮民主黨派議政監(jiān)督作用,確保政治權力的行使以國家利益為根本、以人民利益為旨歸;制定嚴密法律法規(guī),以法治體系促進新型政黨制度有效運行,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民主黨派合法權益。創(chuàng)造寬松穩(wěn)定、團結和諧的黨際關系,確保新型政黨制度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環(huán)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在共同的利益訴求、價值訴求、目標訴求的基礎上互動協商,堅定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捍衛(wèi)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廣泛性,旗幟鮮明地反對關門主義,堅決反對民主黨派“退場論”和“無用論”,保障新型政黨制度行穩(wěn)致遠。

(二)堅持“和而不同”,畫出新型政黨制度最大同心圓

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思想的時代內涵,既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發(fā)揮黨在新型政黨制度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又要充分發(fā)揮協商效能,讓新型政黨制度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目標的團結法寶。要正確處理一致性與多樣性關系,貫徹“四新”“三好”要求,以科學制度、簡潔程序、嚴謹規(guī)范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健全專題聚焦協商,堅持和完善“雙周座談會”體制機制,繼承和創(chuàng)新“神仙會”優(yōu)良傳統和“三自”“三不”方針,進行和風細雨、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參政議政工作,實現政治協商制度常態(tài)化、連續(xù)化發(fā)展;構建具有制度性約束、法治性保障的黨派監(jiān)督體系,建立民主黨派對黨和政府重大方針和重要決策貫徹落實的監(jiān)督機制;將會議協商、約談協商、書面協商等三種協商形式落到實處,加強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在考察調研、監(jiān)察督導、重要外事、內事活動中的聯系,完善協商反饋機制,確保民主黨派中央知情明政,融通“同”中之“異”,將民主黨派職能體系化、制度化、有效化。

(三)堅持“休戚與共”,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參政議政本領

繼續(xù)深入開展“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以這一思想凝心鑄魂,增強民主黨派成員對新型政黨制度的思想認同,筑牢民主黨派成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各民主黨派充分了解新型政黨制度的光榮歷史、重要力量、特色優(yōu)勢、文化價值,增強政黨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更好履行民主參政職能。加強民主黨派內部的監(jiān)督機制建設,完善法律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渠道,全面提升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硬本領”。建立長效化正向激勵機制和嚴密問責制度,促進民主黨派自我提升,形成“中國共產黨引領、民主黨派監(jiān)督”的良性循環(huán)互動,培養(yǎng)“互督互鑒、美美與共”的良好政黨關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全面發(fā)展協商民主[J].求是,2024(5):4-14.

[2]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EB/OL].[1989-12-30].http://www.cppcc.gov.cn/2011/09/06/ARTI1315304517625143.shtml.

[3] 中國的政黨制度[EB/OL].[2007-11-15].https://www.gov.cn/zhengce/2007-11/15/content_2615762.htm.

[4] 周淑真.論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yōu)勢——基于內涵要義、演進邏輯與結構關系的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7):6-13.

[5] 鐘德濤.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7-17.

[6] 余力.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基本經驗[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3):158-166.

[7] 李亞男,王久高.人民政協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4):84-88.

[8] 董樹彬.中國共產黨在新型政黨制度中領導地位的生成邏輯[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57-66+86.

[9] 梁杰皓,丁俊萍.構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的基礎、原則和價值[J].社會主義研究,2022(4):100-106+123.

[10] 呂楠.新型政黨制度對馬克思主義多黨合作思想的發(fā)展及其世界意義[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6):81-89.

[11] 陳明明,李松.當代中國黨政體制的沿革:路徑與邏輯[J].統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0(6):1-17.

[12] 王立峰,劉燕.社會學制度主義視角下新型政黨制度的構成要素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20(6):72-81.

[13] 闕天舒,方彪.國家治理場域中全過程民主與新型政黨制度——基于新時代中國話語建構的視角[J].社會主義研究,2021(4):80-87.

[14] 朱昔群.新型政黨制度的優(yōu)越性及其發(fā)展完善[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7):20-25.

[15] 鐘貞山,胡會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內生邏輯[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34-42.

[16] 賈德忠,孫潤南.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yōu)勢及其實踐——與西方政黨制度的多維度比較[J].學習與探索,2024(3):1-9.

[17] 龔少情.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對西方政黨制度的雙重超越及其類型學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7):106-115+164.

[18] 何旗.論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yōu)勢與自信——基于美國政黨政治的比較分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9(1):154-160.

[19] 楊德山.試論新型政黨制度之“新”:比較政黨制度視角下的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9(3):38-46.

[20] 艾明江.嵌入型邏輯:新型政黨制度與中國國家治理——基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fā)展經驗[J].理論與改革,2019(5):36-49.

[21] 周虎.試論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團結效能[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2):40-53.

[22] 方雷,崔哲.政治過程視角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治理效能[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3-91.

[23] 齊衛(wèi)平,柴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的國家治理優(yōu)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18+184.

[24] 吳偉,吳向偉.新型政黨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優(yōu)勢與路徑[J].黨政研究,2020(2):71-78.

[25] 林懷藝.“植根于我國土壤”的新型政黨制度:基于歷史文獻中修辭話語的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0):68-76.

[26] 柴寶勇,黎田.在“新型”與“傳統”之間:影響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傳統文化因素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9(5):82-89.

[27] 王成,李珊珊.試論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和合”文化意蘊[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25-133.

[28] 靳曉霞.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征優(yōu)勢及其傳統文化根源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J].科學社會主義,2022(1):94-101.

[29] 劉大衛(wèi).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發(fā)展我國新型政黨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20(8):35-37.

[30] 劉佳.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2):5-17.

[31] 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M].張立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32.

[32] 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M].王明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5.

[33] 謝茨施耐德.政黨政府[M].姚尚建,沈潔瑩,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71.

[3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

[35] 王韶興.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政治百年探索[J].中國社會科學,2017(7):4-28+204.

[36] 禮記[M].胡平生,張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

[37] 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38] 老子[M].饒尚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39] 蕭萐父.中國哲學啟蒙的坎坷道路[J].中國社會科學,1983(1):33-47.

[40]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12.

[4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4.

[42] 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3] 孫中山.三民主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4]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9.

[45] 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史[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7:140.

[46]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7.

[47] 張瀾文集(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215.

[48] 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2-346.

[49] 毛澤東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50] 中共中央統一戰(zhàn)線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統一戰(zhàn)線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7.

[5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N].人民日報,2016-07-02(2).

[52]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8.

[53] 安小蘭,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167.

[54] 孫通海,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211.

[55] 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研究室.歷次全國統戰(zhàn)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G].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56]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57]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4日)[N].人民日報,2014-09-25(2).

[58]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582.

[59] 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7.

[60] 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4.

[61] 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二○二二年七月一日)[N].人民日報,2022-07-02(2).

[6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562.

"Chinese Root" and Chinese Style:Explor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Genes in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

Zhu Zhe Lin Kaichen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s a new type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 that grows out of Chinese "soil",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style.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 the great cause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 has achieve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ranscended the establishe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contributed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sol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concepts of "the country is public", "harmony is precious" and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has exerte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 key element of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 Therefore, it is the "cultural secret" behind the success of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 Relying on these"genes", w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explore the "cultural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overnanc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Key Words: New Type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ited front; Democratic parti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99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亚洲综合狠狠| 91福利片| 在线国产毛片|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爆操波多野结衣|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欧美在线黄|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久久国语对白|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综合网站|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久青草网站|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在线亚洲小视频|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精品一线天| 美女免费黄网站|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色婷婷综合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男人在线| 伊人久综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高清欧美|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a网站在线观看|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亚洲天堂免费| 欧美精品另类|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美女免费| 国产精品浪潮Av|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