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晚期鼻咽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單核細胞;預后
鼻咽癌多發于鼻咽頂部及側壁,患者在患病早期無明顯特異性癥狀,多表現為鼻塞、涕血、聽力下降等癥狀,確診時病情多已進展至中晚期[1]。化療是治療晚期鼻咽癌的重要手段,該方法主要通過化學藥物抑制并殺滅腫瘤細胞,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但化療存在嘔吐、脫發、免疫功能降低等不良反應[2]。腫瘤患者機體的腫瘤微環境由腫瘤細胞、免疫細胞、血管、各類生化物質與細胞因子等共同構成。其中,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與單核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數量、比例和功能狀態可反映患者的免疫狀態,也可提供診斷線索[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晚期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R)、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MLR)的水平及其與患者預后不良的關系,為臨床制訂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預后不同分為預后良好組(62例)和預后不良組(28例)。預后結果:所有患者治療3個周期后,通過CT(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53061399,型號:DiscoveryIQ)或醫用磁共振成像系統[飛利浦醫療(蘇州)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223061580,型號:IngeniaElitionS]進行檢查,根據實體瘤的評價標準評估預后[4],若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則為預后良好,若為疾病進展或疾病穩定則為預后不良(完全緩解:影像學顯示所有目標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腫瘤標志物降至正常,并維持4周;部分緩解:影像學顯示目標病灶的最大直徑之和相對于基線減少≥30%,并維持4周;疾病進展:目標病灶的最大直徑之和相對于基線增大≥20%,或出現新病灶;疾病穩定:目標病灶的變化介于部分緩解和疾病進展之間)。預后良好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齡42~69歲,平均年齡(56.73±7.95)歲;BMI18~27kg/m2,平均BMI(22.67±2.71)kg/m2。預后不良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44~70歲,平均年齡(57.12±7.17)歲;BMI18~28kg/m2,平均BMI(23.12±2.93)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晚期鼻咽癌的診斷標準[5],并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⑵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⑵合并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者;⑶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⑷合并急性感染、免疫或血液系統疾病者;⑸有鼻咽癌治療史者。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05,規格:1.0g(以C9H11F2N3O4計)]治療,取吉西他濱1000mg/m2(最大劑量為1250mg/m2)與100mL生理鹽水混勻后于每個化療周期的第1天、第8天進行靜脈滴注;取順鉑注射液(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13,規格:6mL∶30mg)80mg/m2(最大劑量為120mg/m2)與500mL生理鹽水混勻后于每個化療周期的第1天進行靜脈滴注。21d為1個化療周期,連續治療3個化療周期。
1.3觀察指標⑴比較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NLR、PLR、MLR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周期后采集所有患者外周靜脈血5mL,采用離心機離心15min(轉速為3000r/min,半徑為10cm),取血清,使用全自動模塊式血液體液分析儀(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62400775,型號:XN-10[B4])測定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水平,并計算NLR、PLR和MLR水平。⑵比較不同預后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療前外周血NLR、PLR和MLR水平。⑶分析NLR、PLR、MLR水平預測晚期鼻咽癌患者預后不良的價值。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NLR、PLR、MLR水平比較治療后,晚期鼻咽癌患者的NLR、PLR、MLR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不同預后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療前外周血NLR、PLR、MLR水平比較預后不良組患者NLR、PLR和MLR水平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NLR、PLR、MLR水平預測晚期鼻咽癌患者預后不良的ROC曲線分析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NLR、PLR、MLR水平預測晚期鼻咽癌患者預后不良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36、0.850、0.964(均P<0.05),見表3。各項指標預測晚期鼻咽癌患者預后不良的ROC曲線,見圖1。
3討論
鼻咽癌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耳鳴、聽力下降、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由于鼻咽癌早期癥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或誤診,大部分患者確診時病情已進展至局部晚期或晚期[6]?;熓峭砥诒茄拾┑闹饕委煼椒?,通過化療藥物控制腫瘤的生長,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然而,化療藥物在作用于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機體正常細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此外,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免疫功能等因素也會對化療效果產生影響,故結合實驗室指標進一步制訂個體化治療措施顯得尤為重要[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晚期鼻咽癌患者的NLR、PLR、MLR水平均低于治療前,提示患者NLR、PLR、MLR水平越低表示療效越好。分析原因為,NLR、PLR和MLR均是反映患者機體炎癥和免疫狀態的指標,其水平升高時,提示患者機體存在較為嚴重的炎癥反應或免疫抑制狀態,導致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更加活躍;當上述指標水平降低時則表明患者的免疫狀態得到改善,有利于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8]。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免疫系統處于紊亂的狀態,隨著腫瘤的發展,腫瘤細胞持續激發免疫反應,導致慢性炎癥狀態,進而促使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等炎癥相關細胞數量異常增高,而淋巴細胞作為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癌癥患者機體中受到抑制,數量相對減少,因此,在治療前,患者的NLR、PLR和MLR水平相對較高,而治療后,炎癥細胞的數量會逐漸減少,淋巴細胞的數量則逐漸恢復[9]。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NLR、PLR和MLR水平均高于預后良好組,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NLR、PLR、MLR水平預測晚期鼻咽癌患者預后不良的AUC分別為0.736、0.850、0.964,提示NLR、PLR、MLR水平可有效預測晚期鼻咽癌患者預后。分析原因為,NLR水平異常升高提示機體存在較強的炎癥反應,可能影響化療藥物的療效,導致患者預后不良;同時,NLR水平異常升高還可反映患者免疫功能的降低,機體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降低,進一步影響預后[10]。PLR水平異常升高可能與腫瘤的生長、轉移和血管生成有關,一方面,血小板的增加將進一步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另一方面,淋巴細胞的減少則可導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從而影響化療效果[11]。單核細胞是影響機體免疫反應的主要細胞之一,隨著單核細胞增加而淋巴細胞減少,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失衡,從而影響鼻咽癌患者的預后[12-13]。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如納入樣本量較小,且觀察時間較短,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續仍需納入多中心樣本,進一步探討以上指標聯合預測晚期鼻咽癌患者預后情況的價值。
綜上所述,晚期鼻咽癌患者NLR、PLR、MLR水平可有效反映臨床治療效果,預測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預后,臨床可結合以上指標進一步預測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