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超聲造影;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
肝臟局灶性病變是指在肝臟局部出現異常組織或結構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源于多種原因,包括遺傳、環境因素與生活習慣等,病灶組織可能是肝硬化再生結節等良性病變,也可能是肝細胞癌等惡性病變,其病變的體積、形態、位置和性質各異,因此,盡早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1]。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重要手段,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具有操作簡單、定位準確和創傷小等優點,但對于小病灶和深部病灶的顯示效果不佳,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2]。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是一種通過向病變組織內注射造影劑,利用超聲成像技術實時觀察病變組織血流灌注情況引導穿刺活檢的方法,可提高穿刺活檢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并有利于臨床鑒別與及時診斷[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收治的50例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檢查方式的不同分為超聲造影組及常規超聲組,各25例。超聲造影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58.36±9.45)歲;病灶最大直徑9~57mm,平均病灶最大直徑(29.33±9.46)mm;病變部位:左葉11例,右葉14例。常規超聲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8.42±9.31)歲;病灶最大直徑8~64mm,平均病灶最大直徑(30.74±9.25)mm;病變部位:左葉10例,右葉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診斷標準[4];⑵均經穿刺活檢確診為肝臟局灶性病變[4];⑶年齡≥18歲;⑷均為初次就診且入組前未進行手術、激素、放化療等治療。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心、腦、肺與腎功能障礙者;⑵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⑶對本研究使用的造影劑過敏者;⑷合并認知功能、精神障礙者;⑸有肝臟手術史者;⑹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明顯出血傾向者;⑺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2研究方法給予常規超聲組患者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空腹狀態下患者取左側臥位,根據就診情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52061287,型號:Resona7EXP)對患者肋間及肋緣行常規掃描,明確肝臟病變區域、體積與形態等影像學信息,擬定進針途徑。采用活檢針(巴德外周血管股份有限公司,型號:MC1820)避開血管處進入病變區域,根據病灶體積分多點切取1~2次后送檢,穿刺結束后對穿刺點進行常規包扎。給予超聲造影組患者超聲造影引導穿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對患者肋間及肋緣行常規掃描,明確肝臟病變區域,選擇顯示病灶最清晰的切面,取59mg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BraccoSuisseSA,國藥準字HJ20171213,規格:每瓶含六氟化硫59mg)與5mL生理鹽水混勻后經外周靜脈注射1.5~2.0mL,隨后注入5mL的生理鹽水沖洗輸液管,觀察病灶區域的血流灌jiGsMb6wDRF0lJHPxRawUyI+EPPvOvoiZkBQuA4zJqE=注情況,明確病灶活性區域與體積等信息,依據超聲造影結果確定穿刺進針點與穿刺途徑,同常規超聲組步驟進行活檢穿刺,獲取病變組織送檢。
1.3觀察指標⑴分析50例患者病理檢查結果。記錄所有患者組織病理檢查結果,肝硬化結節患者符合肝囊腫的診斷標準[4],原發性肝癌患者符合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5]。⑵比較兩組患者穿刺活檢結果。穿刺活檢結果包括穿刺總針數、穿刺有效針數與肝臟局灶性病變診出情況。⑶比較兩組患者最大病灶直徑檢出情況。依據病灶最大直徑將其分為<2cm、2~3cm、>3~5cm、>5cm,記錄檢出例數。檢出率=檢出例數/總例數×100%。⑷分析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一致性。以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一致性。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準確率=(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⑸分析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一致性。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50例患者病理檢查結果分析50例肝臟局灶性病變患者經組織病理檢查確診35例為原發性肝癌,15例為肝硬化增生結節;常規超聲組患者中14例為原發性肝癌,11例為肝硬化增生結節;超聲造影組患者中21例為原發性肝癌,4例為肝硬化增生結節。
2.2兩組患者穿刺活檢結果比較兩組患者穿刺總針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造影組患者穿刺有效針數多于常規超聲組,肝臟局灶性病變診出率高于常規超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3兩組患者最大病灶直徑檢出情況比較超聲造影組患者最大病灶直徑<2cm的檢出率高于常規超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最大病灶直徑為2~3cm、>3~5cm與>5cm的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4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一致性分析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準確率為76.00%,靈敏度為75.00%,特異度為77.78%,陽性預測值為85.71%,陰性預測值63.64%,Kappa值為0.503,見表3。
2.5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一致性分析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準確率為92.00%,靈敏度為100.00%,特異度為66.67%,陽性預測值為90.48%,陰性預測值為100.00%,Kappa值為0.752,見表4。
3討論
肝臟局灶性病變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存在差異,良性病變通常生長緩慢,不危及患者生命,但惡性病變的病情發展迅速,可能會擴散到肝臟的其他部位或轉移至其他器官,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6]。超聲檢查能夠實時顯示肝臟的形態與結構等情況,對肝臟局灶性病變的初步篩查和定位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受操作者技術水平和儀器分辨率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誤診和漏診情況[7]。超聲造影檢查是一種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增強超聲圖像對比度的檢查方法,能夠清晰地顯示肝臟局灶性病變的形態、邊界和血流情況,進而提高病變診斷的準確性,除了影像學檢查之外,病理學檢查(如穿刺活檢)仍為目前臨床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金標準[8]。
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造影組患者穿刺有效針數多于常規超聲組,肝臟局灶性病變診出率高于常規超聲組,提示與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相比,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的穿刺確診率更高。分析原因為,超聲造影技術通過向患者病變區域注射造影劑,能夠實時顯示病變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從而更清晰地顯示病變的形態、邊界和內部結構;其次,超聲造影技術可在穿刺過程中實時觀察穿刺目標,確保穿刺針準確到達目標組織,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準確性[9]。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造影組患者最大病灶直徑<2cm的檢出率高于常規超聲組,兩組患者最大病灶直徑為2~3cm、>3~5cm與>5cm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可提高細小病灶的檢出率。傳統的超聲檢查難以準確識別和定位較小的病灶,而超聲造影技術通過向患者注射造影劑,利用造影劑在超聲中的散射作用增強超聲信號,使細小病灶在圖像上更清晰,醫師通過觀察造影劑在血管內的流動情況,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細小病灶的血管分布和血流狀態[10]。本研究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準確率為76.00%,靈敏度為75.00%,特異度為77.78%,陽性預測值為85.71%,陰性預測值63.64%,而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準確率為92.00%,靈敏度為100.00%,特異度為66.67%,陽性預測值為90.48%,陰性預測值為100.00%,提示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分析原因為,常規超聲后穿刺活檢通過聲波在機體組織中的反射和折射來形成圖像,以此判斷病變的位置和形態,但在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聲阻抗差異不大時難以準確鑒別[11];而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是一種利用造影劑在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中的不同灌注特性,增強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之間的聲阻抗差異的影像學技術,在超聲造影引導下進行穿刺活檢能夠實時調整穿刺路徑,避開血管與膽道等重要結構,更精確地定位病變組織,并能夠清晰地觀察到針尖的位置和病變組織的血液供應情況,確保穿刺的準確性并獲取病變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學檢查,從而提高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12]。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引導穿刺活檢可有效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提高對直徑較小病灶的診出率,并有較高的準確率、靈敏度與特異度,可為臨床診斷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