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免疫炎癥因子;終末期肝病模型;肝衰竭;繼發感染;預后
肝衰竭是各種肝臟疾病的終末階段,患者的肝功能處于失代償期,臨床多見肝性腦病、凝血功能障礙和黃疸等癥狀。既往研究顯示,肝衰竭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且治療期間多存在侵入性操作,容易繼發感染,導致病情惡化和預后不良[1]。長期以來,早期判斷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的預后是臨床關注重點。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是目前臨床評估肝衰竭患者病情程度的常用指標,但MELD評分易受肝外因素影響,其準確率有待提高[2]。免疫炎癥反應在肝衰竭繼發感染的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水平能反映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的炎癥反應狀態;系統免疫炎癥指數(SⅡ)是新型炎癥免疫指標,有報道顯示,SⅡ可用于判斷肝癌患者肝功能損傷程度和復發風險[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NLR、SⅡ和MELD評分聯合預測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安慶市立醫院收治的160例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短期預后不同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122例,12周內存活)和預后不良組(38例,12周內死亡)。預后良好組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40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50.21±13.75)歲;肝衰竭病程6~20個月,平均肝衰竭病程(9.27±2.54)個月。預后不良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51.05±11.69)歲;肝衰竭病程6~22個月,平均肝衰竭病程(9.30±2.1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安慶市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肝衰竭的診斷標準[4],均經病原菌檢測證實合并感染[5];⑵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急性腎損傷、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惡性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等嚴重基礎疾病者;⑵合并惡性腫瘤者;⑶妊娠期、哺乳期或備孕期婦女;⑷合并結締組織病、多發性硬化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⑸有精神疾病史者。
1.2研究方法采集患者確診后2d內的空腹靜脈血3mL,采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212220570,型號:BC-7500[NR]CS)測定血小板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計數,計算NLR、SⅡ。SⅡ=血小板計數×NLR[6]。采集所有患者確診后2d內的空腹靜脈血3mL,采用離心機以3000r/min的轉速離心10min(半徑為8.5cm),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羅氏診斷公司,國械注進20153221247,型號:cobas8000)測定血肌酐、TBIL、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白蛋白(ALB)。采集所有患者確診后2d內的空腹靜脈血3mL,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思塔高診斷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72222293,型號:STARMax)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水平。INR=(PT/對照樣本PT)國際敏感度指數(ISI),ISI在檢測試劑中標定;MELD評分=3.8×ln總膽紅素(TBIL)+11.2×ln(INR)+9.6×ln(血肌酐)+6.4×病因學(膽汁淤積或酒精導致為0,其他為1)[7]。
1.3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患者NLR、SⅡ、MELD評分。⑵比較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水平。⑶分析影響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⑷分析各因素預測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價值。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影響因素采用Cox多因素風險預測模型,判斷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以曲線下面積(AUC)表示,以AUC>0.75為準確性高。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NLR、SⅡ及MELD評分比較預后不良組患者NLR水平、SⅡ和MELD評分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水平比較預后不良組患者AST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ALB水平低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ALT和TBIL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影響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Cox模型分析將可能影響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作為自變量(NLR、SⅡ、MELD評分、AST及ALB均以原值帶入),將預后情況(預后良好=0,預后不良=1)作為因變量,納入Cox多因素風險模型分析,結果顯示,NLR升高、SⅡ升高和MELD評分升高均是影響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2.4NLR、SⅡ、MELD評分單獨與聯合預測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價值分別以NLR、SⅡ、MELD評分單獨及聯合預測結果為檢驗變量,以預后情況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NLR、SⅡ和MELD評分單獨與聯合檢測預測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AUC分別為0.741、0.758、0.751和0.831(均P<0.05),見表4、圖1。
3討論
肝衰竭繼發感染是肝衰竭患者病情惡化的重要標志,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全身炎癥反應,增加病死率[8]。既往研究認為,肝衰竭繼發感染的病原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9],而NLR能反映患者感染后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計數的平衡狀態,進而判斷機體的免疫炎癥反應程度[10]。
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NLR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且NLR升高是影響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可能是因NLR能反映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水平和炎癥程度,進而判斷臟器損傷程度和免疫功能,成為病情和預后評估的依據。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SⅡ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SⅡ水平升高也是影響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SⅡ是一種新型炎癥標志物,能有效反映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的炎癥和免疫系統狀態,SⅡ綜合反映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與血小板計數水平,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可活化血小板,促進炎癥因子釋放,參與炎癥反應,并激活凝血通路,增加血栓風險[11]。SⅡ水平升高多因肝衰竭患者繼發感染后機體強烈的免疫炎癥反應有關,通過監測SⅡ水平有利于判斷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機體免疫、炎癥及血栓狀態,準確反映患者病情,進而判斷預后,這對于指導臨床早期干預也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MELD評分高于預后良好組,且MELD評分升高是影響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MELD評分包括總膽紅素、肌酐、INR等指標,可綜合評估肝功能狀態,其評分與患者肝功能水平密切相關,評分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NLR、SⅡ和MELD評分單獨與聯合檢測預測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AUC分別為0.741、0.758、0.751和0.831。這提示聯合檢測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分析原因為,聯合檢測能更全面地評估患者的整體病情,從而更準確地預測其短期預后。
綜上所述,聯合檢測NLR、SⅡ與MELD評分有利于判斷肝衰竭繼發感染患者短期預后不良,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