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三維盆底超聲;盆底肌力評估;陰道分娩;剖宮產;盆底功能
陰道分娩、剖宮產均會引起產婦盆底位置和解剖功能的變化,并進一步誘發盆底功能障礙(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不僅延長產婦的產后恢復進程,還會降低產婦生活質量[1]。PFD可發生在子宮相關手術后或產后,臨床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等[2-3]。及早評估盆底功能,可以及時發現盆底功能的異常,為后續的干預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目前,臨床評估產婦盆底功能的方式包括盆腔超聲檢查、盆腔肌力評估等,盆底超聲作為一種無創檢查手段,能夠觀察并測量盆腔相關指標,直觀反映盆底結構及功能的異常變化[4]。盆底肌力評估為判斷盆底肌功能的檢查方式,不僅能評估盆底肌肉松弛程度,還能判斷是否發生肌肉損傷。通過三維盆底超聲觀察產婦盆底肌形態的動態變化,并在此基礎上聯合盆底肌力評估測量其盆底肌肌力等指標,有利于臨床更加準確判斷產婦盆底肌是否存在功能障礙,并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案[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不同分娩方式產婦應用三維盆底超聲、盆底肌力聯合評估盆底功能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漢中市鐵路中心醫院分娩的8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的分娩方式將產婦分為陰道分娩組(35例)和剖宮產組(45例)。陰道分娩組產婦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7.98±5.48)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1±0.65)周;BMI22~26kg/m2,平均BMI(23.98±1.23)kg/m2;新生兒體質量3~4kg,平均新生兒體質量(3.65±0.26)kg。剖宮產組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28.08±5.28)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8.98±0.72)周;BMI21~26kg/m2,平均BMI(24.02±1.11)kg/m2;新生兒體質量3~4kg,平均新生兒體質量(3.72±0.21)kg。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漢中市鐵路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均為初產婦;⑵均為單胎妊娠;⑶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意識、認知障礙者;⑵妊娠期發生嚴重并發癥者;⑶有盆腔器官脫垂史、盆底損傷史、盆腔手術史者;⑷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⑸合并惡性腫瘤者;⑹陰道分娩困難轉為剖宮產者。
1.2研究方法采用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汕頭市超聲儀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82060115,型號:Apogee8U)進行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5~9MHz。于產后6~8周進行檢查,檢查前,指導產婦進行瓦爾薩爾瓦氏(Valsalva)動作(用力吸氣,屏住呼吸,隨后模擬用力呼氣,將聲門閉緊,盡可能地不讓氣真正呼出),并囑所有產婦提前排便、排尿,膀胱內留尿量<50mL。所有產婦取截石位,將探頭置于產婦兩陰唇間,貼著陰道前壁處推進膀胱頸口,行二維成像,取得盆底三腔室的矢狀切面,再實施三維成像,獲取盆底冠狀軸、橫切面、縱軸圖像,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恥骨的聯合圖像,隨后測量膀胱旋轉角度、移動度。另外,在靜息狀態、Valsalva動作下行三維重建,測量產婦膀胱頸角度、肛提肌裂孔前后徑、左右徑并計算肛提肌裂孔面積。采用肌電生物反饋儀(重慶嬡格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渝械注準20212090264,型號:AGL-M01)以肌電圖描記法描記盆底肌電圖,Ⅰ類肌的持續收縮力(持續收縮18s)、Ⅱ類肌的最大收縮力(行5次快速收縮,結果取平均值)。盆底肌肌力Ⅰ類檢查正常值為80次~110次/min,Ⅱ類檢查正常值為50次~60次/min。
1.3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產婦盆腔器官脫垂發生情況。參考盆腔器官脫垂相關指南[6]評估兩組產婦產后6~8周盆腔器官脫垂發生情況。⑵比較兩組產婦盆腔肌力。比較兩組產婦產后6~8周Ⅰ、Ⅱ類盆腔肌力正常、異常情況。⑶比較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水平。于產后6~8周采用肌電生物反饋儀測定盆底肌持續收縮力、最大收縮力。⑷比較兩組產婦盆底超聲檢查指標水平。于產后6~8周采用肌電生物反饋儀測定產婦靜息狀態、Valsalva動作的膀胱頸角度、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裂孔前后徑和肛提肌裂孔面積,以及膀胱旋轉角度、膀胱頸移動度。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盆腔器官脫垂發生情況比較陰道分娩組產婦前、中、后盆腔器官脫垂發生率均高于剖宮產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兩組產婦盆腔肌力比較陰道分娩組產婦Ⅰ、Ⅱ類肌力的正常率均低于剖宮產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水平比較陰道分娩組產婦盆底肌持續收縮力、最大收縮力均小于剖宮產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兩組產婦盆底超聲檢查指標比較陰道分娩組產婦靜息狀態、Valsalva動作的膀胱頸角度、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裂孔前后徑和肛提肌裂孔面積均大于剖宮產組,膀胱旋轉角度、膀胱頸移動度均大于剖宮產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討論
女性盆底疾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妊娠、遺傳、分娩等。其中,妊娠、分娩被認為是誘發PFD的首要因素[7]。盆底超聲檢查具有無創等優勢,可通過多個切面獲得清晰、準確的盆底圖像,更精確地評估盆底功能[8]。而盆底肌力評估能通過測量盆底肌Ⅰ、Ⅱ類肌纖維的收縮力以評估其損傷程度[9]。
本研究結果發現,陰道分娩組產婦前、中、后盆腔器官脫垂發生率均高于剖宮產組,提示相較于剖宮產分娩,陰道分娩產婦發生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更高。分析原因為,經陰道分娩時,胎兒通過產道的壓力和拉力會對盆腔底部的支持結構造成一定的拉伸和損傷,尤其是在產程較長或產力過大的情況下,可能加重盆腔底部肌肉和筋膜的松弛程度,導致盆腔器官脫垂。盡管剖宮產可避免經陰道分娩對盆底結構的直接損傷,但手術本身也可能對盆腔結構造成一定影響,增加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10]。盆底肌肉屬骨骼肌,主要作用是維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根據其功能特性,可被劃分為Ⅰ、Ⅱ類肌,若上述兩種肌纖維受到損傷,可能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盆底器官脫垂等問題[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陰道分娩組產婦Ⅰ、Ⅱ類肌力的正常率均低于剖宮產組,盆底肌持續收縮力、最大收縮力均小于剖宮產組,提示經陰道分娩產婦的盆底肌力損傷更嚴重。分析原因為,陰道分娩會損傷產婦盆底肌處神經,致使神經傳導出現異常,影響產婦正常控尿功能,導致肌纖維萎縮,無法放松,進而降低產婦的會陰收縮肌力,促使Ⅰ、Ⅱ類肌纖維肌力降低。而剖宮產通過切開腹壁、子宮取出胎兒,盆底肌肉在此過程中受到的壓力相對較小,損傷程度相對較輕[12]。
超聲作為一種無創、經濟、實時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易被患者接受,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3]。而盆底超聲檢查可動態觀察女性的尿道膀胱改變情況,監測膀胱頸下移度等盆底指標。膀胱頸移動度增大可引發壓力性尿失禁。肛提肌裂孔的大小可反映肛提肌彈性、順應性,其面積與盆腔支持功能相關,若裂孔面積增大,易使盆腔臟器位置偏移[14]。本研究結果顯示,陰道分娩組產婦靜息狀態、Valsalva動作的膀胱頸角度、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裂孔前后徑和肛提肌裂孔面積均大于剖宮產組,膀胱旋轉角度、膀胱頸移動度均大于剖宮產組,提示相比經剖宮產分娩,經陰道分娩的產婦盆底結構改變更加明顯。分析原因為,經陰道分娩產婦由于盆底組織伸展過度,易導致盆底肌肉、產道的過度牽拉,使肛提肌撕裂。若產婦的產程較長,還可能進一步加劇盆底肌肉、神經損傷程度。此外,陰道分娩過程可能需實施會陰側切,也會引發切口部位瘢痕組織的過度增生,進一步導致肛提肌纖維化的病理改變,影響肛提肌的收縮功能恢復,并提高膀胱頸的移動度。而剖宮產手術過程中,胎兒未經軟產道娩出,因此不會對產婦的會陰和產道造成損傷,進而降低產婦的盆底結構損傷程度[15]。
綜上所述,應用三維盆底超聲、盆底肌力評估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盆底功能,可提示產婦盆底結構、功能的損傷情況,且陰道分娩產婦的盆腔器官脫垂發生率高,分娩損傷相對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