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產科;臀位外倒轉術;影響因素;妊娠結局
臀位是指胎兒的先露部位為臀部,是異常胎位中最常見的一種。在妊娠30周內臀位較多,由于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會不斷發生變化,一般不視為異常。若足月分娩時仍呈臀位,則可能對胎兒和孕婦造成一定的風險[1]。胎兒臀位會增加分娩風險,容易發生臍帶脫垂、胎臂上舉和后出頭困難等情況,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顱內出血等嚴重不良妊娠結局。因此,及早發現并處理臀位至關重要[2]。外倒轉術(ECV)是指采用人工干預的方法,在體外將不利于分娩的胎兒胎位(臀位、橫位、斜位)轉變為頭位,從而降低分娩風險和剖宮產率的方法[3]。該操作雖有較高的成功率,但仍存在失敗風險,可能出現臍帶脫垂、胎盤早剝、胎兒心率異常、陰道流血、胎兒顱骨骨折和母胎輸血等并發癥,影響產婦術后恢復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產科臀位ECV成功的影響因素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于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進行產檢并分娩的53例臀位孕婦的臨床資料,所有孕婦均接受ECV。根據ECV是否成功分為成功組(38例)和失敗組(15例)。成功組孕婦年齡25~35歲,平均年齡(30.23±3.15)歲;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15±0.72)周;羊水指數10~15cm,平均羊水指數(12.38±2.28)cm;孕前BMI18~23kg/m2,平均孕前BMI(20.02±1.32)kg/m2。失敗組孕婦年齡26~34歲,平均年齡(30.64±3.24)歲;孕周37~39周,平均孕周(37.97±0.66)周;羊水指數10~14cm,平均羊水指數(12.44±1.24)cm;孕前BMI18~22kg/m2,平均孕前BMI(20.31±1.29)kg/m2。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術前胎位經B超確認為臀位;⑵孕婦年齡>23歲,孕周≥37周,且為單胎妊娠;⑶羊水指數、胎心正常;⑷符合ECV的操作指征[5],且無陰道分娩禁忌證。排除標準:⑴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⑵合并胎膜早破、胎盤早剝、陰道流血者;⑶合并子宮畸形、嚴重妊娠期并發癥者;⑷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
1.2研究方法ECV前行胎心監護及超聲檢查確定并記錄胎心、胎位和胎盤位置。常規消毒,孕婦取仰臥位,墊高臀部位置,一位操作者將先露部從盆腔處推出,并輕推臀部朝胎背方向;另一位操作者將胎頭作俯屈狀,順著胎兒腹側將胎頭呈現前滾翻姿勢推移進入骨盆入口,一位操作者緩慢下推胎頭,另一位操作者上推抬臀,操作過程中持續監護胎心,轉至頭位。ECV成功標準:ECV后經超聲檢查確診轉正為頭位,且至分娩時未發生改變,最終經陰道分娩即為成功[5]。
1.3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孕婦臨床資料。臨床資料包括產史(初產婦、經產婦)、胎兒預估體質量(采用觸診估測法測量宮底高度和胎兒腹圍估算胎兒體質量)、胎盤位置(后壁胎盤、非后壁胎盤)、臍帶繞頸情況(繞頸、無繞頸)、臀先露類型(單臀、混合臀)和腹壁脂肪厚度(①仰臥位:被檢測孕婦仰臥,放松腹部肌肉。②測量位置:選擇在臍旁1cm左右的位置。③測量手法:檢測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腹壁的皮膚和脂肪,盡量將肌肉層排除,測量孕婦腹壁脂肪厚度)。⑵分析臀位孕婦ECV成功的影響因素。⑶比較兩組孕婦的妊娠結局。妊娠結局包括子宮切除、胎兒損傷、羊水污染、新生兒死亡、新生兒1、5min阿氏(Apgar)評分。Apgar評分最高分為10分,8~10分為正常新生兒,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6]。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因素分析行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孕婦臨床資料比較成功組孕婦中產史為經產婦占比、胎盤位置為后壁胎盤占比均高于失敗組,腹壁脂肪厚度小于失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產婦胎兒預估體質量、臍帶繞頸情況、臀先露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影響臀位孕婦ECV成功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將可能影響臀位孕婦ECV成功的相關因素量化賦值,以臀位孕婦ECV是否成功為因變量(成功=1,失敗=0),以產史(經產婦=1、初產婦=0)、胎盤位置(后壁胎盤=1,非后壁胎盤=0)、腹壁脂肪厚度(原值帶入)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產史為經產婦、胎盤位置為后壁胎盤、腹壁脂肪厚度小均是臀位孕婦ECV成功的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2。
2.3兩組孕婦妊娠結局比較兩組孕婦均無子宮切除、胎兒損傷、新生兒死亡;兩組孕婦羊水污染、新生兒窒息占比和新生兒1、5minApgar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討論
胎兒臀位的原因較為復雜,與宮腔內活動過大、過小、胎頭銜接受阻等因素均相關,臀位分娩對孕婦和胎兒均會帶來一定風險,臀位分娩可能導致孕婦產程延長、分娩困難,甚至需要進行剖宮產;臀位分娩可能導致胎兒宮內缺氧,發生臂神經損傷等并發癥[7]。大部分臀位孕婦在分娩時多采用剖宮產,但剖宮產可能導致產婦術后并發癥、再次妊娠分娩時發生并發癥和影響胎兒健康等問題。因此,降低剖宮產率、促進自然分娩是臨床干預臀圍產婦的重點[8]。近年來,ECV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手法將胎兒從臀位轉變為頭位,可提高孕婦選擇自然分娩的概率[9]。目前,臀位孕婦實施ECV的成功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積極篩查臀位孕婦ECV成功的因素并積極干預,對減少難產、保障孕婦和新生兒的圍產期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成功組孕婦中產史為經產婦占比、胎盤位置為后壁胎盤占比均高于失敗組,腹壁脂肪厚度小于失敗組,且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產史為經產婦、胎盤位置為后壁胎盤、腹壁脂肪厚度小均是影響臀位孕婦ECV成功的因素,提示經產婦、后壁胎盤及腹壁脂肪厚度與ECV是否成功有關,臨床應結合上述指標對臀位孕婦重點篩查,針對上述影響因素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提高ECV成功率。分析原因為,經產婦已經有過一次或多次的分娩經驗,因此,進行ECV時更易配合調整胎兒的位置。而對于初產婦來說,子宮和生殖道肌肉均較為緊張,會提高ECV的實施難度,從而降低成功率;同時,經產婦的骨盆相對寬大,可以增加胎兒旋轉的空間,在實施ECV時,胎兒更容易調整到正確的位置,而初產婦骨盆相對較小,胎兒旋轉空間有限,因此成功率較低[10]。此外,經產婦的生產經驗使其對分娩過程有更好的理解和預期,在進行ECV時的心理狀態較放82d416e835137ac27558344810640b5c3ceb15574be955cfb86fa6cdeec6115f松,配合度較高,從而提高ECV的成功率[11]。ECV過程中需要將胎兒從原位轉動至頭位,而后壁胎盤使胎兒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轉動;相較于非后壁胎盤,后壁胎盤能夠提供更寬敞的操作空間,使操作更易實施,從而提高成功率[12]。較薄的腹壁脂肪在進行ECV時能準確地觸摸和感知到胎兒的位置和姿態,從而更精確地執行ECV,且腹壁脂肪較薄的臀位孕婦通常具有較好的腹部肌肉張力和彈性,這使醫生在施力時能夠更有效地傳遞力量,減少ECV過程中的阻力和摩擦力,可降低對胎兒和母體的潛在風險,提高成功率[13]。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孕婦均無子宮切除、胎兒損傷、新生兒死亡;兩組孕婦羊水污染、新生兒窒息占比和新生兒1、5minApgar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ECV操作不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分析原因為,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往往與孕婦的年齡、健康狀況、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而ECV作為一種外部干預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改變胎兒的位置,便于后續分娩,因此,即使ECV操作未能成功,也不會提高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同時,ECV雖具有胎盤早剝、胎膜早破、死胎等并發癥風險,但發生率較低,因此安全性理想[14]。另外,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樣本量較少,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仍有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探討臀位ECV術成功的影響因素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
綜上所述,產史為經產婦、胎盤位置為后壁胎盤、腹壁脂肪厚度小均是影響產科ECV成功的因素,且ECV不會提高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