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MRI增強掃描;影像學特征;腦膜瘤;預后
腦膜瘤多發于大腦半球凸面、顱底等位置,患者常出現頭痛、癲癇、視聽障礙與運動障礙等癥狀[1]。腦膜瘤患者在確診時腫瘤體積往往較大,再加上腦部神經、血管分布較多,切除難度較大,且術后復發率較高[2]。腦部MRI、CT和骨掃描等影像檢查可明確顯示腦膜瘤大小、部位和深度等,為臨床診治提供準確的信息[3-4]。MRI作為新型影像檢查技術,增強掃描等模式可判斷腫瘤性質及具體分級等信息,但關于其評估腦膜瘤患者預后價值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討MRI增強掃描影像學特征與腦膜瘤患者預后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珠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行手術切除的66例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后隨訪3個月,根據疾病轉歸不同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49例,未復發或未因腦膜瘤死亡)與預后不良組(17例,復發或因腦膜瘤死亡)。預后良好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齡39~59歲,平均年齡(49.12±8.74)歲;BMI20~26kg/m2,平均BMI(23.15±2.61)kg/m2。預后不良組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齡40~59歲,平均年齡(49.51±8.83)歲;BMI21~26kg/m2,平均BMI(23.44±2.53)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珠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腦膜瘤的診斷標準[5],并經病理診斷確診;⑵年齡≥18歲;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其他類型腦部腫瘤或其他腦部疾病史者;⑵合并其他部位腫瘤者;⑶入院前未接受過放、化療者;⑷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⑸合并心、肝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
1.2研究方法收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居住地(農村、城市)、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高中以下)、病理類型[5](上皮型、纖維型、移行型、血管瘤型)、腫瘤位置(左側、右側)、腫瘤最大直徑(≤5cm、>5cm)、入院卡諾夫斯基健康狀況評分量表(KPS)[6]評分(≤80分、>80分)、瘤周水腫(有、無)、腦膜瘤良惡性世界衛生組織(WHO)分級[7](Ⅰ級、Ⅱ~Ⅲ級)、手術切除程度(全部切除、部分切除)、縱向弛豫時間(T1)增強像均勻強化(是、否)、彌散加權成像(DWI)信號(高、低)。選擇醫用磁共振成像系統(飛利浦醫療系統荷蘭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53062758,型號:Ingenia1.5T),參數設置:T1加權成像(T1WI)設置重復時間(TR)/回波時間(TE)為436/21ms;T2加權成像(T2WI)設置TR/TE為5000/125ms,回波鏈長度為8;3DT2WI液體翻轉恢復衰減序列圖像設置TR/TE/反轉時間(TI)為9000/145/2100ms。采用的b值為1000s/mm2,截面厚度為5mm,獲得DWI軸面成像。同時靜脈注射造影劑——釓特酸葡胺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67,規格:15mL∶5.654g(以釓特酸葡胺計)]0.2mL/kg,最大劑量為45mL,獲取軸位、冠狀位及矢狀位的增強圖像。
1.3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⑵分析影響腦膜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患者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病理類型和腫瘤位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預后不良組患者腫瘤最大直徑>5cm、入院KPS評分≤80分、有瘤周水腫、WHO分級為Ⅱ~Ⅲ級、手術切除程度為部分切除、T1增強像不均勻強化、DWI高信號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影響腦膜瘤患者預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可能影響腦膜瘤患者預后不良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行量化賦值。以腦膜瘤患者預后情況為因變量(預后良好=0,預后不良=1),以腫瘤直徑(≤5cm=0,>5cm=1)、入院KPS評分(>80分=0,≤80分=1)、瘤周水腫(無=0,有=1)、WHO分級(Ⅰ級=0,Ⅱ~Ⅲ級=1)、手術切除程度(全部切除=0,部分切除=1)、T1增強像(均勻強化=0,不均勻強化=1)、DWI像(低信號、等信號=0,高信號=1)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5cm、入院KPS評分≤80分、瘤周水腫、WHO分級為Ⅱ~Ⅲ級、手術切除程度為部分切除、T1增強像不均勻強化、DWI為高信號均是影響腦膜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2。
3討論
外科手術是腦膜瘤的標準治療方案,通過手術切除瘤體,大部分患者可治愈,而術后輔助發射治療可進一步提高療效[8]。MRI等影像學檢查可對患者療效進行評估,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膜瘤患者MRI增強掃描影像學特征與預后的關系,為臨床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腫瘤最大直徑>5cm、入院KPS評分≤80分、有瘤周水腫、WHO分級為Ⅱ~Ⅲ級、手術切除程度為部分切除、T1增強像不均勻強化、DWI高信號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5cm、入院KPS評分≤80分、瘤周水腫、WHO分級為Ⅱ~Ⅲ級、手術切除程度為部分切除、T1增強像不均勻強化、DWI為高信號均是影響腦膜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以上因素均與腦膜瘤患者預后有關。分析原因為,腫瘤直徑越大,腫瘤細胞增殖越快,患者預后越差。當腫瘤體積較大時,易與周圍重要神經、血管發生粘連,造成手術全部切除難度增大,影響患者預后。通常認為KPS評分>80分為生活能自理,病情較輕,對患者影響較小,術后狀態較好,存活期較長[9]。瘤周水腫不僅使瘤體占位加重,而且還會破壞瘤腦界面,損傷大腦皮質和血-腦屏障,導致患者顱內壓增高,引發癲癇并加重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影響患者預后[10]。WHO分級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腫瘤侵襲性及復發率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手術部分切除會殘留腫瘤細胞,其在術后增殖可引起腦膜瘤復發,導致預后不良。T1不均勻強化與病理級別較高相關,不均勻強化腦膜瘤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而DWI高信號則提示腦細胞水腫等,此時腦組織受損較低信號或等信號更嚴重,患者預后較差[11]。
綜上所述,腫瘤直徑、KPS評分、瘤周水腫、WHO分級、手術切除程度T1增強像不均勻強化、DWI高信號等均與腦膜瘤患者預后有關,術前可進行MRI增強掃描,對患者預后進行評估,盡早采取措施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