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胃癌;腫瘤標志物;臨床病理特征;相關性
胃癌的隱匿性較強,惡性程度較高。受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的飲食習慣、環境污染和遺傳等因素影響,其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1]。既往研究顯示,腫瘤標志物和臨床病理特征均有利于臨床深入地了解胃癌的發病機制,還能為胃癌的早期診斷、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依據[2]。腫瘤標志物是指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異常物質,其水平與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密切相關,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與CA724等均為臨床常見的腫瘤標志物,在胃癌患者中該類物質的升高往往提示病情惡化,可以作為監測患者病情進展、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3]。惡性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腫瘤的大小、生長部位、浸潤深度和淋巴結轉移情況等,這些特征可用于判斷胃癌的惡性程度、制訂治療方案和預測預后[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胃癌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4年3月子長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胃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60.63±7.57)歲;胃癌TNM分期[5]:Ⅰ~Ⅱ期33例,Ⅲ~Ⅳ期37例;腫瘤最大直徑:≤5cm32例,>5cm38例;淋巴結轉移:有27例,無43例;分化程度:低分化16例,中分化25例,高分化29例;浸潤深度:漿膜層11例,肌層23例,黏膜層36例。本研究經子長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胃癌的診斷標準[5],并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⑵均為初診初治患者;⑶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⑴合并繼發性胃癌者;⑵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⑶合并感染性、免疫性或血液相關疾病者;⑷入組前接受手術、放化療治療者;⑸臨床資料缺失者。
1.2檢測方法入院時采集所有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mL,采用離心機以3000r/min的轉速離心10min(半徑為5cm),取血清,使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上海惠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401402,型號:IMS1200)檢測CEA、CA199和CA724水平。
1.3觀察指標⑴比較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CEA、CA199和CA724水平。收集患者胃癌臨床分期(Ⅰ~Ⅱ期、Ⅲ~Ⅳ期)、腫瘤最大直徑(≤5cm、>5cm)、淋巴結轉移(有、無)、分化程度(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與浸潤深度(漿膜層、肌層、黏膜層)等資料,比較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CEA、CA199和CA724水平。⑵分析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與CEA、CA199和CA724水平的相關性。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CEA、CA199和CA724水平比較不同分化程度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的CEA、CA199和CA724水平高于Ⅰ~Ⅱ期,腫瘤最大直徑>5cm患者的CEA、CA199和CA724水平高于≤5cm,淋巴結轉移患者的CEA、CA199和CA724水平高于無轉移,浸潤深度為漿膜層患者的CEA、CA199和CA724水平高于肌層和黏膜層,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與CEA、CA199和CA724水平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腫瘤最大直徑、淋巴結轉移及浸潤深度與CEA、CA199、CA724水平呈正相關(均P<0.05),見表2。
3討論
在胃癌的研究中,腫瘤標志物與病理特征在疾病的預防、精準診斷、個性化治療與預后評估等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腫瘤標志物是反映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生物學指標,通常在胃癌患者體內呈現出異常高表達,有利于臨床判斷腫瘤的性質、大小和擴散程度,在監測治療效果和預測復發風險等方面具有較高價值。CEA、CA199和CA724等腫瘤標志物在胃癌的篩查、診斷及預后評估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6]。而病理特征則是揭示胃癌本質的重要手段,通過對腫瘤組織的顯微鏡檢查,可以觀察到腫瘤細胞的形態、結構與排列方式,從而判斷其惡性程度和侵襲性;此外,病理特征還包括腫瘤的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與血管侵犯情況等,對于評估胃癌分期和制訂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7]。
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的CEA、CA199和CA724水平高于Ⅰ~Ⅱ期,腫瘤最大直徑>5cm患者的CEA、CA199和CA724水平高于≤5cm,淋巴結轉移患者的CEA、CA199和CA724水平高于無轉移,浸潤深度為漿膜層患者的CEA、CA199和CA724水平均高于肌層和黏膜層。這提示腫瘤標志物水平與臨床分期、腫瘤最大直徑、淋巴結轉移及浸潤深度等病理特征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分析原因為,CEA是一種在胚胎期腸道、肝臟和胰腺等組織合成的蛋白質,在胚胎期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成人正常組織中,CEA的水平極低,但當機體發生惡性腫瘤時,特別是胃癌等消化道腫瘤,CEA水平會顯著升高[8];CA199是一種糖類抗原,其水平與胰腺癌及胃癌等消化道腫瘤有著密切的關系。CA199水平異常升高可能與腫瘤細胞的糖代謝異常有關,而腫瘤細胞通過糖代謝獲取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進而支持其快速增長和擴散。這種糖代謝的異常狀態,不僅為腫瘤細胞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還可促進腫瘤微環境中炎癥反應的產生,進而有利于胃癌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同時,糖代謝異常導致的酸性環境也有利于腫瘤細胞逃脫機體的免疫監視,使腫瘤細胞更難以被清除,而這種代謝異常將進一步加重胃癌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擴散[9];而CA724作為一種黏蛋白樣高分子糖蛋白,廣泛分布于胃癌細胞的表面和細胞質中,對于胃癌的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度,既往研究顯示,CA724在胃癌細胞中的表達水平與細胞的增殖活性密切相關,當胃癌細胞處于快速增殖狀態時,CA724的合成和分泌也會顯著增加[10]。在胃癌的早期階段,腫瘤細胞數量較少,活躍度相對較低,釋放的腫瘤標志物較少,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隨著腫瘤細胞進一步增殖并向周圍擴散,則會釋放更多的腫瘤標志物。因此,CEA、CA199、CA724水平升高不僅提示腫瘤的存在,還能反映腫瘤細胞的活躍度和侵襲能力增強[11]。同時,高水平的腫瘤標志物還可提示癌癥已經形成較大的腫塊,對周圍組織和器官造成更大的壓迫和破壞,淋巴結轉移及深度浸潤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水平升高幅度更大[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分期、腫瘤最大直徑、淋巴結轉移及浸潤深度與CEA、CA199、CA724水平呈正相關,提示腫瘤標志物水平可有效預測胃癌發展進程。分析原因為,隨著胃癌惡性程度的增加,腫瘤細胞的增殖和侵襲能力也相應增強,促進腫瘤標志物的釋放,導致腫瘤標志物水平升高[13]。而腫瘤直徑大小也是影響腫瘤標志物水平的重要因素,直徑較大的腫瘤具有更多的腫瘤細胞和更廣泛的浸潤范圍,因此會釋放更多的腫瘤標志物到血液中[14]。相關研究顯示,淋巴結轉移是惡性腫瘤患者預后不良的主要危險因素,當腫瘤細胞通過淋巴系統轉移到其他部位時,會在淋巴結中生長并繼續釋放腫瘤標志物[15]。浸潤深度也可反映胃癌的惡性程度和侵襲能力,隨著浸潤深度的增加,腫瘤細胞更容易侵犯周圍組織和器官,導致腫瘤標志物水平的升高。因此,上述腫瘤標志物水平升高不僅反映腫瘤的存在和發展情況,還可進一步輔助臨床診斷、判斷患者預后。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如樣本容量相對較小,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續仍需擴充樣本容量進一步驗證結果。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臨床分期、腫瘤最大直徑、淋巴結轉移及浸潤深度與CEA、CA199、CA724水平呈正相關。臨床診治時可結合以上指標進一步預測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