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循經取穴推拿;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功能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主要表現為坐骨神經痛、腰背痛和下肢麻木等癥狀,持續的疼痛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負面影響[1]。牽引療法是臨床針對該病的保守治療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促進下肢感覺功能、腰椎功能的恢復,但該方法單獨應用時效果有限,仍需與其他方法聯合使用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2]。中醫認為,該病屬于“腰痛”“痹病”范疇,基本符合腰痛的治療原則,辨證分型多為氣滯血瘀證,即:氣血瘀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進而表現出痛感。對于氣滯血瘀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主要采用通經活絡、化瘀止痛的治療方法。循經推拿為臨床常用的中醫療法,能夠減輕疼痛癥狀、改善患處微循環,也可增強椎旁肌肉興奮性[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牽引治療聯合循經取穴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北京市密云區中醫醫院收治的5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為對照組(給予牽引治療)和觀察組(給予循經取穴推拿聯合牽引治療),各2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39例,女性111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8.95±12.06)歲;病程0.5~5年,平均病程(1.96±0.47)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32例,女性118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49.72±11.54)歲;病程8個月~5年,平均病程(1.89±0.4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市密云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4];⑵中醫符合氣滯血瘀證的辨證標準[5];⑶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脊柱變形、骨質疏松、骨折等疾病者;⑵入組前已接受相關治療者;⑶合并精神或心理疾病者。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功能鍛煉、休息等常規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牽引治療。患者于頸腰椎治療牽引床(江蘇日新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091829,型號:RXPC-200D)上取仰臥位,于牽引床兩端固定胸部和骨盆,根據患者體質量確定牽引力,初始為患者體質量的40%,之后逐漸提高牽引力,20min/次,1次/d,10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d,共治療3個療程。給予觀察組患者循經取穴推拿聯合牽引治療。牽引治療方法的操作同對照組。患者取仰臥位,醫師以手法進行放松,先沿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從下至上、從健側至患側進行推拿,每側進行5次,之后選擇距離脊椎正中線1.5cm的位置以雙拇指進行揉按,從下至上,每小關節4次,對氣海、腰眼、大腸俞、環跳、委中和阿是穴等進行點按,每個穴位按壓5min,沿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以推法或滾法對患側進行推拿,以患者感到酸脹為度,共5次,逐漸增加推拿強度。隨后進行手法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首先選擇解溪、太溪,使用點壓手法進行處理,每個穴位按壓1min,選擇股四頭肌,使用提拉手法進行處理,選擇沖門穴,使用掌壓手法進行處理,持續30min,隨后調整體位為側臥位,選擇環跳穴,使用肘壓手法進行處理,選擇臀大肌結節與痙攣部位,使用彈撥的手法進行處理,根據患者的耐受度調整強度。再更換為俯臥位,選取承山、委中等穴位,以指壓手法進行處理。最后選擇臀部、腰骶部,進行推拿放松處理。1次/d,10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d,共治療3個療程,治療后隨訪3個月。
1.3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麻木、椎旁壓痛等癥狀消失為治愈;7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麻木、椎旁壓痛等癥狀明顯減輕為顯效;3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麻木、椎旁壓痛等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麻木、椎旁壓痛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對患者麻木、椎旁壓痛、下肢放射痛和腰腿疼痛進行評估,依據嚴重程度進行賦分,對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賦分0、2、4、6分[5]。⑶比較兩組患者腰椎功能、疼痛情況。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6]、視覺模擬量表(VAS)[7]疼痛評分于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評價兩組患者下肢功能障礙情況與疼痛情況。ODI評分有3個維度,共包括9項評估內容,每項5分,總分最高為45分,評分越高表示下肢功能障礙越嚴重;VAS疼痛評分0~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⑷比較兩組患者γ-干擾素(IFN-γ)和白細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于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mL,采用離心機離心15min(轉速為3500r/min,半徑為12cm)取血清后對IFN-γ、IL-1β和IL-6水平進行測定(酶聯免疫吸附法)。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腰椎功能和疼痛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腰椎功能和疼痛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ODI、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血清IFN-γ、IL-1β和IL-6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FN-γ、IL-1β和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IFN-γ、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均受到影響[8]。腰椎間盤突出癥通常由外傷跌倒、用力不當等造成,患者腰腿氣血不暢、經脈閉塞,氣血瘀滯,再加上肝腎虧虛、筋脈失養等因素導致氣血運行失調、經絡閉阻,因此,對癥治療時需注重通經活絡、強筋壯腰等[9]。循經推拿通過選取特定的經絡穴位部位以不同手法進行推拿,從而通暢氣血、疏通經絡[10]。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牽引治療聯合循經取穴推拿可改善療效,緩解臨床癥狀。分析原因為,中醫認為,腎氣不足可能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點按太溪穴位有利于強腰固腎,另點壓承山、委中、環跳等穴位,不僅可疏經通絡,還能夠減輕患處局部疼痛,推拿解溪、足三里等穴位,不僅能夠改善下肢局部氣血循環,促進氣血暢通,還能夠促進患處粘連組織松解,減輕神經根壓迫,恢復局部血流,進而緩解腰腿疼痛、麻木等癥狀[11]。且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ODI、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提示在牽引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循經取穴推拿有利于改善腰椎功能、減輕疼痛程度。分析原因為,通過循經取穴推拿治療,可起到止痛解痙、通經活絡的作用,還可松解患處的粘連組織,修復肌纖維,減輕機械性壓迫,從而減輕下肢疼痛[12]。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IFN-γ、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在牽引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循經取穴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可減輕其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循經取穴推拿可促進粘連組織松解,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有利于消除體內的瘀血和毒素,從而減輕炎癥反應[13]。
綜上所述,給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循經取穴推拿聯合牽引治療的效果較好,可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腰椎功能、緩解疼痛、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