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桂枝芍藥知母湯;甲鈷胺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es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其臨床主要表現有感覺喪失、痛覺過度、刺痛感、皮膚溫度異常與身體虛弱等,嚴重者可出現糖尿病足、壞疽,甚至需截肢處理[1]。西醫多采用甲鈷胺進行治療,其可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蛋白質及脂質代謝,維持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但易導致胃腸系統反應、過敏反應等情況[2]。中醫認為,DPN歸屬“消渴”范疇,“消渴”日久,患者會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等消渴痹證的主要表現,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金匱要略》,該方主要由桂枝、附子與麻黃等中藥組成,具有養陰清熱、活血化瘀的功效[3]。基于此,本研究觀察桂枝芍藥知母湯與甲鈷胺片聯合治療DPN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120例DPN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為35例,女性為25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2.74±7.33)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6.59±1.51)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為33例,女性為27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62.39±7.12)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6.35±1.1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DPN的診斷標準[4];⑵中醫符合肝腎虧虛證的辨證標準[5](主證:肢體疼痛、麻木,肢涼刺痛,遇冷則痛,得熱緩解;次證:乏力、口干咽燥;舌脈象: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無力),符合主證2項和次證2項并結合舌脈象即可確診;⑶年齡&1J0CI/n4pyt7UdDpnqSZvbtDDvCmXupf5AYzQILu4Ps=gt;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⑵非糖尿病引發的周圍神經病變者;⑶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⑷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⑸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⑹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
1.2治療方法給予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治療。對照組患者口服甲鈷胺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規格:0.5mg/片],0.5m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桂枝芍藥知母湯組方:桂枝、白芍各15g,知母、防風各12g,附子、白術各10g,麻黃、生姜各8g,甘草5g。隨證加減:陰氣不足者加麥冬10g;瘀血重者加炮山甲12g,地龍10g,生山楂15g;濕盛者加薏苡仁15g,牛膝、獨活各10g。1劑/d,上述藥材加水800mL,大火煮沸后改為小火,煎煮至400mL,200mL/次,于早、晚飯后30min服用。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
1.3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患者療效。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畏寒肢冷與倦怠乏力等癥狀均基本消失,且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判定為顯效;上述癥狀有明顯改善,30%≤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判定為有效;上述癥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判定為無效[6]。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畏寒肢冷與倦怠乏力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4個等級: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分為0、2、4、6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⑶比較兩組患者鐵蛋白(S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氨酰轉肽酶(GGT)水平。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晨起空腹靜脈血4mL,采用離心機以3000r/min的轉速離心15min(半徑為12cm),取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SF、SOD、GGT水平。⑷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傳導速度。采用肌電圖機(杭州遠想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E6)對兩組患者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進行測定(測定時間均為治療前后)。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的中醫證候積分均下降,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SF、SOD、GGT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SF、SOD、GG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SF、GGT水平均下降,SOD水平上升,且觀察組SF、GGT水平均更低,SOD水平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MNCV、SNCV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MNCV、SNCV均上升,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表5。
3討論
DPN作為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目前西醫多采用降糖藥物、血管擴張劑與營養性藥物等進行治療,意在控制血糖,促進神經恢復,從而緩解患者癥狀。但單純的西藥治療效果不佳,長期服用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因此,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研究逐漸增多。DPN歸屬中醫“消渴”范疇,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可溫陽行痹、滋陰活血[7]。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DPN的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畏寒肢冷和倦怠乏力中醫證候積分均下降,且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DPN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減輕臨床癥狀。分析原因為,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的附子暖水而驅寒濕,生姜溫經散寒,桂枝溫通經脈,配麻黃、防風使寒邪從表而散;白術具有補氣健脾、化濕的作用,芍藥配知母可滋陰潤燥、清熱瀉火,配甘草、白芍可緩急止痛、養血柔肝[8]。諸藥合用,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等功效,驅散機體濕邪,暢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并能夠調節體內陰陽平衡,緩解陰虛燥熱的癥狀。
SF分布于全身各組織中,通過抗氧化和調節鐵代謝的功能維持機體抗氧化能力和鐵穩態,而SOD和GGT水平可反映機體氧化應激情況[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SF、GGT水平均下降,SOD水平上升,且觀察組SF、GGT水平均更低,SOD水平更高,提示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甲鈷胺片能夠穩定血清SF水平,改善患者氧化應激水平。分析原因為,甲鈷胺片能夠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蛋白質及脂質的代謝,促進神經的修復與再生,還可通過轉甲基反應改善神經功能和應激反應[2]。桂枝芍藥知母湯對氧化應激指標的影響可能與部分藥材的鎮痛效果有關,桂枝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芍藥調和營衛、養血止痛、和血斂陰,防風可祛風止痛,甘草調藥止痛,多種藥材可起到通痹止痛之功效,減輕氧化應激反應[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MNCV、SNCV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提示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甲鈷胺片可改善神經傳導速度。分析原因為,甲鈷胺能修復神經,提高神經纖維興奮性,減輕神經功能損傷。而桂枝芍藥知母湯對神經傳導速度的改善可能與該方劑化瘀通絡、益氣養陰的功效有關;DPN為消渴癥,陰虛燥熱、內生日久,進而導致氣陰兩傷,脈絡瘀阻,桂枝芍藥知母湯用具有祛痰活血、開痹通絡之功效,改善血脈遲緩而致瘀血的情況,從而改善周圍神經傳導速度[11]。
綜上所述,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甲鈷胺片治療DPN可減輕氧化應激反應,促進癥狀緩解和神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