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預后不良;危險因素
顱內動脈瘤是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常見的病因之一,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1]。在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的初期階段,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劇烈頭痛,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和失語等神經功能障礙,且可發生多種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當前,手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的有效手段,對于小型動脈瘤,多進行開顱手術,直接對動脈瘤進行夾閉或切除;而對于大型、復雜的動脈瘤,則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通過導管在動脈瘤內部放置栓塞材料,阻斷動脈瘤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3]。但由于顱內解剖結構復雜,患者術后多出現電解質代謝紊亂、腦積水、腦水腫和遲發性腦缺血等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影響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動脈瘤夾閉或血管內介入治療。在患者出院后根據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評分[5]分為預后良好組(58例,GOS評分≥4分)和預后不良組(22例,GOS評分<4分)。預后良好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57.27±6.22)歲;BMI21~26kg/m2,平均BMI(23.54±2.03)kg/m2。預后不良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56.72±6.41)歲;BMI21~26kg/m2,平均BMI(23.22±2.14)kg/m2。本研究經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顱內動脈瘤破裂的診斷標準[6],符合SAH的診斷標準[7],且經頭顱CT證實為自發性SAH;⑵年齡≥35歲;⑶發病時間<72h,且均為首次發病。排除標準:⑴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⑵單純SAH患者;⑶合并顱內血管畸形者;⑷合并外傷性SAH者;⑸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
1.2研究方法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吸煙史(連續和累計吸煙6個月及以上)、飲酒史(平均每周至少飲酒1次,且連續飲酒超過6個月)、高血壓[在未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張壓≥90mmHg]、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肺部感染(有、無)、腦疝(有、無)、動脈瘤位置(前循環動脈瘤、后循環動脈瘤)、動脈瘤直徑(≤5mm,>5mm)、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3~8分,9~15分)(GCS評分:最高分為15分,表示意識清楚;12~14分為輕度意識障礙;9~11分為中度意識障礙;8分以下為昏迷,分數越低表示意識障礙越嚴重);世界神經外科醫師聯盟(WFNS)分級[8](低級別,高級別),WFNS分級低級別為Ⅰ~Ⅲ級,高級別為Ⅳ~Ⅴ級,WFNS級別越高代表顱內動脈瘤破裂后患者病情越嚴重。
1.3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⑵分析影響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患者吸煙史占比、飲酒史占比、2型糖尿病占比、肺部感染占比、動脈瘤位置、動脈瘤直徑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預后不良組患者有高血壓占比、有腦疝占比、GCS評分為3~8分占比和WFNS分級為高級別的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影響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可能影響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不良的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以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出院后預后情況為因變量,以高血壓、腦疝、GCS評分、WFNS分級為自變量,進行量化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高血壓、有腦疝、GCS評分為3~8分和WFNS分級為高級別均是影響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3討論
SAH是一種嚴重的臨床綜合征,其病理、病因復雜,顱內動脈瘤是引起SAH最常見的病因,該病發病急,出血廣泛,甚至合并急性腦積水等相關并發癥,導致顱內壓升高從而形成腦疝,影響預后。同時,部分患者術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行為認知障礙,對患者預后造成不利影響[9]。因此,及早篩查影響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并采取積極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有高血壓占比、有腦疝占比、GCS評分為3~8分占比和WFNS分級為高級別的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提示高血壓、腦疝、GCS評分為3~8分和WFNS分級為高級別與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密切相關。另外,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高血壓、有腦疝、GCS評分為3~8分和WFNS分級為高級別均是影響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臨床應結合上述指標對患者重點篩查,制訂針對性干預措施。高血壓狀態下,血管內壓力持續升高,導致血管壁的結構改變,使血管壁逐漸增厚、硬化,失去彈性,增加動脈瘤形成和破裂的風險;高血壓還會影響血流動力學,使血液流動異常,進一步加劇血管壁的損傷,促進動脈瘤的生長和破裂;同時,血管壁的損傷會增加腦水腫、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影響患者預后[10]。腦疝提示顱內壓的急劇增高,進一步加重病情,導致部分腦組織、神經及血管受壓,腦脊液循環發生障礙,從而發生一系列嚴重的臨床癥狀。這不僅會使原有的SAH癥狀加重,還可能引發新的神經功能缺損和意識障礙,增加治療難度和預后不良的風險[11]。GCS評分為3~8分表示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意識障礙,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等表現,患者可能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癥狀或不適,從而影響臨床對病情的準確判斷,且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病情嚴重,生命體征不穩定,增加治療的難度和復雜性,降低患者預后效果[12]。WFNS分級是一種用于評估顱內動脈瘤破裂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風險的工具,級別越高代表患者的意識水平越低,神經功能障礙越嚴重。低級別的WFNS分級患者病情較輕,神經功能損傷較小,預后相對較好;而高級別WFNS分級患者出血量和出血范圍往往更大,導致更高的顱內壓和更嚴重的腦組織損傷,不僅影響意識狀態和神經功能,還可能引發腦積水、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導致預后不良[13]。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疝、GCS評分為3~8分與WFNS分級為高級別均是影響顱內動脈瘤破裂伴SAH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值得臨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