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廣東省委會充分發揮廣東民革對臺的獨特優勢,在新形勢下不斷發現新問題、研究新舉措、形成新思路、探索新路徑,繼續深化廣東民革祖統工作品牌效應。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指出民革在對臺工作大局中擔負的歷史使命,提出民革要進一步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積極作為的任務要求。5月,民革中央印發有關文件,動員民革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以更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更高履職成效做好祖統工作,提出要發揚民革優良傳統,依托民革光榮的歷史、深厚的積累、廣泛的人脈、獨特的優勢,加強涉臺參政議政、團結海內外愛國力量,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和推進祖國統一獻計出力。
如何充分發揮民革獨特優勢做好祖統工作?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民革省級組織,近年來,民革廣東省委會秉承民革優良傳統,發揮廣東在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不斷探索深耕,開創了新時代民革促進祖國統一工作新局面。
一、深入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優勢,筑牢兩岸精神紐帶
廣東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和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黃埔軍校誕生地。李濟深、何香凝、譚平山、蔡廷鍇、蔣光鼐等眾多民革前輩在粵港澳地區留下無數革命奮斗的足跡。這些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對民革祖統工作而言,具有得天獨厚的獨特優勢。為此,民革廣東省委會通過“三個深挖”綿綿用力,筑牢兩岸共同的親緣紐帶和文化根脈。
一是深挖民革祖統歷史淵源。積極發展辛亥后人、黃埔后裔、國民黨后代中的優秀人才加入民革并成為省委會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祖統委)成員。積極推動14個市委會成立祖統委,數量居全國民革前列,省市兩級祖統委建立良好聯動機制,成為最活躍的專委會之一。同時與民革中央、地方臺辦、高校、科研院所等保持密切聯系,形成相互促進工作格局。此外,組織專家編寫《廣東民革簡史》《民革前輩與近現代廣東》等歷史書籍,深挖梳理相關歷史資源,為祖統工作夯實根基。
二是深挖民革紀念場館資源。與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及知名人物相關的紀念場館承載海峽兩岸的情感與記憶,是開展民革祖統工作的重要載體。省委會通過提案促使黃埔軍校舊址、大元帥府舊址、蔣光鼐故居、雙清樓、薛岳故居、莫雄故居、李章達舊居、陳少白故居等紀念場館舊貌換新顏;在辛亥百年之際力促在廣州黃埔長洲島新建辛亥革命紀念館;歷時十余年促使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得到整治和修復;連續20多年推動“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的修復保護。2024年,除舉辦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還擇機推動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成為民革黨員教育基地。加上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蔡廷鍇故居、廣州中山紀念堂、佛山譚平山故居,廣東現有5家民革黨史(黨員)教育基地,以及1家民革孫中山研究基地——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依托基地和紀念場館,民革廣東省委會多次舉辦孫中山、宋慶齡、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物紀念活動,邀請臺胞參訪追思,深化涉臺交流活動。
三是深挖抗戰精神資源。關愛抗戰老兵對于弘揚抗戰精神、凝聚兩岸共識具有積極意義。2018年以來,廣東民革與時間賽跑,慰問走訪廣東地區抗戰老兵約2000人次,發放慰問金100多萬元。并通過協助抗戰將領遺屬申請抗日紀念章、尋訪老兵、口述歷史、建立黃埔老人及其后裔數據庫等多種方式,不斷深化兩岸共同根脈、擴展兩岸交流渠道。
二、充分發揮改革開放前沿區位優勢,深化兩岸交流交往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是與臺灣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最悠久和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民革廣東省委會充分利用與臺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通的特點,發揮“四重優勢”久久為功,不斷深化兩岸交流交往。
一是發揮毗鄰港澳、臺商眾多的優勢。省委會發揮毗鄰港澳、臺商眾多的優勢,與民革中央聯合打造活動品牌。2017年、2019年,與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等聯辦第三、四屆“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暨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年會”,通過交流研討促進兩岸青年的相互了解和友誼。2018年、2019年,聯辦第一、二屆“海峽兩岸·粵港澳大灣區音樂節”,通過推動海峽兩岸及粵港澳等地青年音樂人的交流與合作,打造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名片。2019年,承辦第六屆“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活動頒獎儀式,并促成華燦工場落戶大灣區,為海峽兩岸的青年學生和設計師提供了交流思想、互相學習的平臺。
二是發揮經濟總量全國第一、高新企業眾多的優勢。作為改革開放領頭羊,廣東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高新企業眾多。民革廣東省委會利用這一優勢,積極邀請臺胞來粵開展經濟、科技、文化、創業等主題的參訪交流活動,身臨其中感受大灣區的飛速發展。僅2023年就舉辦30場涉臺交流交往活動。今年除舉辦活動外,還接待了“孫中山與黃埔軍校”學術研討會廣州參訪團等多個團體及個人。其中,去年以來連續舉辦的兩屆粵臺高層次人才面對面活動吸引了一大批臺籍高層次人才積極參與,成為廣東民革祖統工作的一張名片。
三是發揮各地市的特色優勢。廣東民革各市委會發揮聯系廣泛優勢,通過“一市一品牌”搭建服務臺商平臺,切實增強他們到大陸追夢逐夢圓夢的信心和決心。廣州市委會2017年起每年舉辦“在穗臺籍高層次人才聯誼活動”;深圳市委會召開臺商臺企銀企座談會,助力金融惠臺政策落細落實;佛山市委會開展“博愛牽手·服務臺企”活動;東莞市委會舉辦兩岸博士座談會等。這些交流活動切實增強了臺胞到大陸追夢逐夢圓夢的信心和決心。
四是發揮涉臺參政議政優勢。省委會發揮區位和渠道優勢,在涉臺參政議政領域深耕厚植,以“直通車”、政協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積極建言。其中,《關于當前對臺交流工作的建議》被民革中央采納并報送至全國政協和中共中央統戰部;《關于進一步推進我省海峽兩岸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的提案》得到中共廣東省委有關領導批示。
三、創新打造“四有”品牌,架設兩岸青年交流溝通橋梁
青年是兩岸關系發展的未來,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面對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如何讓來粵臺灣青年不斷提升創業創新能力?民革廣東省委會領導班子多次研究部署,將民革傳統優勢領域與廣東中心工作相結合,充分利用大灣區臺灣青年集聚的特點和優勢,圍繞涉臺參政議政、交流交往、社會服務三大重點領域,針對在粵臺青打造了有“臺青之家、指導專家、雙創基地、研習活動”的“四有”祖統工作新格局。
一是有臺青之家。2020年10月,民革廣州市委會在市直三總支“民革黨員之家”掛牌成立“廣東民革臺灣青年之家”。這是全國首個由民革基層組織發起成立的“臺灣青年之家”,是廣東民革服務臺灣青年實現機制化、常態化的有益嘗試。目前,廣東全省已建成12個民革“臺灣青年之家”。其中設立在專創國際青年社區的“臺青之家”僅2023年就引入臺港澳青創企業101家,舉辦活動42場,接待臺港澳團體參訪50場,為臺灣青年營造溫暖的“娘家”。
二是有指導專家。在“廣東民革臺灣青年之家”,有由律師、醫生、企業家、創業導師等組成的專家組,為來粵臺灣青年提供創業輔導、政策咨詢、資源對接等點對點服務。他們助力臺灣青年扎根廣東,讓“家”成為臺灣青年朋友溫暖親切的“娘家”。
三是有雙創基地。省委會依托有關兩岸青年交流、創業基地,建立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2021年11月,在華燦工場珠海空間建立首家“廣東民革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為臺灣青年在大陸提供實習、就業以及創業的機會,提供從工商注冊、項目策劃、資源整合,到市場推廣、法律咨詢等全方位的“一站式保姆式創業服務”支持。至今已引入42家企業,包括11家臺資、2家澳資和1家港資企業,擁有有效知識產權102件,累計舉辦20余場交流活動,支持28名臺港澳青年創業就業。此外,民革黨員創辦的匯龍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至今已累計引入100多個項目,支持超過200位臺港澳青年創業就業。
四是有研習活動。2021年,省委會創建“新黃埔”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研習營品牌項目,被列為國臺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至今已舉辦兩屆研習營,有近200位粵臺港澳青年參與。此外,還與省臺辦等連續主辦五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之孫中山歷史文化探尋營。兩岸青年在活動中共同探尋嶺南文化,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感知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蓬勃生機,增進民族認同和同胞親情。
四、搶抓重大歷史機遇,以系列紀念活動推動祖統工作上新臺階
民革廣東省委會積極搶抓重大歷史機遇,依托傳統淵源及聯系廣泛優勢,以弘揚中山精神、抗戰精神、黃埔精神等為主題,圍繞重大紀念日、重大活動及重點聯系對象等創新開展涉臺活動,主動作為持續深化交流融合。如今年是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100周年,民革廣東省委會策劃了“中山精神 黃埔百年”系列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粵臺高層次人才面對面、海內外同胞共話黃埔精神沙龍、薪火賡續主題交流、書畫展、座談交流等活動。接下來,還將舉辦臺港澳青年研習營、文藝匯演、讀書會等活動。
此外,廣東民革每年接待許多臺灣各界知名人士。如今年上半年引薦張亞中等臺灣學者到中國禪都、六祖故里——云浮市新興縣考察調研,接待國民黨中常委鄧冶平、中國國民黨中華卓越青工總會、臺灣民眾黨參訪團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峽的距離,阻隔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下一步,民革廣東省委會將繼續按照民革中央關于祖統工作的要求和思路,充分發揮廣東民革對臺的獨特優勢,在新形勢下不斷發現新問題、研究新舉措、形成新思路、探索新路徑,繼續深化廣東民革祖統工作品牌效應,奮力開創新時代民革促進祖國統一工作新局面。
作者簡介:程萍,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廣東省委會主委。
(編輯: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