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前輩張治中先生于抗日戰爭時期身兼重任。長沙大火事件后,他進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侍從室,成為“無聲的要角”。陳誠于1940年夏辭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職務,蔣介石選定張治中接替陳誠,執掌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張治中勵精圖治,在任內積極推動政工改革,為民族抗戰之最后勝利作出了應有貢獻。
民革前輩張治中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受他在1949年鼎革之際所做政治選擇的影響,既有研究多聚焦他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所作所為。有關抗戰時期張治中的研究,多關注到他短暫主政湖南的相關史事。實際上,抗戰時期張治中扮演的政治角色極為重要。在淞滬會戰中,張治中是獨當一面的大員,爾后他擔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因“文夕大火”事件仕途短暫受挫,但仍得到蔣介石信任,不久便進入軍事委員會侍從室工作,與陳布雷一起輔助蔣介石處理日常事務。從1940年8月至抗戰結束,張治中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與何應欽、徐永昌、白崇禧并列。目前尚未有專題論文就張治中與戰時軍隊政工相關史事展開探討。
有鑒于此,本文依據原始檔案、日記、回憶錄等史料,聚焦張治中執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下文簡稱軍委會政治部)期間開展改革一事,努力還原歷史細節,剖析改革效果。本文可以彌補既有張治中研究之不足,讓他的歷史形象更加飽滿,揭示他為民族抗戰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張治中接替陳誠執掌軍事委員會政治部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是國民黨戰時體制的產物。此機構負責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政治工作,以圖“再造黨軍”。全面抗戰爆發后,因戰前準備工作不足,國民黨建立戰時體制經歷了一個探索與完善的過程。與日本迅速在本土設立戰時大本營不同,國民黨決定以軍事委員會作為中國抗日大本營,充當戰時最高統帥部。1939年后,隨著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國民黨認為抗戰進入第二階段后,需要施行全國總動員,動員一切有生力量。政治與軍事并重,民眾與士兵并重,精神與物質并重。在此背景下,軍隊政治工作自當扮演重要角色。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是戰時體制建構過程中新出現的重要機構。1938年2月11日,該機構正式開始運作。首任部長陳誠認為政治部設立的意義是:“第一,提高軍隊的戰斗精神,達到國家建軍的目的。第二,組訓全國民眾,集中全國力量。第三,運用宣傳力量,統一全國輿論,粉碎敵人的戰意和野心”。[1]陳誠給予政治部很高期望。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開始了一系列拓展性工作。各軍事學校、軍、師政訓處陸續改為政治部,擴充編制;各行營、戰區、集團軍增設政治部,協助地方政府辦理政務;各軍醫院、休養院等一律設置監理員室,訓練傷兵;各省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改為國民軍訓處。
不過,陳誠身兼數個要職,既要赴前線指揮作戰,又要在后方處理日常工作,無法全心投入軍委會政治部事務中去。陳誠還需面對軍委會政治部系統內的派系斗爭,感覺心力交瘁。進入1940年,在軍委會政治部的派系斗爭、人事風波發酵下,陳誠選擇辭職離部。
這年8月,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迎來人事更迭。陳誠不再擔任軍委會政治部部長,前往鄂西,專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奉命執掌軍委xcMi1LEeC1I8sqLy7kcaLA==會政治部。政治部秘書長及四個廳的廳長全部更換。
張治中對軍隊政治教育工作并不陌生。北伐戰爭結束后,張治中主持國民黨中央軍校校務近十年,是國民黨陸軍軍官教育的核心負責人之一。蔣介石以張治中取代陳誠主持戰時軍隊政治工作,體現出蔣介石對這一工作的一貫重視。以賀衷寒為代表的原復興社一派以為驅逐陳誠之后,便可順勢取而代之。他們未料到蔣介石選擇了張治中。
陳誠用約一年半的時間打造了一個頗具規模、初有成效的軍隊政工體系。然而,陳誠去職的方式顯示出彼時國民黨軍隊政工組織系統已存內在弊端。張治中是“蕭規曹隨”還是“另起爐灶”?
二、張治中大刀闊斧開展改革
張治中上任后并未急于施展拳腳,而是熟悉工作,了解軍隊政工實際運行狀況。至1941年底,張治中方才主持任上的首次全國政工會議,正式開啟新一輪政工制度改革。蔣介石出席會議,他指出:“政工人員之基本任務,在于提高軍隊戰斗精神,加強軍隊戰斗意志。”[2]張治中希望此次改革能夠實現以下目標:制度上軍政融為一體;軍事上軍政相互交流;環境改換,觀感一新;造成從頭做起徹底刷新之機會;開拓政工人員之出路與前途;提高政工人員之地位。張治中的改革決心可謂堅定,出發點與目標也很中肯。從他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他想要開展一次徹底改革,而不是維持現狀。
此次改革的首個重要舉措是簡化軍隊政工組織結構。具體而言,原來的總部——戰區政治部——集團軍政治特派員——軍政治部——師政治督導員——團政治指導員——連政治指導員,改為總部——戰區政治部——師政治部——團政治指導員——連政治指導員。軍委會政治部調換300多個師政治部主任,裁撤100多個軍政治部和30多個集團軍政治部,這些舉措既是對陳誠任上一些弊端的糾正,也是為了適應國民黨軍隊新的整軍方案。
改革進一步深入,轉向政工人才建設,尤其是充實基層政工人員隊伍。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戰時軍隊政治工作都有其巨大價值,因此輸送優秀工作者進入這個領域極為必要。戰時國民黨軍隊政治工作主要缺少基層工作人員。早在黃埔建軍時期,軍隊連一級單位便設有黨代表。隨著局勢演進,國民黨軍隊中的基層政工逐漸成為被遺忘的“空間”。政工低潮階段,國民黨軍隊的政工單位僅能到團一級。抗戰爆發后,高層意識到連隊建設的重要性,從1938年開始,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分期增設連隊指導員,以軍校出身或者優秀之連副、排長選充之。但剛過了一年的光景,由于人才和經費種種困難,遂重新改制,將連隊指導員撤銷。1938年以來,基層連隊政治指導員數量不足問題愈發嚴重,許多連隊仍未有指導員。連隊是一支軍隊中極其重要的戰術單位,連隊建設之優劣關系著整支部隊的戰斗力。連隊指導員匱乏,影響到連隊建設。
張治中試圖在政工人才建設上有所作為。經一番調查后,他發現:“我們需要1600多個團指導員,但是現在只有900多個;我們需要2萬左右連指導員,但是現在缺少5000個左右。”[3]為此,張治中決定普遍設立連級指導員。經1942年的調整,軍委會政治部將連指導員隊伍補充到近2萬人,但每個戰區仍然缺連指導員300至400人。[4]
從微觀層面看,一些部隊的連指導員短缺已到十分嚴重地步。1942年1月,第八戰區所屬各部共有連隊1282個,以每連配屬一位指導員來算,應該有1282名指導員。然而第八戰區實有連指導員僅585人,意味著第八戰區約57%的連隊沒有指導員。1943年5月,步兵104師所轄3個團,原有連指導員22人,其中負傷住院3人,撤職處分1人,調走8人,實際在崗只有10人。[5]一些部隊因連指導員不敷用,被迫采取兼任指導員辦法,即一個指導員負責兩個連隊。從以上數據來看,國民黨軍連隊指導員匱乏問題可以說堪憂。
經改革后,國民黨軍隊的基層政工人員仍然缺額較大且難以補充。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連指導員升為副連長或者連長;二是部分連指導員在作戰中陣亡、負傷或失蹤;三是軍校畢業生多不愿從事基層軍隊政工。再加上軍委會戰時工作干部訓練團及各戰區自辦的政工人員訓練班畢業學員數量不大,使得連隊指導員補給數量遠不能滿足軍隊現實需求。張治中已經盡力,很多事情非他一人所能掌控。
第三項措施便是調整軍政關系以謀求政工人員地位之提升。國民黨軍長期存在著帶兵打仗的軍事指揮官輕視從事文職工作的政工人員之弊病。中國古代軍隊中常設有“監軍”,由于國民黨軍政工群體角色與職能,常被一般軍官視為“監軍”。早在北伐戰爭中,一些軍事指揮官便嘲諷政工人員是“賣狗皮膏藥的”。抗戰爆發后,蔣介石高度重視軍隊政工,但這并不能短期內解決之。抗戰時期在個別基層部隊,甚至發生了連長派人暗殺指導員的惡性事件。
時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梁寒操,對于軍政關系的兩難做過如下表述:“我們的立場,本來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站在黨代表的地位,對部隊采取監督指導的態度,但目前這個方式是行不通的;第二種是絕對秉承部隊長官之命,辦理部隊政訓,也因為政工另有系統,人事、經理都獨立的緣故,不能實行。”[6]無論是多年以后的回憶,還是當時的聲音,均顯示戰時國民黨軍隊內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軍政矛盾。軍政矛盾不僅影響到軍隊政治工作效果,還在無形中加劇內耗,削弱本就脆弱的戰斗力。
張治中欲改變上述狀況,提高政工人員在軍隊中的地位,以便更好開展工作。
他的解決辦法是讓軍事指揮官與政工人員實現職務互通,打通軍隊中武官與文官的隔閡,讓他們可以互相調任、流動。即:師政治部主任兼任副師長,副師長兼任師政治部主任;連隊指導員可以做副連長,可以升任連長;連長可以升任團政治指導員,等等。張治中推出此舉旨在強化軍隊政工人員與作戰軍官之間的人事流動,借此打破軍政隔閡。
除上述三項重要改革舉措外,張治中還組織資深政工人員編纂了一部《政工典范》。該文獻總結了國民黨軍隊政工的歷史經驗,詳細介紹了軍隊政工的內容和方法。時人評價:“我們說,政工人員對于近二十年的建軍工作,和革命將士一樣有功勛,有貢獻,這是一種公平的結論,絕非溢美之詞……現在軍事委員會頒布的政工典范草案,就是我國近二十年來軍隊政工實際經驗的結晶,也是我國軍隊政工制度隨著時代演進的產物。”[7]《政工典范》實際上是一本政工人員開展工作的指導手冊。《政工典范》之問世,顯示出張治中有意推動國民黨軍隊政工走向制度化、正規化,這一努力當值得肯定。
三、改革遇挫但仍有積極效果
張治中親自主持推動了多項系統性的改革舉措。動作頻繁,牽涉面很廣。這些改革舉措在貫徹環節,非張治中一人所能夠左右。具體改革舉措實踐環節,主要是提升軍隊政工人員地位這一項受到較大阻力,其他則相對順利。
國民黨軍隊中普通軍官的調任、晉升等權力,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負責。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是軍中人事考核的最高機關,它簽署發布的任命書才具有法理效力。根據軍事委員會頒布的軍官任官條例,只有軍校出身或行伍出身立有戰功的軍官,方才予以定級考核。尷尬的是,其法律條文中,并不認可軍隊政工人員的軍官身份,也就是說,政工人員只能算是“穿軍裝的文人”。這一癥結不解決,軍隊政工人員在軍中便撕不下“二等公民”的標簽。
陳誠在任之時,無力解決這一問題。張治中上任后認為這個問題非常關鍵,不然軍隊政治干部永無出頭之日。1942年初,在呈給蔣介石的電文中,他言辭懇切地申訴:“軍校出身之政工同志,其中多數人員,從事政工歷史悠久,只因為我國人事制度,尚未能施行經歷調任,致該項人員永囿于政工范圍內,無轉任軍事工作之機會,本部上年改制,為謀開拓該項人員之出路,故規定各級政工主官得兼任部隊各級次官,俾逐漸可以轉任軍事工作,不復局守一隅,致感出路狹窄之苦。今如師政治部主任兼副師長,不算其兼職資歷,非僅影響其任官部分,且所謂兼任副師長者,將徒負空名。欲使轉任軍事工作,事實無法實現。”[8]
張治中提出的理由都算合理,一針見血指出了當時國民黨軍隊政治工作人事上存在的巨大弊端。蔣介石批示交軍事委員會銓敘廳辦理。幾經討論之后,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給出的回復是:“第一,黨工人員不屬最高軍事機關管轄,不論是否軍官佐出身,在黨務工作期間均不核予任官,但原屬于軍官而改任軍隊黨務工作者,其工作期間之年資得以實職年資計算俟回役后核予任官。第二,政工人員之任官依任官條例之規定其任官條例條款保留暫不修改。第三,政工人員新制成立后,其任用人員之有關任官部分均以本職為主體,不計其兼職資歷。”[9]軍委會銓敘廳拒絕了張治中的提議。在張治中的不斷抗議下,爾后軍事委員會最高幕僚會議不得不詳細討論此事,最后給出的決定是:維持軍事委員會銓敘廳原來意見。這實際上完全抹殺了張治中推行的人事改革。事已至此,張治中備受打擊。
政工人員不被軍事委員會承認是正式軍官,不可銓敘;也不被行政院銓敘部承認是行政公務員,不予定級,就成了“不文不武”的特殊群體,即徐永昌日記中所言的“既不是黨代表,又不是純幕僚”[10]。蔣介石也無法完全左右軍事委員會。在政工人事改制一事上,因軍政、軍令系統阻力過大,蔣介石給張治中的實際支持不多,這也是此次政工人事改制失敗的原因之一。諷刺的是,政工系統作為軍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高領導機構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與軍令部、軍政部、軍訓部一樣是軍事委員會的核心組織。然而軍隊政工人員卻沒有在軍中獲得“合法”地位。這種體制下,軍政關系不和在所難免。
人事改革舉措之失利,雖給此次改革蒙上一層陰影,但并沒有影響張治中繼續推動改革的信心。張治中擔任軍委會政治部部長期間,在改革舉措鼓勵下,國民黨軍隊政工人員于戰場上有積極表現。據統計,在1940年至1944年間,歷次重大戰役中陣亡、負傷、失蹤的政治工作人員共計1867人。[11]魯蘇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周復,是戰時為國捐軀的諸政治工作者之代表。1939年開始,國民黨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人員總數大概穩定在30000人,未有較大波動。以當時30000人的政工隊伍總數而言,損失比例為6%。這近2000名在戰爭中損失的政治工作人員,也是中國抗日隊伍的一部分。他們的付出,不應該被一筆抹殺。“穿軍裝的傳教者”也可以奮勇殺敵。張治中努力推動改革,向軍中政工人員釋放積極信號。
四、結語
張治中懷揣滿腔報國之志,積極投身戰時軍隊政工事業,力所能及推動改革,為抗日戰爭作出了應有貢獻。他所制定的改革舉措都比較切中時弊,得到系統內部人員的支持。遺憾的是,蔣介石并未實際給予張治中太多支持。軍令和軍政系統也不愿配0630a7c2f1f5f0f407fdf327a9d26520合政工改革。國民黨黨務系統更沒有意識到軍隊政治工作的戰略意義。張治中一腔熱血,但未能完全實現改革目標。
在領導國民黨軍隊政工事業的五年多時間里,張治中深度參與國民黨軍隊高層事務,接觸到更多層面的內容。他起初充滿干勁,進而動力不足,最后充滿無奈,只能勉力維持。通過此次政工改革,他對國民黨政權認識更深入、更全面、更徹底,這或許為他在1949年作出的政治選擇埋下了伏筆。
作者簡介:郭洋,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國民黨軍隊政治工作檔案史料整理與研究(1924—1949)”(項目編號:22LSC00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陳誠.政治部成立之意義及工作人員應守之信條[A].臺北:“國史館”,檔案號:008-010301-00047-002.
[2]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年譜長編初稿:第4卷上[M].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686-687.
[3]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張部長訓詞:政工改制的利益與期望[M].重慶:軍事委員會政治部,1942:32.
[4]張治中.兩年來政治部工作概況(1942年10月19日)[A].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檔案號:一般498/1.
[5]第104師政治部連指導員配備名冊[A].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號:772/4372.
[6]梁寒操.南岳政工會議的檢討與分析[J].建軍半月刊,1941(14).
[7]社論:政工典范與建軍前途[M].中央日報,1942-12-30(2).
[8]張治中就任官條例修改之事呈蔣介石(1942年3月5日)[A].臺北:“檔案管理局”,檔案號:B5018230601/0031/0300/1814.
[9]軍事委員會銓敘廳關于修改任官條例之事回復軍事委員會政治部(1942年8月4日)[A].臺北:“檔案管理局”,檔案號:B5018230601/0031/0300/1814.
[10]徐永昌日記:第5冊[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25.
[11]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戰八年的軍隊政工(初稿)[M].重慶:軍事委員會政治部,1945:81.
(編輯:王富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