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確立了人民政協制度的價值基準;把“三大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彰顯人民政協鮮明的中國特色。特別是在“第二個結合”中,培育了以“愛國、團結、民主、理性、包容、為民”等精神為基本要素的政協協商文化。人民政協以其獨特的實踐形式和理論價值,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兩個結合”;人民政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就在于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用以指導實踐。”[1]政協章程總綱明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新時代新征程,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追根溯源,梳理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與人民政協的淵源,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民政協之間的關聯,對于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指引下,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把人民政協制度堅持好、把人民政協事業發展好,共同譜寫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壯美華章,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確立了人民政協制度的價值基準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百年奮斗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2]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始終貫穿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基本原理的紅線,其理論和實踐的價值基準主要來源于“三大理論”。
(一)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與人民政協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強調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3],指明了無產階級統一戰線的一般原理和原則。馬克思、恩格斯的統一戰線思想主要包括:1.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這是無產階級統一戰線的根本指導思想。2.無產階級必須加強自身的團結統一。無產階級內部的團結和統一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國家內無產階級自身的團結和統一;各國無產階級之間的國際聯合。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3.無產階級在革命進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可以參加革命的階級和社會力量結成聯盟。4.無產階級政黨在同其他階級和政黨聯合行動時,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即指無產階級要爭取統一戰線領導權的思想。
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統一戰線的基本理論策略,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先后創造性地建立和發展了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中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4]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社會各界熱烈響應,標志著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公開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上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道路。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愛國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大團結在組織上完全形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屆二次會議上強調:“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其選出的全國委員會,是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各界民主人士的偉大的統一戰線的政治組織,在全國人民中有很高的威信。我們必須鞏固這種團結,鞏固我們的統一戰線,領導全國人民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5]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人民政協作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人民政協由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發展成為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6]。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對我國統一戰線工作作出新部署,制定頒布《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以黨內法規的形式為統戰工作提供保障和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就人民政協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廣泛凝聚人心和力量”。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做好人民政協工作,必須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大團結大聯合是統一戰線的本質要求,是人民政協組織的重要特征。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人民政協要發揮統一戰線組織功能,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這些重要論述,既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思想,又體現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要求,為新時代正確認識和把握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規律,更好地推進人民政協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根本遵循。
(二)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理論與人民政協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必須有自己革命政黨的領導,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斗爭中必須聯合其他民主政黨。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認識到,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聯合各革命黨派共同奮斗。早在1921年7月中共一大第六次會議討論對其他政黨的態度問題上,就有代表堅決主張:“同其他政黨聯合行動,并不違背我們黨的原則,我們應當團結所有人,竭盡全力與共同的敵人作斗爭。”[7]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明確指出:“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志。”[8]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廣泛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統一戰線政權,在大后方聯合中間黨派共同開展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召開各黨派會議、爭取建立聯合政府的民主運動。1949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強調:“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9]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要繼續團結各民主黨派及其所聯系的階級、階層,實行長期合作。[10]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關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和實踐有了新發展。中共十二大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人民政協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實現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的重要組織”。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明確提出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89年《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人民政協“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2005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對進一步完善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商的內容、形式和程序,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作用等都作了規范。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強調“必須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11]。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把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工作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用黨內法規形式固定下來。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時,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內涵、特點和優勢。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人民政協要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政協更好發揮作用創造條件。要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實行新型政黨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的作用,對各民主黨派以本黨派名義在政協發表意見、提出建議作出機制性安排。要健全同黨外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溝通聯絡機制。[12]這些重要論述,精辟闡釋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獨特優勢,對發揮好人民政協這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三)馬克思列寧主義民主政治理論與人民政協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揭露資產階級民主局限性和虛偽性的基礎上,對民主的本質進行了深入思考,主要觀點是:1.民主首先是指一種國家制度,其次才在派生的意義上使用經濟民主、社會民主等含義。2.民主作為國家制度,具體體現在國家性質(國體)、國家形式(政體)和國家運行三個層面,其中國體反映了民主階級統治的本質,政體反映了民主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制度,國家運行則反映了國家政權活動的規則與程序。3.民主作為一種觀念具有普遍性,但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則是具體的、特殊的。首先,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國家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次,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列寧提出一個著名論斷:“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13]最后,國體決定政體,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并為其服務。
馬克思列寧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一個有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近代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建立、鞏固和發展人民政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以臨時憲法[14]的形式確立了新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建立和鞏固國家政權,制定頒布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架構、經濟基礎、法律原則、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并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鞏固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人民政協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人民政協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強調要善于運用人民政協這一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為實現黨的總任務、總目標服務。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深刻吸取古今中外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全面總結中國民主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團結帶領人民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的民主發展進入歷史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15]。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人民政協在協商中促進廣泛團結、推進多黨合作、實踐人民民主,既秉承歷史傳統,又反映時代特征,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點和優勢。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這些重要論述,為人民政協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指明了方向。
二、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彰顯人民政協制度鮮明的中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16]這一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關聯,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人民政協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于近代以后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斗爭,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是堅持“兩個結合”的重要成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17]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未曾專門論述過協商民主,但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基本原理在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相互成就,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商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與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統,“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聯。我們沒有搞聯邦制、邦聯制,確立了單一制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順應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二)“第二個結合”培育了政協協商文化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特別是在“第二個結合”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了以“愛國、團結、民主、理性、包容、為民”等精神為基本要素的政協協商文化。[18]
愛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人民政協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一切愛國力量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1948年5月1日向全國人民提議召開的[19]。“使我們的偉大的祖國脫離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命運,走上獨立、自由、和平、統一和強盛的道路。這是一個共同的政治基礎。”[20]政協章程指出:人民政協要“在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事業、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政治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愛國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政協協商文化與生俱來的基因。
團結:大團結大聯合是人民政協組織的重要特征。政協的團結精神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為基礎,汲取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養分,鑄就人民政協“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情懷。1949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中明確指出:“我們的會議是一個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會議。”[21]1957年毛澤東同志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22]2004年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正式將“團結和民主是人民政協的兩大主題”載入政協章程。2023年新修訂的政協章程強調“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中共十八大以來,人民政協發揮統一戰線組織功能,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民主: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中國人自古就講,“有事好商量”,“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追求“同”但不歧視“不同”。人民政協吸收這些文化精華,形成“體諒、包容、參與”“相互尊重、坦誠協商、求同存異、和衷共濟”等傳統。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高舉人民民主旗幟,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進行了不懈探索和奮斗,實現了人民民主,中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政協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協商民主在我國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因此,人民民主、協商民主也是政協協商文化的精髓。
理性:理性是人類的特質,反映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引導人類不斷走向更高程度的文明。《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講原則,有標準,強調不能過度,也不能不及。周恩來同志強調:“新民主主義議事的特點之一,就是會前經過多方協商和醞釀,使大家都對要討論決定的東西事先有個認識和了解,然后再拿到會議上去討論決定,達成共同的協議。”[23]在人民政協,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而不強加于人,遵循規則、有序協商而不各說各話,體諒包容、真誠協商而不偏激偏執,形成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協商氛圍。
包容:“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要義。兼容并包,意思是把各個方面全都容納包括進來。語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馳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求同”就是要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包括鞏固已有共識、推動形成新的共識。“存異”就是要充分發展民主、尊重包容差異,包容的多樣性半徑越長,畫出的同心圓就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協商,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協商。協商就要誠心誠意、認認真真、滿腔熱情聽取意見和建議,“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這是執政黨應有的胸襟。“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是參政黨應有的擔當。
為民:“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寶貴歷史經驗之一。中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尚書》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人民是國家社稷的主體和根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等,為政協協商文化提供了價值基礎和實踐動力。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將民本思想發展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等理念,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重要理念,這也是人民政協的根本遵循和價值旨歸。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民政協要積極培育協商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政治文化,弘揚黨“團結—批評—團結”的優良傳統,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促進不同思想觀點的充分表達和深入交流,培育與時代和任務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人民政協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和民主政治理論有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是中國共產黨把“三大理論”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政治結晶、理論結晶和制度結晶。“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這一制度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人民政協就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不僅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顯示出強大生命力,而且以其獨特的實踐形式和理論價值,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作者簡介:譚凱鳴,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理事,重慶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一級調研員;蘇爽,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秘書處調研部主任。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2-01-11)[2024-08-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2-01/11/c_1128253361.htm.
[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5.
[4]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146.
[5]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8.
[6]中國人民政協全書(上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168.
[7]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3.
[8]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39.
[9]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10]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多黨合作紀實[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605-606.
[11]習近平.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偉力[N].人民日報,2022-07-31(1).
[1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66,270.
[13]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14]中國人民政協全書(上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48.
[15]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303.
[16]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17]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18]人民政協工作概要[M].北京:全國政協辦公廳,2023:155-156.
[19]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9.
[20]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4.
[21]人民政協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42.
[22]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3.
[23]人民政協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9.
(編輯:剛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