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立法成就的巔峰。然而再好的法律,也必須由人來實施。唐代擁有一群杰出的法律人,他們中既有高官重臣,也有基層小吏,甚至一介布衣。這些人或執法如山,不阿權貴,或精通法理,仗義執言,展現出一代法律人的風骨。武則天時期,一度酷吏橫行,濫殺無辜,制造了大量冤假錯案。朝堂之上,有人阿諛諂媚,屢獲升遷;有人藏怒怯言,安身保命;也有人犯言直諫,卻身死家滅。在這種氛圍下,有一人卻能堅守底線,憑借杰出的法律素養、堅毅的意志品格以及高超的勸諫藝術,維護著法律的公平正義,挽救了大量無辜生命。他就是有著“遇之必生”美譽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洛州偃師人。因避孝敬皇帝李弘諱,遂以字行,祖父為國子監博士徐文遠。徐文遠學問淵博,李淵稱帝后,徐文遠擔任國子博士。“武德六年,高祖幸國學,觀釋奠,遣文遠發《春秋》題,諸儒設難蜂起,隨方占對,皆莫能屈。”《舊唐書》《新唐書》修“儒學傳”,徐文遠均名列第一,其學界地位之尊崇,由此可見一斑。
唐代科舉有明經、明法等科,徐有功后來雖長期從事司法工作,可是在科舉道路上,卻是從明經科起步。由于家學深厚,徐有功對儒家經史十分熟悉,使得他在高度儒家化的唐代司法體系中如魚得水。在蒲州司法參軍任上,他為政寬仁,從不輕易動用杖刑責罰人。官民感其恩德,私相約定道,“若犯徐司法杖者,眾必斥罰之。”于是地方大治,直到任期結束,也未判處一例死刑。載初元年,升任司刑丞。當時,“酷吏周興、來俊臣、丘神勣、王弘義等構陷無辜,皆抵極法,公卿震恐,莫敢正言。”徐有功品級不高,卻心存平恕,武則天詔書下到大理寺,他想盡辦法替無辜者減輕刑罰,恩澤數百家人。
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權位,對“謀反”案件非常敏感,滿朝文武很少有人敢去觸碰,生怕惹來殺身之禍。徐有功則與眾不同,經常在朝堂上和武則天辯論是非曲直。雖為犯顏,可徐有功的勸諫很有技巧。首先,他熟悉經史和法律,經常搬出經史和《唐律疏議》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用以彰顯權威。在此基礎上,采用“就事論事”的原則,把敏感的政治斗爭降低到單純的法律技術層面。最后,態度謙卑,語氣委婉,找到維護君主利益的切入點展開闡述,從而做到挽救無辜和保全自己。
比如公元688年,瑯琊王李沖起兵討伐武則天,僅七天就兵敗身亡。李沖曾向貴鄉百姓放粟債,遣家人前往收債,并委托貴鄉縣尉顏余慶幫忙。收得財物后,李沖的家人用這筆錢自行購買了弓箭。此外,顏余慶與李沖曾有書信往來,內容只是噓寒問暖而已。李沖事敗后,魏州人馮敬同揭發顏余慶與李沖串通謀反。當時是酷吏來俊臣審理此案,其結果可想而知。司法程序走到徐有功處,他根據剛發布的大赦敕書中“其與沖等同惡徒黨,魁首既并伏誅,其支黨事未發者,特從赦原”的旨意,認定顏余慶為支黨,把死刑改為流刑。侍御史魏元忠表示,“余慶為沖征債,協契兇謀,又通書啟,即非支黨。請處斬,家口籍沒”。最終武則天親自過問此案,判處顏余慶死刑。
朝堂之上,徐有功據法力爭道,“《尚書》曰:‘殲厥渠魁。’《名例律》曰:‘造意為首。’尋赦已伏語,則魁首無遺。余慶赦后被言,是謂支黨。豈令支黨之人,翻同魁首;應生之伍,更入死條。嫉惡雖臣子之心,好生乃圣人之德。況非常之恩,千載罕遇;莫大之罪,萬死蒙生。今以支為首,是以生入死。赦而復罪,不如勿赦;生而復殺,不如勿生。”審視徐有功的申辯理由,依“書”據“律”,可謂有理;“不如勿赦”,可謂有力;稱頌盛德,可謂有節。執法滴水不漏的同時,也給足了武則天面子,堪稱古代司法勸諫的典范。因此武則天當下雖大發雷霆,但是很快就冷靜了下來,仔細詢問案情細節。徐有功對答如流,最終使武則天怒意消解,顏余慶死里逃生。史載“當時百僚供奉及仗衛有三二百人,莫不股栗,而有功神色不動,奏對無差,人皆服其膽力,直而不撓”。
徐有功據法平冤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有個叫韓紀孝的人,生前曾在徐敬業手下任職。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失敗后,許多人遭到牽連。此時韓紀孝雖已身故,可推事使顧仲琰還是判決籍沒韓氏全家。徐有功反駁道,“按《律》,謀反者斬。本為身存,身亡即無斬法。緣坐元因處斬,無斬豈合相緣?所緣之人先亡,所因之罪合減。今日斷沒官,未知據何條例?”武則天最終聽從了徐有功的建議,幾十人得以幸免于難。
提到武則天時期的司法,來俊臣堪稱酷吏冤獄的代名詞,徐有功則是平冤昭雪的大救星。時人諺語云,“遇來俊臣必死,遇徐有功必生”。但當時的酷吏不止來俊臣一人,而徐有功卻勢單力薄。《舊唐書·徐有功傳》有“獨抗群邪,持平不撓,此所以為難也”之語,道出了他當時堅守法律公平正義的辛酸。
在徐有功平反的無數冤案中,有一起案件因當事人的身份不同,顯得尤為特殊,徐有功也差點因此喪命。武則天幼子李旦,即后來的唐睿宗。李旦有德妃竇氏,是潤州刺史竇孝諶的女兒。她為李旦生了一個兒子,即是唐玄宗李隆基。武則天晚年多疑,長壽二年(693),戶婢韋團兒誣告皇嗣妃劉氏和德妃竇氏同謀,施行法術咒詛武則天。正月初二,她們在嘉豫殿朝拜武則天后,就被秘密處死了。
此時,竇孝諶的妻子龐氏被奴婢以妖異事蒙騙,心中惶恐,于是聽從奴婢的建議夜間作法祈禱消災。沒想到這竟是奴婢的奸計,龐氏被奴婢舉報詛咒武則天。武則天命監察御史薛季昶審理此案,薛季昶心領神會,認定龐氏與其女德妃是在共同詛咒武則天,應當判處斬刑。龐氏行刑那天,其子竇希瑊跑到侍御史徐有功處喊冤。徐有功接過訴狀,很快就發現了問題,請求刀下留人。進入三司會審后,官員們知道本案背后牽扯到武則天,在薛季昶的鼓動下,他們脅迫徐有功,堅持判處龐氏死刑。
徐有功不為所動,薛季昶便誣陷徐有功阿黨惡逆,命法司判處其死刑。當時徐有功正在辦公,下屬哭著把消息告訴他。徐有功不慌不忙說道:“豈是我一個人會死,那些人就都長命不死嗎?”然后繼續辦公、吃飯、睡覺。下屬們開始以為徐有功是強作鎮靜,悄悄觀察他,結果發現他真的在熟睡。不久,武則天召見徐有功,責問他“卿比斷獄,失出何多?”徐有功答道,“失出,臣下之小過;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則天下幸甚”。武則天默然良久,最終同意免去龐氏死刑,流放嶺南,同時下令免去徐有功的官職。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竇氏冤案終得徹底昭雪。此時的徐有功雖早已去世,但世人并未忘記他的功績。開元初年,竇希瑊等向皇帝請求讓出自己的官職賞賜給徐有功的兒子,以報答當年的恩德。
徐有功被罷官一個多月后,武則天命徐有功復任侍御史。他伏地痛哭,堅辭不受。武則天不從,徐有功只好接下。史載“天下聞有功復進,灑然相賀”。可徐有功卻對武則天說道,“臣聞鹿走于山林,而命懸于廚者何?勢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從寬行法,必坐而死矣”。可見為了司法正義,他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升任司刑少卿后,他對親友們說:“今身為大理,人命所懸,必不能順旨詭辭以求茍免。”徐有功說到做到,挽救了許多無辜生命,卻成為酷吏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多次以死罪誣陷他,有好幾次已經到了命懸一線的地步。面對這些,徐有功都不為所動,“將死,泰然不憂,赦之,亦不喜”。武則天對此深為嘉許,徐有功遂有幸得以善終。
徐有功不但執法公平,個人品格也極為高尚,不以公權泄私憤。皇甫文備與徐有功共事,卻誣陷徐有功寬縱逆黨。不久,皇甫文備涉案下獄,徐有功依法減輕了他的罪名。人們對此不理解,問道“彼嘗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徐有功說出了那句流芳千古的法史名言,“爾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作為唐代法律史上的著名法官,徐有功的貢獻還有很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為后世留下了大量文獻和案例資料。比如在《全唐文》中,就收錄了多篇徐有功的司法奏議和案例判決,為研究唐代法律制度和唐人的法律思想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比如他曾多次直接引用《唐律疏議》的律文以及疏議來佐證自己的判決觀點,從中可以看出《唐律疏議》在唐代司法中的重要地位,是研究《唐律疏議》在唐代適用的寶貴史料。當然,這些文字也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是后人領略唐代文化魅力的獨特窗口。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