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天使因為農夫一家的善良而承諾滿足他們三個愿望,但條件是無論他們許什么愿,鄰居都會得到雙倍。從此之后,農夫求得一匹馬,鄰居便得到兩匹;農夫求得一份財寶,鄰居便得到雙份。農夫一家心理很不平衡,沒有感恩自己所得到的,反倒滿心嫉妒鄰居撿了大便宜。于是農夫的第三個愿望是讓自己失去一只手臂,這樣鄰居就會失去雙手,成為廢人。天使拒絕了農夫,說:“多么愚蠢的人!你寧愿承受痛苦,也要傷害別人。”
嫉妒是因對方擁有自己所沒有的,或者對方擁有的比自己更多更豐富,而心懷怨恨的一種復雜情緒,伴有冷漠、貶低、排斥、敵視。嫉妒雖然是一種人類普遍的情緒體驗,但當其變得強烈時,會引起身體的感知和反饋,如挫敗感和危機感,促使自己有意無意地迫害他人,具有一定的攻擊性,甚至想要毀滅他人。處于嫉妒情緒中,我們既感受不到幸福,還容易面目全非,最終損耗的還是自己。
那么,我們能控制自己不嫉妒嗎?很難。
如果一個人說他從來就沒有嫉妒過,那估計他在掩蓋事實,但他并不是存心欺騙你,而是在催眠自我、欺騙自我。因為在社會共識中,嫉妒往往被扣上一個心胸狹隘、薄情寡義和素質低的“帽子”,沒有人會愿意把這頂羞恥的帽子往自己頭上戴,抹殺自己的道德光輝。而事實上,嫉妒跟所謂的道德修養沒有任何關系。
嫉妒是一種正常的人類情緒。當外在資源有限,我們就需要投入競爭才能獲得充分的資源,這就必須在橫向比較中獲得優勢,而這個獲得的過程就促使了嫉妒出現。競爭過程中,當我們自認為能力更強,但察覺自己在實際中處于劣勢時,就會主觀臆想“不公平”“別人憑什么”,產生挫折感和失落感,而在危機感、焦慮和恐懼中就會發展出嫉妒的情緒。
嫉妒的潛臺詞是:“我渴望我過得比他好,他過得比我差。”“我不想活成自己的樣子,我要活成他的樣子。”我們不斷地從比較中,看到了在別人身上有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比如能力、地位、才華、財富、知識、容貌、身材等等。
這個“他”,不會是全球矚目的埃隆·馬斯克,不會是今年的全國高考狀元,也不會是走在戛納紅毯上的明星,但“他”會是那個坐在你隔壁的被領導賞識的老同事,那個既聰明又漂亮的閨蜜,那個成績優異的親戚家的孩子,更會是那個現在已經財務自由的發小。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人們嫉妒的不是遠遠超過自己的人,往往是身邊稍稍比自己強的人。乞丐并不會嫉妒百萬富翁,但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嫉妒并非隨意或無目的地產生,橫向比較的對象是需要“背景強相關”的,因為我們傾向于這樣的認知:當兩個人生活背景、教育背景、階層背景、工作背景水平相當,那么成就就會相當。畢竟這種認知是人類獲得“心理平衡”的內在需要和撫慰,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僵化的思維模式,它忽視了人、事、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如果這種認知在現實中被顛覆了,那么我們的心理平衡就會被打破,嫉妒就隨之產生了。
當我們主觀上感覺自己很棒,水平很高,但真實結果恰恰相反,自己不如他人,那么這種被打擊的信念會產生遷怒。我們會覺得對方并不值得擁有成功,我們會因為主觀判斷或想象出來的“不公平”而喪失對事情結果的掌控感,嫉妒便如潮水般涌起。這里要注意的是,我們的主觀認知,并不一定是事實。
這些想法是不是偶爾出現在人們腦海中:我覺得我比閨蜜漂亮,情商也比她高,但閨蜜竟然找到一個對她百依百順的真命天子,而我連戀愛都談不上,我覺得很不公平,她不值得擁有別人對她的愛慕,我多希望有一天她跑來哭訴她老公出軌了;我覺得我的下屬做事沒有我細心,決斷力也不如我強,但明天他就要升職跟我平起平坐了,憑什么,我多希望他搞垮下一個項目然后被降職。
這里所有的“比他聰明”“情商比她高”“決斷力不如我強”等等,都是主觀臆想而已,這些未經證實的估計和判斷會讓嫉妒無限蔓延。
第一,覺察嫉妒,看見自卑。
有嫉妒的地方,就有自卑,越是嫉妒,越是自卑。
允許自己有嫉妒的情緒存在,從中認知和了解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自卑的原因,雖然這是困難的。畢竟嫉妒帶來了強烈的羞恥感和無能感,正因如此,我們就更需要努力地疏導情緒,讓它流動起來,大膽跟自己對話:“我嫉妒別人了,真的很難受,我郁悶生氣,覺得不公平,但又無能為力,就像吃了毒藥,毒性正滲透我心靈的每個角落。”
這種對情緒的覺察正是療愈的開始。
一位女性說:“我嫉妒我姐,從小到大我都比她懂事孝順,老爸養老的事都是我一力承擔,但老爸總是包容她的過錯,而有意無意地忽視我的感受,我很討厭我姐。”這時候,她需要覺察嫉妒的怒火,再問自己情緒為什么產生。實際上嫉妒來源于她對父親無條件的愛的渴望,而并非姐姐做錯了什么,是父親的做法讓她受傷,讓她自卑,也就是說,如果父親能夠更包容關愛她,她就不會嫉妒姐姐了。這就是坦然地覺察嫉妒,看見內在的自卑。
第二,提高能力,成為更強的人。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建成城中最高的樓,我們要做的不是對其他高樓生氣,也不是炸掉其他高樓,而是應該打好自己的地基,一心一意不斷添磚加瓦,至于別人是不是也在建高樓,那就是別人的事了,我們不能指望用別人的衰退和停滯來實現自己的成功。
這就是應對嫉妒的方法。我們希望得到別人所擁有的東西,要做的不是遷怒于人,不是毀掉別人,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加強能力,彌補短板,努力奮進,一步一個腳印豐富自己的技能,打磨自己的意志,擴充自己的思想維度,用更強的自驅力來實現目標,把嫉妒轉化為完善自我的動力。
在職場上有一些員工,他們明明認知、學歷都不錯,但年齡相仿的同事卻成了自己領導,薪資比自己高,也更受歡迎,他們會嫉妒這些人,也恨老板“不識貨”。與其怨恨不公,不如憑借提高核心競爭力來走出心理怪圈,拋開“認知制高點”,切實提升待人接物的能力,加強執行力和實操技能,再問問自己有否眼高手低,改掉自恃聰明俯視別人的習慣,主動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路想法。人際關系的改善不僅能創造舒適的職場環境,也最終會成為成功的一大助力。
第三,無條件接納自己,勇于表達自己。
一位企業家在精彩演講,一位聽眾舉手發言,他首先表達了對演講者的敬佩,然后說自己同樣作為企業家很嫉妒演講者,因為演講者比他更具人格魅力,最后說一定要努力超越演講者,未來要站在更大的舞臺上激情演講。結果,他話音未落,聽眾席上就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喝彩聲。
這就是對勇敢表達嫉妒的聽眾的贊美和鼓勵。嫉妒作為一種情緒本來就需要坦率承認、被尊重,但由于大眾經常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嫉妒,我們表達嫉妒就變得很不堪,而這位聽眾的這種行為和膽識是很值得佩服的。
接納并表達自己的嫉妒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真正有問題的反倒是我們不懂接納,不敢接納,永遠在逃避、不安的路上。如果你覺得當眾表達自己的嫉妒讓你有壓力,也可選擇向好友、家人傾訴。當我們能清晰認知自己,接納自己的嫉妒,也愿意表達出來時,嫉妒的情緒也會逐漸被消解。
在漫長的人生中,嫉妒是不可避免的,讓我們打開心門看見它,接納它,療愈它,我們真正的對手并不是嫉妒的那個人,而是我們自己。
(本文作者為中國心理學會少兒心理咨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全國婦聯《婚姻與家庭》特聘專家)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