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隔5年再次赴歐,應邀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關系有著強大內生動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歐作為兩支重要力量,應該堅持伙伴定位,堅持對話合作,深化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凝聚戰略共識,開展戰略協作,推動中歐關系穩定健康發展,為世界和平和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在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等領域建“小院高墻”、不斷進行打壓遏制的情況下,加強對歐洲人才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而這一交流合作也在夯實雙方關系發展民意基礎。
人文交流是中歐關系的重要基石。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是“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雙方還要加強人文交流,便利人員往來”。中歐已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局面,合作領域包括教育、文化、體育、青年、科技等。為促進人員交流與往來,中國對法國、德國、瑞士等歐洲多國試行免簽政策,簡化來華簽證手續。自2018年起,有歐盟居住許可的中國籍公民(包括中國香港地區公民)的數量每年累計達到100萬,位居歐盟“外籍”居民數量前列。在教育領域,中國已與20多個歐盟成員國簽訂相互承認學位、學歷和文憑的協議,歐洲在華開設了法語聯盟、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等文教機構,中國高校在歐洲設立了200多家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文化領域,中歐雙方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項目,互設文化交流中心,搭建文化交流橋梁,不斷夯實雙邊關系的民意基礎,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
5月6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時強調,要以中法文化旅游年為契機,推進教育、體育、影視、青年、地方等合作。他指出,150年前法國人士參與建設的中國福建船政學堂、20世紀初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都是兩國教育交流史上的佳話。“我們歡迎法國擔任今年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主賓國,推動未來3年法國來華留學生突破1萬人、歐洲青少年來華交流規模翻一番。”
中歐人才交流合作伴隨著中歐關系的發展而逐漸豐富。1997年, 歐盟啟動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促進中歐高等教育界學者之間的交流,推進國內歐洲研究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1998年,中國與歐盟科研總司、能源總司和信息總司等機構簽訂《中歐科技合作協定》;2001年,中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加速,中歐合作需求隨之增加。隨后,中歐人才交流開始建立合作框架。2003年,歐盟發布了《成熟的伙伴關系:中歐關系中的共同利益與挑戰》,標志著歐盟在協調與中國的合作方面作用加強。與此同時,中國發布了《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明確了中歐可以通過學術合作推動雙邊伙伴關系發展。這兩份文件的發布標志著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進入了新階段。同年,中國頒布《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鼓勵國內大學與世界知名大學合作設立聯合學術項目,也為中歐高等教育合作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09年5月,中國科技部和歐盟科研總司簽訂《中歐科技伙伴計劃》,雙方在優先領域共同決定、評選和資助研究項目。
2010年,中歐清潔能源中心啟動多個中歐研究人員合作平臺,如歐洲學者在華平臺(Platform forEuropean Researchers' Networks in China)和歐洲科研人員網絡中國區辦公室(EURAXESS-ChinaOffice)陸續成立。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作為首個中國伙伴院校加入歐盟伊拉斯謨碩士聯合培養項目—高等教育研究與創新項目(MARIHE),至今已招生九屆,為中歐乃至全球培養了高等教育研究及實踐前沿的頂尖青年人才。
自2010年起,中歐人才合作逐漸深化。2012年,在中歐第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中歐雙方簽署《中歐創新合作對話聯合聲明》,并于次年舉行第一次中歐創新合作對話,雙方就加強科研創新達成共識。2013年,在第十六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雙方共同制定了《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標志著中歐雙方合作達到了新的高度。2015年,在第十七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中歐雙方確立科研與創新聯合資助機制(CFM),極大地提升了中方科研人員作為項目主持人參加歐盟研發框架計劃的比例。自此,中方參加歐盟研發框架計劃從以往的各自分散申請的狀態轉變為從科技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集中統一申報,使雙方的科技合作系統化、規范化。
自2020年至今,中歐人才合作克服新冠疫情沖擊,不斷開發新形式、新領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在2023中歐人才論壇上,瑞士德科集團與北京大學簽署了《北京大學實習實踐基地合作協議》。雙方在人才培養、就業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交流,著力提升優秀青年學子全球化職業發展能力,加強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2024年5月,中歐人才交流與創新合作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揭牌。該中心采用一中心、多基地的模式,協同海內外多方力量,共建共享、共促共贏,旨在有效搭建中歐科技開放合作、人文交流、創新創業的橋梁紐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認為,與以往相比,目前中歐關系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這一點近年來感受越來越明顯。中國重視與歐洲的關系,歐洲國家和歐盟也同樣重視和中國的關系。人文交流發揮著推動這一重要雙邊關系發展的助推器和潤滑劑的作用,而中歐人才交流與合作,正不斷夯實雙方關系發展的民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