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我離開斯里蘭卡,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我先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了一年中文,隨后進入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開始四年的本科生活。”在接受本刊采訪時,美中貿易協會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拉賈·馬格斯維倫(RajaMagasweran)告訴記者。
大學畢業時,拉賈面臨著每個留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接下來我將何去何從?留在這里工作,還是回到祖國?”那時,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各種機會風起潮涌,吸引著拉賈留下來追逐自己的夢想。
中國向海外人才敞開大門
中國不斷優化發展公共政策,為在華外籍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工作和生活環境。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外籍人才引進政策初現端倪;進入21世紀后,該政策不斷完善和制度化。外籍人才引進政策的發展體現了中國移民政策體系的動態調整。自1970年代末,特別是1983年鄧小平發表了關于引進國外人才的著名講話以后,來華工作的國際友人日益增多,他們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第一波來華外籍人士定居在中國,中國政府著手醞釀起草有關管理和服務外國人才的相關政策。如今,這些政策已成為中國移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獲得各種短期簽證外,2004年8月開始,中國實行“綠卡”制度,即《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截至2023年,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證的基本途徑包括:在企業擔任要職的外籍員工;高端特殊技能人才;在中國境內直接投資數額較大的外國人;家庭團聚事由,如中國公民或者在中國獲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的配偶,未滿18周歲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或年滿60歲投靠直系親屬的外國人。
2023年,中國政府推出了一項重大舉措,進一步降低了外籍人士申請永居的門檻。多個城市出臺新政,大大簡化了外國博士生永久居留身份的申請流程。該政策變化得到了國內多個城市的積極響應,上海和深圳率先為持有博士學位的外國人制定了快速申請新策,緊隨其后的是北京和廣州。
聆聽親歷者的故事
在決定留在中國后,拉賈將學生簽換成了工作簽,并在接下來的幾年開啟了他的創業之旅。他創辦了多家公司,并引薦外國企業來到中國。20世紀80年代,為了孩子上學,他舉家搬遷到了美國加州舊金山市。盡管如此,他依舊頻繁地往返于北京和舊金山之間,繼續經營管理在中國的公司。其間,他不得不定期更新工作簽,以獲得入境中國的資格。2019年,他順利拿到了中國永居卡,2023年又升級成為“五星卡”。“五星卡”可以作為獨立的身份證件在中國境內使用,有效期為10年,持卡人在此期間可在中國境內連續居住、工作,無需再申請工作許可。這讓拉賈興奮不已。
匈牙利的青年貝思文(Steven Back)已在中國定居將近20年。他是上海佰路得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專注于文化數字化和智能博物館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貝思文還擔任匈牙利國家博物館在中國的總代表。他的足跡遍布中國各地,并與中國的各類博物館開展業務合作。
在家鄉匈牙利,貝思文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這使他深深愛上了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化。他告訴記者,學習中文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可以探索和了解語言背后深厚的文化脈絡。
兒時,貝思文就夢想著去各處旅游。于是,他先前往荷蘭讀大學,并在那里邂逅了未來的妻子—一位可愛的上海姑娘。2005年, 他們定居上海。如今,貝思文在上海的一家匈牙利科技公司工作。
這些年來,貝思文在上海見證了工作環境的不斷優化與提升。他介紹說,為了幫助外籍人才迅速融入上海的工作生活,上海市外國專家局不僅經常提供貼心的語言服務,還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幫助剛剛來華的外國友人了解政府的各項政策。
2016年,貝思文通過配偶的中國公民身份,成功申請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證。2023年,又獲得了上海最先推出的“五星卡”。現在,他可以隨時邀請遠在匈牙利的家人來中國探親,購買火車票和飛機票也更加便捷。通過中國海關時,他也可以享受e通道(自助出入境檢查系統)帶來的便捷,自行快速通關。
此外,自2024年3月14日起,匈牙利持普通護照人員來華經商、觀光旅游、探親訪友和過境不超過15天,可免簽入境。這項友好的政策讓貝思文邀請外國博物館館長及專家來華參加各類文化之類的活動更加便捷。
來自俄羅斯的索羅寧(Kirill Solonin)教授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他是首批獲得“五星卡”的申請者之一。他高度贊揚了“五星卡”的版面設計,認為它巧妙融入了五星、長城等許多富有中國特色的元素,還表示自己早就渴望申請了。“事實上,申請過程并不復雜。”他說,“我在中國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已10多年了,大部分的學術成果都是在中國取得的。拿到這張卡,我欣喜若狂,我獲得了這個國家的認可。”
來自巴基斯坦的可汗(Zafar Hayat Khan)博士是中國廣西南寧師范大學的教授。2006年以來, 他一直在該校從事熱流體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接受采訪時,他分享了“五星卡”給自己帶來的生活便利,“我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頻繁地去簽證窗口報到了。”
中國不僅放寬了永久居留證的申請條件、拓展商業機會、簡化部分國家入境簽證流程,還一直致力于“國際人才社區”的項目建設,以此滿足外國人才的住房需求。例如,北京已經建立了多個這樣的社區,其中包括位于首都南城的北京經濟開發區國際人才社區。到2024年底,該項目將為外國人才提供約7000套公寓。北京海淀區為了吸引來自全球不同領域的高端人才,自2017年開始在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國際人才社區,為外籍人士提供了宜居、宜業、宜學、宜創的工作和生活空間。
展望未來
當被問及對改善中國工作環境的建議時,拉賈告訴記者:“我們思考可能的變革,應當從宏觀視角去審視,回顧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優化外國人才生活和工作環境。”他建議每位來華工作的外籍人士“要投入更多時間去試著了解中國的文化和語言”。
貝思文對未來充滿期待,他設想,未來中國或許會為短期在華工作的外籍人才提供一種新型的“五星卡”,作為他們在華的身份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