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丘陵地帶人多地少、土地碎片化,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更大的挑戰。結合深度調研,梳理丘陵地帶農業發展面臨的自然環境制約、生產經營模式單一、產業鏈條短、缺乏農業發展動力等問題,提出“壘基”“塑形”和“賦能”三步走發展戰略,通過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及提供人才、資金、技術保障等策略,循序漸進地推動丘陵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丘陵地帶;農業發展;現狀;困境;高質量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7-0031-04
黨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國農村地區土地資源總量巨大,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94%以上,但農村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農業應用技術落后、農民增收困難等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發展不平衡難題亟待破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強國必先強農,中央適時部署了農業強國戰略,旨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廉江市H鎮經濟和農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廉江市H鎮位于廉江市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博白縣文地鎮、英橋鎮接壤,屬多山丘陵地區,是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庫區移民鎮。H鎮占地面積105.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63.6平方公里,占比60.5%,耕地面積21.5平方公里,占比20.5%。2021年,全鎮戶籍人口60 792人,常住人口47 510人,人口凈流出13 282人,流出人口占戶籍人口的比重為21.8%。H鎮交通便利,玉湛高速貫穿鎮區,另有一條八鄉道連接各行政村。
(二)經濟發展現狀
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相對薄弱。2021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8.0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億元,同比增速9.3%,第二產業增加值1.5億元,同比增速1.9%,第三產業增加值2.4億元,同比增速9.2%。產業結構呈現“一三二”格局,三次產業比例為51.5∶18.1∶30.4,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第一產業占比較大。
財政收支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根據廉江市統計年鑒數據,2021年H鎮全年公共財政收入315萬元,同比增速2.9%,公共財政收入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短期來看,由于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廣東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資金等政策紅利,H鎮每年可獲得超2 000萬元上級下撥的鄉村振興發展資金,主要用于產業發展、鎮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領域。長期來看,鄉村振興政策紅利將逐漸減弱,同時H鎮資金需求量將進一步呈指數型增長,根據《廉江市H鎮鄉村振興規劃(2021—2025)》重點建設項目庫,規劃期內H鎮將投資10億元左右用于鄉村振興。以H鎮現有的財政收入水平,遠遠無法滿足資金缺口,進而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領域的投資不足,無法有效刺激就業、提高生產力。
總體而言,H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廉江市20個區鎮中排名末位,GDP貢獻率僅為1.6%。農產品生產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對全鎮GDP的貢獻率超50%,但第一產業會反向抑制財政收入增長[1]。由此看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H鎮擺脫經濟落后現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關鍵。
(三)農業發展現狀
H鎮農業發展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在全省建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政策驅動下,H鎮成功申報沃柑、三黃雞、牛大力等3個“一村一品”項目,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
種植業以水稻、玉米、番薯等傳統糧食作物為主,但受自然條件等限制,H鎮面臨嚴重的季節性干旱問題,農作物大面積減產,以兩季輪作的水稻為例,由于旱季水源不足,且農田灌溉和排水設施不完善,水稻減產、種植成本增加,部分農戶旱季時放棄種植農作物,土地利用效率低。近年來,部分農戶在困境中主動求變,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等方式流轉土地,大面積種植嶺南特色水果(如荔枝、龍眼、木菠蘿等)、嶺南中藥材(如牛大力等),增收效果顯著,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更多農戶返鄉創業,積極引進香水檸檬、泰國紅寶石青柚等國內外新興品種。截至2021年年底,H鎮超千畝特色種植產業基地有3個,超500畝特色種植產業基地有5個,種植業規?;a初具雛形。
畜牧業以肉牛、豬和“三鳥”為主,2021年,H鎮生豬全年出欄量超5 000頭的有3戶,肉牛存欄量超300頭的有1戶,肉雞出欄量超萬只的有1戶。雖然H鎮畜牧業涉及市場需求較大的南德文牛、湛江跑山雞等,但由于周邊地區同質化競爭嚴重,而H鎮尚未建立完善的深加工及冷鏈物流體系,導致H鎮優質農產品市場價值嚴重被低估。
總體而言,農業雖然是H鎮的支柱產業,但普遍呈現零散、粗放、低效等特點,傳統農業經營方式難以促進農戶增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激發了鄉賢回鄉投資的熱情,在政府的引導下,H鎮積極探索“企業+基地+農戶”農業發展模式,香水檸檬等特色產業試點推進順利,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二、丘陵地帶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以H鎮為代表的丘陵地帶,農業發展面臨自然環境約束、生產經營模式單一、產業鏈條短、人口流失嚴重等困境,阻礙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自然環境制約顯著,耕地丟荒問題嚴重
農業對自然環境依賴性極強,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常伴有自然風險。近年來,H鎮面臨嚴重的季節性干旱問題,由于缺少農田灌溉與排水設施,無法有效減少干旱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面,H鎮屬丘陵地帶,耕地不連片,據村委介紹,H鎮最大連片地塊不足300畝,農田普遍在70畝/塊,農田碎片化分布不僅增加了土地流轉的難度,也難以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在農村自然環境制約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等多因素驅動下,H鎮耕地丟荒問題嚴重,截至2021年年底,H鎮耕地丟荒面積共計6 812.6畝,具備復耕條件的耕地面積4 161.7畝。隨著復耕復種工作的廣泛開展,復耕2 253.1畝,復耕率為54.1%,土地丟荒情況有所改善。然而,復耕復種由政府主導,采用種糧補貼、撂荒地復耕補助等惠農政策引導農戶重新參與農業生產中,短期內收效顯著,長期來看,若無法從根源上改變產業結構,干旱、土地不連片等問題依然嚴重影響農戶的耕種意愿。
(二)生產經營模式單一,農業基礎不牢固
丘陵地帶農村生產經營模式單一現象較為普遍,農業生產經營中受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的影響較大。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方式是H鎮農業經營模式的重要部分,該模式由農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種植農產品類型單一,難以抵御病蟲害、惡劣天氣等自然風險。另一方面,農村普遍信息閉塞,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加之農戶文化水平不高,對市場變化不敏感,在選擇農產品生產時未考慮市場供求關系,最終導致“價賤傷農”[2]。以生豬養殖為例,2020年生豬價格反彈到歷史最高點35元/公斤,豬肉價格上漲刺激農民養豬積極性,H鎮養豬戶和生豬供給量快速增加,2021年生豬價格急劇下跌,據養豬戶反饋,目前H鎮生豬價格在12元/公斤上下波動,養豬戶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實際收益與期望收益相去甚遠,嚴重打擊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三)產業鏈條短,品牌化效應不明顯
農業產業鏈一般覆蓋農業產前、產中及產后各個階段,由農技研發、農資供給、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五個關鍵環節組成(見圖1)。H鎮農業主要集中在產中階段,即產業鏈上農產品生產環節,結合農業U型價值鏈模型分析,農產品生產環節以勞動密集型低端種養方式為主,技術含量低、抗風險能力差,而且農產品相互之間有較強的替代效應,利潤空間較小,所以,農產品生產環節在整個產業鏈上各環節中附加值最低[3]。
圖1 農業產業鏈示意圖
H鎮是湛江市首個省級森林小鎮,發展定位為“綠色生態發展示范鎮”,工業用地較少,無法滿足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用地需求,多數農產品出售的還是原始產品或是簡單的初級加工品,在銷售環節難以實現品牌化。
(四)人口流失嚴重,缺乏農業發展動力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丘陵地區面臨嚴重的人口流失問題。從產業結構分析,第一產業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低、工作環境差、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收入不可控,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知識技能門檻高,勞動環境相對較好,勞動者的收入相對較高且穩定。與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村相比,勞動者傾向于選擇二三產業集中的城市[4]。
從H鎮目前人口年齡構成來看(見圖2),H鎮18—59歲的戶籍人口占總戶籍人口比重為58.7%,而同年齡段常住人口占比僅為38.4%,即常住人口中老人和兒童占比超過60%。H鎮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工作的勞動力年齡普遍偏高,且文化素質偏低,思維固化,不愿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無法適應新時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圖2 H鎮現狀人口年齡構成
三、丘陵地帶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各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丘陵地帶因人多地少、土地碎片化等特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必然面臨更大挑戰。鄉鎮應立足自身實際情況,用活、用足、用好鄉村振興政策“及時雨”,循序漸進完成“壘基”“塑形”和“賦能”三步走,才能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壘基: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5]。對于丘陵地區的鄉村而言,首要任務是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加強農用地整理,緊扣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個方面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整治碎片化農田,通過挖高墊低、客土回填等方式開展土地平整,改善耕作條件,適合農業機械化耕種,減少農業生產人力成本,提升土地產能[6];另一方面,推進建設用地整理,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對H鎮產業升級至關重要。調研中發現,H鎮政府表達了強烈的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相關產業的意愿,但由于H鎮的定位為省級森林小鎮,且工業發展基礎薄弱,較難獲得額外的建設用地指標。H鎮應綜合整治廢棄宅基地、閑置公益設施用地等存量建設用地,或積極向省級層面申請點狀供地項目,解決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所必須的用地需求。
改造升級農村路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調研時發現H鎮雖然有“一縣道、八鄉道”的路網結構,但是由于道路普遍較窄,部分通村路未實現硬底化,通往產業基地的路多為崎嶇的山路,給農產品收獲和運輸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壘基階段,應由政府主導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通過擴建、新建鎮村部分道路,打通農業發展的產業路。
(二)塑形:提升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擺脫傳統農業經營體系,找到一條科學高效且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現代化發展之路[7]。橫向發展思路主要圍繞農業產業鏈補鏈、強鏈,以農產品生產為中心,打通上游農業生產資料供給和下游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8]??v向發展思路圍繞產業融合,通過高新技術對農業進行滲透,注重三次產業間的聯動與延伸,通過農業與休閑旅游等產業的有機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壯大特色高效農業。當前H鎮農業主要以散戶種植多種糧食作物為主,規模較小,無法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增收乏力。提升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僅是對傳統農業的革新,也是提高農業附加值的有效途徑。結合農業產業鏈示意圖(見本文圖1)分析,農產品生產環節不僅要選取符合市場需求的特色高效品類,如香水檸檬、泰國紅寶石青柚等高價水果,牛大力、沉香木等滿足廣東膳食需求的南藥,還要實施技改擴能、新工藝等,如特色果木與花生、西瓜等矮生作物套種的方式多元化種植。根據各村農業資源優勢,成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
升級發展農村加工產業。農產品加工環節被傳統農業經營體系嚴重低估,多數農產品從生產收獲直接到低價銷售,但事實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規避農產品集中上市帶來的供需、價格等風險[9],所以H鎮應加大對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第二產業的投資力度,高標準建設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和農產品種植加工示范基地。
提升農產品品牌營銷能力。農產品銷售環節要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利用廉江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品牌,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同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線下主要是指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建設集特色農產品采購、展示、銷售及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發展平臺,建設產業物流園,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線上主要是指電商服務體系,建設鎮村電商服務點、電商直播間,打造農產品田間大賣場,破解農產品滯銷難賣等問題,拓寬就業渠道,推動農民增收。
(三)賦能:提供人才、資金、技術保障
我國農業發展普遍面臨資金、人才、技術等瓶頸,如何在農業發展各主體之間建立自主、良性、可循環的共贏發展模式是鄉村振興亟須解決的難題。
資金方面應逐漸擺脫對財政資金的依賴性,加大土地流轉和招商引資力度,引導社會資本穩妥有序地投入符合發展定位的產業。同時,應從政策制定、機構準入、產品創新等方面完善農村金融管理體系,不斷提升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質量[10]。
人才是農業現代化的第一動力,堅持打好育才、引才、留才“三張牌”,前期主要向外借力,即充分利用好國家、省、市的鄉村振興人才激勵政策,通過人才引進、外聘專家等方式,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中后期主要通過培訓、產學研合作等方式開展人才培育,打造一支本土化程度高、專業化能力強的農業人才隊伍。同時,改善人居環境,加大對鄉村道路、醫療、教育等基礎公共服務的建設和投入,能夠促使鄉村勞動力回流[11],吸引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從而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四、結束語
“十四五”時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政府應發揮推動作用,實現有效的制度供給和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供給,激發鄉村活力,增加鄉村吸引力,尤其是鄉鎮政府,應結合本地的資源稟賦、城鄉互動要素、科技成果轉化等客觀條件,引導農業主體、社會資本創造出新的產業升級引擎,實現鄉村產業生態的自我循環,增強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筑牢農業強國建設根基。
參考文獻:
[1] 陳昌華.廣州市產業結構變遷對財政收入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文化,2022(4):94-95.
[2] 張西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路徑[J].經濟研究導刊,2022(34):20-23.
[3] 桂壽平,張霞.農業產業鏈和U型價值鏈協同管理探討[J].改革與戰略,2006(10):78-80.
[4] 郭思旭.河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流出與流入地的影響研究[J].南方農機,2022,53(12):115-117,121.
[5] 周娜.鄉村振興視角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探析[J].理論探討,2022(2):159-164.
[6] 郭鋒.淺析新時代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面臨的形勢與對策[J].華北自然資源,2022(6):9-11.
[7] 李真.陜西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6(10):27-28.
[8] 汪海燕.鄉村振興視角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山西農經,2023(8):74-76.
[9] 陳德飛,母先富,陳坤菊,等.金沙縣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3):97-99.
[10] 周莎麗.農村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3,43(2):34-40.
[11] 孫萌.鄉村振興戰略下陜西省鄉村勞動力回流路徑分析[J].山西農經,2021(13):107-108.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