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民工的流動性及其勞動條件緊密相關。農民工是連接城鄉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流動模式、勞動條件與勞動過程反映著當前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復雜性。因此,基于馬克思勞動理論分析農民工流動問題,對鄉村振興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基于此,研究馬克思勞動理論在鄉村振興語境下的時代內涵,分析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勞動力流動規模逐年減少、返鄉意愿持續減弱和返鄉支持水平較差等問題,提出基于馬克思勞動理論的重視勞動本質與自我實現、減少勞動異化問題,以及降低農村勞動市場不穩定性等應對策略,以期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流動問題的解決提供新視角。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理論;鄉村振興;勞動力流動;現狀;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7-0047-04
一、研究背景
馬克思的勞動理論在社會科學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其中的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和勞動異化概念為理解工業化時期的勞動和社會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對后來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產生了深遠影響,揭示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資本的積累機制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形成與變遷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1]。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勞動力流動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趨勢逐漸轉變為更加復雜和多元的流動模式。當前,農民工勞動力流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流動規模逐年減少、農民工返鄉意愿持續減弱,以及返鄉支持水平較差等。這些問題反映了農民工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面臨的多重挑戰,如城市中的社會疏離、職業發展限制和生活成本上升,以及農村地區就業機會缺乏、基礎設施落后和社會服務不足等[2]。本研究以馬克思勞動理論應用于分析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的勞動力流動問題為主題,旨在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馬克思勞動理論在鄉村振興語境下的時代內涵
馬克思的勞動理論強調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最基本形式,勞動過程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也是人的自我實現過程。在鄉村振興的語境下,勞動是鄉村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的重塑工具[3]。作為勞動者,農民工在鄉村全面振興的火熱實踐中擔使命、勇作為,他們的勞動過程不僅是生產農產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是農民工自身能力提升、社會地位變遷的過程。鄉村地區作為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帶,勞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直接影響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農民工的勞動不僅是物質生產活動,更是社會關系和文化關系的體現,他們的勞動方式、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反映了鄉村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文化特征。鄉村振興是解決勞動異化、恢復勞動者主體性的問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工的勞動應當是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的過程[4]。這要求鄉村振興政策不僅要注重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更要關注其勞動條件、勞動權利以及勞動過程中的人的發展。馬克思認為,勞動力也是一種商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工作為勞動力商品的提供者,其勞動力的流動性、價格以及使用方式直接影響鄉村經濟的發展效率和模式。因此,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制定中,需要充分考慮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特點,確保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利用。綜上所述,勞動是鄉村振興的基本動力,農民工的勞動過程既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結構調整和文化形態變遷的關鍵。農民工勞動過程中的技能提升、價值觀念的變遷和社會關系的重塑,共同作用于鄉村振興的深層次結構,推動著鄉村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綜合體系轉型。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分析
(一)農民工流動規模逐年減少
近幾年,農民工勞動力流動規模先升后降,漲幅緩慢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工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對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工的用工需求逐年下降,農民工自身職業選擇趨于多元化[5]。隨著教育普及率的提高,農民工的子女接受更高教育的比例增加,這部分人口往往不再選擇成為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工,而是進入更多樣化的職業領域。盡管農民工的總體數量仍然龐大,但近年來大規模流動的比例仍顯著下降。這一變化部分源于城鎮化進程的深入以及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逐漸適應,使他們更趨向于在城市中長期定居。城市提供的社會保障、教育資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據統計,跨省流動的農民工比例從過去的高峰逐漸下降,大量農民工轉為在本省城市間流動或在特定城市長期定居。流動規模的下降反映出農民工群體結構和流動模式的變化,對鄉村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在城市定居,鄉村地區的勞動力供給相對減少,導致鄉村勞動力的稀缺。這一變化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也對鄉村經濟的其他領域產生了影響。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勞動力流動規模逐年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趨勢不僅體現出農民工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轉型,也反映了鄉村與城市之間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
(二)農民工返鄉意愿持續減弱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勞動力流動的顯著特點之一便是返鄉意愿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相較于農村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具體體現在收入水平、居住環境、醫療水平、教育資源以及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6]。首先,經濟收入差異。城市提供的工作機會通常伴隨著更高的收入水平。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工資水平遠高于農村地區。這種收入差異顯著影響了農民工的生活質量和家庭收入,成為他們選擇留在城市或者返鄉的重要經濟考量。城市高薪工作機會的增加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廣闊的經濟前景,而農村地區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和發展滯后,很難提供同等水平的經濟收益,這直接導致了農民工對返鄉的意愿減弱。其次,居住環境差異。城市地區通常擁有更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更高的生活便利性。城市的住房條件、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普遍優于農村,城市的生活配套設施更加完善,擁有購物中心、文化娛樂設施等基礎設施,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樣化的生活方式選擇。相比之下,農村地區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包括基礎設施的落后、生活服務的匱乏,成為農民工不愿返鄉的重要原因。再次,城市的醫療資源豐富,醫療服務質量通常高于農村地區,特別是在專業醫療技術和先進醫療設備方面。對于追求高質量醫療服務的農民工來說,城市的醫療資源是他們考慮定居的重要因素。在農村地區,由于醫療資源的不足和醫療服務的限制,農民工在遇到健康問題時可能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加劇了他們對返鄉的顧慮。最后,城市地區通常擁有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包括優質的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更多樣化的教育選擇。對于有子女的農民工家庭而言,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無疑是他們考慮遷移或定居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之下,農村地區在教育資源上的不足,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缺乏,限制了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機會,從而影響了他們的返鄉意愿。
(三)農民工返鄉支持水平較差
返鄉支持是指對農民工返鄉后在農村地區生活、就業和發展所提供的綜合性支持體系,包括政策、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當前,這一支持體系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很多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影響了農民工的返鄉意愿及其在鄉村地區的發展。首先,在就業崗位方面,農村地區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不充分,難以為返鄉農民工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官方數據顯示,農村地區的就業機會主要集中在傳統農業和一些基礎的服務行業,而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的崗位相對缺乏。這種局限性使得許多具有一定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農民工在返鄉后難以找到與其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從而抑制了他們返鄉的積極性。其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差距是農民工返鄉支持水平較差的另一表現。盡管近年來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但與城市相比,仍存在明顯的差距。例如交通、通信等硬件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亟待完善,影響了農民工的生活便利性和與外界的聯系。此外,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也未能充分滿足農民工及其家庭成員的需求,尤其是在優質教育資源和專業醫療服務方面,農村地區與城市相比存在明顯的不足。在創業支持方面,農民工返鄉后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雖然國家政策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農民工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仍面臨較大難題。資金短缺、創業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的創業指導和技術支持,這些都成為了制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因素。因此,盡管存在一定的政策扶持,農民工在實際操作中仍然會感受到明顯的困難和挑戰。社會服務方面的不足也是一個關鍵問題。農民工返鄉后,他們在子女教育、家庭養老、醫療保健等方面有著豐富且復雜的社會服務需求。農村地區在這些方面往往無法提供足夠和高質量的服務,影響了農民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而這也是他們考慮是否返鄉的重要因素[7]。
四、應對策略
(一)重視勞動本質與自我實現,注入返鄉動力
馬克思勞動理論認為,勞動是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發展的途徑。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鄉村振興應當著重于創造勞動條件,使農民工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激發返鄉動力。一方面,為使農民工在勞動中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創造更多元化和有意義的工作機會。以江蘇省某鄉村的鄉村旅游業發展為例,該村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發展了一系列旨在展示鄉村文化、推廣綠色生活方式的旅游項目。這些項目不僅為返鄉農民工提供了從事非傳統農業勞動的機會,如鄉村民宿經營、農耕體驗活動的組織、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與銷售,還讓他們能夠在推廣鄉村文化、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找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工作方式不僅豐富了農民工的生活體驗,也使他們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到了認同,擁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加強對農民工勞動成果的認可和尊重。以某農村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通過建立公平的收益分配機制和提供平臺展示機會,有效激勵了返鄉農民工的積極性。他們的勞動不僅得到了經濟上的合理回報,也因其對鄉村發展的貢獻而得到認可和尊重。例如,合作社中的農民工參與開發的一系列有機農產品,不僅在當地市場銷量頗佳,還在區域農產品展銷會上獲得了獎項。這種認可不僅提升了農民工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也激勵他們繼續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重視勞動本質與自我實現有助于解決農民工的流動問題,促進鄉村社會經濟的全面和諧發展,需要綜合考慮政策、經濟和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以確保能夠真正實現馬克思勞動理論在當代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和發展。
(二)減少勞動異化問題,提升農民工返鄉意愿
根據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感到自己與勞動產品、勞動過程,甚至是自己的本質存在疏離。農民工的疏離感表現在他們在城市勞動過程中感受到的社會和文化差異,在農村勞動中感受到的技術和經濟落后。一方面,應改善農民工在農村勞動過程中的地位和條件,使他們在勞動中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實現。例如,江西某地通過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為農民工提供了與城市相似的勞動環境和條件。這些園區提供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還設有培訓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使農民工能在工作之余參與各種培訓和文化活動。這種環境的改善有效減少了農民工在勞動過程中的異化感,提高了他們的職業滿意度和歸屬感。另一方面,應促進農民工對勞動過程的參與和決策。例如,安徽某村實施的農民工返鄉合作社模式,農民工既是勞動者也是合作社的決策者之一。在這種模式下,農民工能夠參與合作社的管理和運營中,對自己的勞動環境和條件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控制力。這種參與感和控制感的提升,極大減少了他們在勞動過程中的異化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主性和自我價值感。
(三)降低農村勞動市場不穩定性,做好返鄉支持
馬克思勞動理論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勞動力市場的波動性由資本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所驅動。應基于這一理論穩定農村勞動市場、提供綜合性的返鄉支持,解決農民工流動問題。首先,為降低農村勞動市場的不穩定性,應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經濟結構。以山東省某地的農村經濟轉型為例,該地通過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等多元化經濟活動,為農民工提供了穩定且多樣的就業機會。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不僅提高了農村勞動市場的吸引力,也增加了勞動市場的穩定性,減少了市場波動帶來的就業風險。其次,做好返鄉支持需要建立一套綜合性的支持體系,包括但不限于就業指導、技能培訓、創業支持和社會保障等。以湖北省某地的返鄉農民工支持項目為例,該項目提供了從技能培訓到小額貸款、從市場信息到法律咨詢的全方位支持。這些支持措施使得農民工在返鄉后能夠快速適應當地的經濟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最后,關注農民工的長期發展和福祉。例如,四川某地區政府針對返鄉農民工開展的“長期職業規劃”計劃,為他們提供了職業生涯規劃、技能提升和心理咨詢等服務。這些服務不僅關注農民工的即時就業需求,更致力于提高他們長期的職業穩定性和生活質量。綜合以上措施,通過改善農村經濟結構、建立綜合性的返鄉支持體系、關注農民工的長期發展和福祉,有效降低農村勞動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農民工返鄉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這不僅有助于解決農民工的流動問題,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重要策略。
五、結束語
鄉村振興發展背景下,應當關注農民工作為公民的社會和文化需求,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更要為他們提供實現個人潛能和興趣的機會,農民工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流動反映了現代社會中勞動者與勞動過程、勞動成果之間的疏離。而馬克思則強調勞動是人的自我實現過程,強調勞動過程與成果是自我實現的必備要件。因此,鄉村振興戰略應當致力于創造條件,讓農民工在勞動中不僅獲得物質回報,更要實現個人潛能和自我價值。地方行政機關要重點關注經濟環境的優化,提高農民工的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鼓勵和支持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教育和社區生活,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走深走實。
參考文獻:
[1] 孔金.馬克思人的發展觀視野下的新生代農民工現代性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1):20-23.
[2] 舒旭,牛俊偉.當前我國農民工就業問題及對策思考:以馬克思勞動力資源配置理論為視角[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1):24-28.
[3] 鄭會青.我國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優化對策[J].農業經濟,2023(4):75-77.
[4] 郭宏偉.馬克思勞動力轉移理論下河北承德市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3.
[5] 顧棟棟.治理現代化語境下農民工組織化的功能定位與路徑選擇[J].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1(4):44-51.
[6] 羅賢宇,賈珍珍,王藝筱.“互聯網+”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2(10):76-80.
[7] 劉玉俠,張劍宇.回流農民工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研究:基于浙皖贛黔四省的調研[J].江淮論壇,2021(5):41-50.
Research on Labor Mobilit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Labor Theory
—Based on Marx’s Labor Theory
LIU Xiao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working conditions. Migrant work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connec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ir mobility pattern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labor processes reflect the complexity of China’s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mi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Marx’s labor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of Marx’s labor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era, such as the decreasing scale of migrant workers’ labor mobility, the continued weak willingnes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and the poor level of support for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based on Marx’s labor theory, such a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essence of labor and self-realization, reducing the problem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reducing the instability of the rural labor market,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mobilit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Marx’s labor theory; Rural revitalization; Labor mobility; Present situation; Response strategy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