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特的地理環境、長期的革命斗爭使得金寨縣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金寨縣積極運用自身優勢,在保護紅色遺址、發展紅色旅游和開展紅色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金寨縣還存在著開發主體單一、宣傳效果不佳、專業人才匱乏、開發創新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立足于現實情況,匯聚各方力量,構建多主體開發框架;通過引進培育并舉等措施,建強專業人才隊伍;結合時代發展,不斷更新宣傳模式;整合紅色資源,推進品牌建設走向深入。
關鍵詞:金寨縣;紅色文化;生成機理;開發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7-0071-04
黨的二十大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紅色文化是我國獨有的先進文化,兼具著獨特思想價值與經濟效益。紅色文化建設作為富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價值目標與建設方略一直受到社會各界關注[2]。近年來,各革命老區充分利用本地紅色文化“富礦”,借助文藝作品、紅色旅游等多種形式,運用線上、線下等多種渠道,積極宣傳推廣本地紅色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促進了革命老區脫貧,推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作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中心腹地的金寨縣,是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革命的策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親臨金寨視察時曾指出:“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3]長期的革命斗爭歷程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金寨縣積極利用自身優勢,開發紅色文化資源,在不斷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新問題。通過溯源金寨縣紅色文化的生成過程,客觀分析金寨縣紅色文化開發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此構建起科學的開發路徑,對金寨縣更加深入地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一、金寨縣紅色文化資源的生成機理
(一)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紅色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客觀條件
金寨縣地處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從宏觀區位來看,大別山區南臨長江,北近淮河,向西為江漢平原,向東為江淮平原,是重要的戰略要地。一方面,在這一要地建立起穩固的革命根據地,既能夠給予國民黨反動派在戰略上更大的壓力,又能與中央蘇區呈南北呼應之勢。另一方面,大別山地區鄰近武昌,在早期革命活動的影響下,大別山及周邊地區的進步知識分子開始通過創辦刊物、成立社團等途徑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具有了一定的革命基礎。1920年,金寨縣燕溪小學校長徐狩西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宣傳共產主義思想。1921年建黨后,蔣光慈、詹谷堂等一批先進分子相繼入黨。1924年詹谷堂在筆架山農校建立了金寨首個黨組織。在早期革命者的不懈努力下,大別山地區已初具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組織基礎。
從具體位置來看,金寨縣位于大別山腹地,境內多條河流穿行,地形較為復雜,易守難攻,適宜開展游擊戰。且地處山區,物產較為豐富,有較為充足的資源供養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發展。隨著1927年中共六安特委成立,皖西地區的黨組織規模逐漸擴大。同年5月6日,“立夏節起義”成功進行,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2師成立,金寨地區的第一支主力紅軍就此組建。隨著1930年“六霍起義”的成功,皖西革命根據地已經初步形成,紅色文化之種伴隨著根據地的發展在大別山地區生根發芽。
(二)長期的革命斗爭是紅色文化得以發展的核心因素
獨特的戰略位置與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得金寨縣燃起了革命之火,但面對四面環敵的艱難環境,要繼續鞏固革命根據地,還需要進行長期的革命斗爭。金寨縣的紅色文化資源正是在這種長期斗爭的環境中得以形成與積累的。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各根據地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和斗爭的需要,于1930年統一整合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先后打退了三次“圍剿”,逐漸發展為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蘇區。在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后,余下的部隊堅持斗爭,同地方武裝合并組建了紅28軍,成為長征后在南方唯一的軍建制主力紅軍。在與上級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紅28軍堅守大別山,開展了三年游擊戰爭,使大別山地區始終紅旗不倒。
在抗日戰爭時期,紅28軍等部隊組成新四軍第四支隊,東出大別山抗日。中共安徽省委工委以及鄂豫皖區黨委也遷至金寨境內,領導大別山區的抗日運動。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金寨地區的革命武裝一直不屈不撓、奮力抗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解放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為了打開全國局面,將戰區擴大至國民黨統治地區,1947年6—8月底,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解放了金家寨并建立中共金寨縣委和民主政府。
自1921年建黨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金寨縣軍民在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前仆后繼,建立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功勛,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跡。長期的革命斗爭使金寨縣的紅色文化得以延續發展,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寶庫。
二、金寨縣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現狀
(一)紅色遺址保護
紅色遺址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保護紅色遺址是開發紅色文化的重要前提。從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結果來看,金寨縣境內縣級及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兩百余處。數量龐大的紅色遺址給金寨帶來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也使得金寨縣必須高度重視紅色遺址與紅色文物的保護工作。2016年,金寨縣委、縣政府先后編制印發了《關于加強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的實施意見》《安徽金寨縣革命舊址文物保護規劃》等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完善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相關制度體系。在組織體系上,金寨縣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領導組,成立金寨縣紅色文物管理中心,專門具體負責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近年來,金寨縣投入專項資金,對百余處革命遺址與文物進行了修復保護。在保護紅色遺址的同時,金寨縣持續加強執法監管,積極宣傳紅色文化保護知識,嚴厲打擊破壞革命遺址與文物等違法行為,確保文物安全。
(二)紅色旅游發展
紅色旅游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金寨縣結合獨特的鄉村與自然風光,開發出別具一格的“紅綠結合”旅游產業。在旅游景點建設上,金寨縣投入專項資金,先后建成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紀念廣場、鄂豫皖紅軍紀念園、立夏節起義首發地等旅游景點,建設湯家匯、斑竹園等一系列紅色小鎮,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紅色旅游資源。大別山紅色旅游區是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地處大別山核心地區的金寨,在努力開發自身紅色旅游資源的同時,積極與周邊區域紅色旅游互聯互通,共同建設大別山紅色旅游體系。2005年金寨縣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2020年金寨縣被列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錄,建黨百年之際紅二十五軍軍政機構舊址、縣革命烈士陵園、縣革命博物館、花石鄉大灣村4個景點被列入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近年來,金寨縣充分運用自身優勢,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初步形成了以紅色文化為主、生態休閑旅游為輔的紅色文旅品牌。每年吸引千萬人次的游客觀光旅游,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地推進了鄉村全面振興。
(三)紅色文化研究
在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游的同時,金寨縣不斷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持續推進紅色文化和革命歷史研究工作。相關部門聯合各方力量,積極探索、深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以安徽省金寨干部學院和金寨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為例,近年來這兩個部門編纂出版了包括《將軍縣的紅色征程》《紅色金寨》《中國共產黨金寨縣歷史大事記(1921—2021)》等在內的30多種紅色文化書籍,刊發各類紅色金寨研究文章600余篇。在開展研究、編纂書籍的同時,相關研究部門還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參與成立了安徽省大別山革命歷史研究會、金寨紅色文化研究會、安徽省金寨縣紅軍歷史研究會等一系列研究機構,舉辦了如“金寨與紅軍長征”座談會、“皖西革命根據地歷史學術討論會”“洪學智將軍誕辰100周年”報告會等多場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了金寨縣革命歷史的研究工作。在提升自身研究水平的同時,相關部門積極同地方高校等研究機構開展合作,推進紅色文化研究走向深入,自2018年起,安徽金寨干部學院先后同安徽大學、皖西學院等高校共建安徽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在開展紅色文化研究的同時,金寨縣還出臺了《金寨縣紅色文化研究成果獎勵辦法(試行)》等政策,對紅色文化研究成果進行嘉獎,有效地激發了研究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了優秀研究成果的持續性產出。
三、金寨縣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中的主要問題
(一)開發主體較為單一
紅色文化資源不同于傳統文化等其他文化資源,它具有特殊的政治屬性和開發方式,這使得政府必須在資源開發初期階段承擔開發主體的責任,但同時也導致紅色文化開發的主體較為單一,缺乏多元性,社會力量如企業、社會組織以及人民群眾的參與較少。從當前金寨縣紅色文化開發情況來看,在紅色遺址的保護上,雖然有部分社會資金的參與,但主要還是由政府部門來籌集資金、開展修繕保護工作。在紅色旅游發展上,多數的旅游景點與配套設施主要是由政府投資建設。在紅色文化研究上,主要的研究力量是政府部門,各類研究會、培訓中心等社會組織,大多由政府部門牽頭組成。隨著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走向深入,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地方民生的同時,還要兼顧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眾多事務。一方面會增加政府工作負擔,影響到開發的質量與效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匯集社會力量與人民智慧,解決開發過程中遇到的新難題。由此可見,過去以政府為單一主體的開發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現實需要。
(二)對外宣傳效果不佳
近年來,隨著紅色旅游熱度的上升,人民群眾對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的關注度顯著增高,金寨縣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知名度有了顯著的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金寨縣在紅色文化宣傳上還存在影響力有限、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從客源地構成來看,前往金寨旅行的游客大部分來自省內,來自省外的游客則主要集中在臨近的河南、湖北及江蘇等省份。由此可見,金寨縣紅色文化在本省有著較強的影響力,但在其余地區特別是華東以外的地區吸引力不足。從紅色文化的宣傳模式上來看,近年來金寨縣廣泛運用新媒體,打造了相應的紅色文化宣傳平臺和融媒體矩陣,但在宣傳的手段和渠道與時俱進的同時,其宣傳內容與方式并沒有及時更新。在開發初期,金寨縣側重于提升自身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因此在宣傳中廣泛使用“紅軍搖籃”“將軍故鄉”等引人注目的標語標簽,這種宣傳方式使得金寨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在短期內得到快速提高。但從長期來看,這種宣傳方式所產生的效果終歸是有限的。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時,由于對紅色文化內涵宣傳得不足,大眾對于紅色文化的了解止步于這些外在的標簽,缺乏對于紅色文化內涵的深層認識,難以與紅色文化產生共鳴,紅色文化的吸引力也因此受到影響。
(三)專業人才極為匱乏
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有其客觀規律,既要結合紅色文化的特性,又要兼顧文化資源開發的特點,這對于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在對紅色文化資源發掘的過程中需要一批具有深厚黨史、軍史知識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在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需要一批能夠緊跟時代發展、了解市場需求的開發型人才,在提供紅色文化服務的過程中需要一批兼具專業知識與服務意識的工作人員。當前金寨縣紅色文化研究發掘的任務主要由各級地方志工作部門兼顧,對紅色文化開展專項研究的人員較少。金寨縣專門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人才少、呈老齡化[4]。對人才的需求隨著近年來引進力度的加大而有所緩解,但缺口依然較大。當前金寨縣從事紅色文化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大多集中在鄉鎮一級,這里條件與資源有限,只能開展少量的短期培訓,無法開展長期培訓。導致服務人員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十分有限,服務的質量不高。
(四)文化開發創新不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金寨革命歷史中的輝煌篇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紅四方面軍的發展都給金寨留下了諸多的紅色遺址,金寨縣著重發掘這一時期的革命文化,提煉出了“紅軍搖籃”“將軍故鄉”等關鍵詞,以此為發展方向,奠定了金寨縣紅色文化的開發基礎。但隨著開發的不斷深入,這種開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金寨縣紅色文化開發的進一步創新。一方面,統一開發同一時期的紅色文化,使得金寨縣各個地區的紅色文化開發內容高度同質化,游客在前往金寨各地旅游參觀的紅色展館內容相似,收獲的文化體驗雷同,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難以感受到金寨紅色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統一開發單一時期的紅色文化,使得金寨縣在紅色文化的開發模式上趨向固化,以往的開發紅色遺址,而后修建展館,開展靜態觀光,再輔以導覽講解,這種固定的模式難以滿足游客對于紅色文化旅游的新需求,也極大地限制了紅色文化開發模式的創新。
四、金寨縣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路徑
(一)匯聚各方力量,構建多主體開發框架
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歷經浴血奮戰而得來的寶貴精神成果,紅色文化的開發同樣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協同參與。首先,要堅持黨在紅色文化開發利用中的領導地位,確保紅色文化沿著正確的開發道路不斷前進。紅色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關鍵在加強黨的領導[5]。各級黨委要從全局上統籌管理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把握整體方向,有序推進紅色文化的整體開發。其次,要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既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文化開發的關系,又要結合現實情況與專家建議不斷完善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在紅色文化開發的具體過程中,要協調各主體間的關系,在吸納各類社會資源的同時,也要合理配置人力物力等資源,優化資金支出配置,提升當地紅色文化開發的成效。最后,要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紅色文化開發。金寨縣的紅色遺址眾多,且大多分布于農村地區,這就使得村委會等基層治理力量成為紅色文化開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體,各村委會應當積極配合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工作,組織本地村民積極配合紅色文化開發工作,提升紅色文化旅游的服務品質。金寨縣相關文旅企業應當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承接相關紅色文化開發項目。金寨縣的中小學校也應當開設紅色文化專題課程,加強對本地區青少年的紅色文化教育。
(二)引進培育并舉,建強專業人才隊伍
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保護、宣傳、利用等多個環節,以及革命遺址與文物保護、文化宣傳、旅游開發、綜合規劃等多項工作,離不開一支由各類專業人才構成的開發隊伍。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要堅持外來引進與本地培育并舉,一方面,要加強本土人才的培育,運用靈活的形式開展專題培訓活動,創新培訓模式,將網上授課與線下授課相結合,長期自學與短期培訓相結合,提高本地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另一方面,要堅持人才引進的戰略,加強和黨校、高校等社科研究機構的合作,以自身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同這些機構確立長期合作,開展專門的培養項目,定向地對本地區輸送優質的專業人才。在人才隊伍的管理上,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從事紅色文化開發的工作人員也應當具備較強的政治意識,因此,要加強組織管理,提高工作人員的政治素養。要健全監督考核機制,凈化人才隊伍的工作作風,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提升工作效率。在加強監督的同時,也要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通過對于工作成績的物質與精神褒獎,提高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結合時代特色,不斷更新宣傳模式
進入互聯網時代,社會大眾的偏好與紅色文化開發的現實需要使金寨縣在依靠傳統媒體開展紅色文化宣傳的同時,還要注重對新媒體的應用。通過綜合運用多種媒體開展宣傳,不斷創新宣傳的內容,才能始終保持紅色文化傳播的效果。一方面,要不斷拓展宣傳方式,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信息承載量大等特點。金寨縣紅色文化要提高其知名度,就必須在宣傳過程中充分利用新媒體。可以選取微博、微信、抖音等用戶量較大的網絡平臺為宣傳點,以此為基礎開展紅色文化宣傳,使得社會大眾能夠更加便利、詳細地了解金寨縣的革命歷史和風土人情。在開展官方宣傳的同時還要充分動員本地的優質自媒體,使得二者在宣傳中協同互補,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另一方面,要不斷結合時代發展,創新宣傳內容。針對不同平臺的宣傳形式和用戶特征,以金寨縣悠久的革命歷史、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事跡以及優美的自然風光為主要內容,以短文、短視頻為主要形式,制作出一批優質的宣傳作品,以此配合金寨縣“紅軍搖籃、將軍故鄉”的口號開展宣傳,切實增強宣傳的影響力與吸引力。
(四)整合紅色資源,推進品牌建設走向深入
密度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具有重要意義[6]。從空間分布來看,金寨縣的紅色遺址中大規模的較少,小規模的較多,位于城區的較少,地處山區鄉村的較多。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使得金寨縣在紅色文化開發過程中只能對少部分基礎條件較好的遺址進行深入開發,大部分遺址由于規模較小、地處偏遠,開發程度十分有限。由此可見,金寨縣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潛力較大,但同時開發難度也較高,必須整合境內的各種紅色資源,集中投入人力物力進行開發,使之形成規模,才能提高開發的效率。在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上,可以依托現有的行政區劃,以鄉鎮為單位,設立紅色文化開發的次級中心,將本鄉鎮內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起來,深入研究本區域紅色文化,從中提煉出特點,在后續的開發過程中著重凸顯本地區的特色內容。在紅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上,隨著近年來知名度的提高,很多游客將金寨設為大別山地區紅色旅游的首選地,金寨縣已逐漸成為大別山地區紅色文化的重要代表。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結合“兩源兩地”的定位,在整合各個鄉鎮特色的基礎上打造整體性的紅色品牌,積極與大別山其他地區開展交流合作活動,在開發紅色文化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爭取在大別山地區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別山地區紅色文化開發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08.
[2] 盛名.紅色文化開發需堅持經濟效益與思想價值并舉[J].人民論壇,2018(27):136-137.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4] 陳仁喜.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路徑研究:以安徽省金寨縣為例[J].滁州學院學報,2021,23(4):84-88.
[5] 胡繼冬.中國共產黨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百年歷程、經驗總結和趨勢展望[J].理論月刊,2021(7):5-12.
[6] 周靜.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路徑探索:基于新經濟地理“3D”框架的視角[J].湖湘論壇,2024,37(2):116-124.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