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貿市場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戰略和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實施,各方資源不斷流向縣城,極大地促進了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縣城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模式需要緊跟社會經濟發展進行相應的調整。受城市農貿市場新發展的啟發,綜合政府角色和農貿市場準公共產品兩方面特征,按照運營主體、風險和收益分配的差異,研究分析縣城農貿市場自主運營模式、委托運營模式和聯合運營模式。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模式的選擇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更好地服務縣域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城鄉融合,助力新型城鎮化。
關鍵詞:縣城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模式;城鎮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7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7-0100-0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城的建設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作為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縣城的發展關系著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和實施。
農貿市場是指由市場舉辦者提供固定商位(包括攤位、店鋪、營業房等)和相應設施,提供物業服務,實施經營管理,有多個經營者進場獨立從事蔬菜、禽類、蛋類、肉類、水產品、豆制品、調味品、熟食鹵品、腌臘制品、水果、糧油制品、副食品等各類食品經營的固定場所。①21世紀現代化發展帶動城鎮化不斷加快,城市日益壯大,周邊縣、鄉村發展不斷加快,縣城批發零售貿易業和縣城農貿市場的建設得到了較快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升,農貿市場的發展環境、市場需求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一、縣城農貿市場的特點
受服務范圍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總體規模等因素影響,我國縣城農貿市場主要表現出如下特點。
一是服務居民生活。農貿市場是當地居民農副產品的交易平臺,品種豐富、服務半徑大、物美價廉,方便當地居民的生活采購需要,并且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承擔部分的社交功能,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二是基礎設施薄弱。農貿市場設計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大都采用鋼筋混凝土鋼棚結構,鋼結構、檔口(攤位)老舊簡單,存在安全隱患。商販分散獨立經營、隨意性強,沿街擺攤銷售活禽、生肉等,生熟、干濕、鮮活經營區無明顯隔離,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每逢重要節日,周邊鄉鎮商販、居民齊聚農貿市場趕集,人流量比平常增長10倍,商販占道經營,道路嚴重擁堵,散集后一片狼藉。
三是運營管理模式滯后,經濟輻射范圍小。單個農貿市場經濟輻射范圍僅為本縣城或延伸輻射周邊鄉鎮,農民種植的農產品數量少、交易量較小、交易水平不夠活躍,縣城邊緣農貿市場還處于小集散市水平,只能在小范圍內起到互通有無、調劑余缺的作用,難以反映區域真正供求關系。大多數農貿市場固守舊的運營管理模式,運營管理僅停留在坐收管理費、攤位費上,農貿市場只是作為產品交易地,沒有創新發展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四是運營管理水平低。縣城農貿市場的建設主體主要有政府、企業、當地村集體、集體與個體聯合建設等,投資主體多元復雜,準入門檻低,農貿市場攤位經營者素質不高。農貿市場運營管理單位存在未落實商品準入、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信用管理、消費投訴等規范管理制度的情況,同時缺乏對鄉村振興、縣域振興等政策方針的深度理解,無法有效對接外部各方面資源以提升運營管理效益。
五是監管不到位。商務、城管、衛監等缺乏統一的調度和明確的監督主體,多方監管到后面就多方不管。政府管理領導指派任務與部門職能劃分不一致,致使管理效果短暫。市場準入條件和主體地位的模糊,導致農貿市場的建設單位、經營單位和場內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明確,削弱了監管力度。同時農貿市場商品來源渠道廣、周轉速度快、銷售對象不確定等客觀原因增加了監管部門的監管難度。
二、縣城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模式分析
隨著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實施,社會各方資源不斷流向廣大縣城、鄉鎮,對當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圍繞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內涵發展需求,補齊縣城農貿市場的短板,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提升縣城發展質量,更好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縣城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模式需緊跟縣域社會發展變化并參考城市農貿市場發展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調整。
(一)城市農貿市場的發展
目前廣東省、海南省、浙江省、泰州、杭州、深圳、淮安、襄陽等多個省市已經出臺了本地智慧農貿市場建設與管理規范,主抓智慧農貿市場建設方向。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制定的《智慧農貿市場建設與管理規范》和《智慧農貿市場管理系統建設規范》獲批發布實施,并牽頭全力推進智慧農貿建設。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308家農貿市場中有287家完成升級改造,建成智慧農貿市場219家。位于深圳市龍華區的富民市場是擁有20多年歷史的老市場,隨著周邊人口的急劇增加,經營管理問題日益凸顯,通過智慧升級改造,展現出寬敞明亮、衛生整潔、智能現代、支付便捷的新農貿市場形象。
超市在經營農產品交易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比如人流量大、農產品優良、價格親民等,很多西方發達國家農產品交易都是以超市為主導。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國內亦推動農產品的超市化經營(簡稱“農改超”)[1]。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被國家七部委譽為中國“農改超”推廣的典范,目前在全國583個城市中,擁有1 062家門店,改變了群眾對農貿市場的印象,對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新洲區邾城街北街集貿市場提質改造工程作為武漢市新洲區推進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提升工作以來投入運營的首家超市,通過環境升級裝修,完善硬件設施,既保留了市井的煙火氣,又極大提升了居民的購物體驗。
互聯網重塑了城市生活方式,盒馬鮮生、拼多多、美團買菜、每日優鮮、樸樸超市、叮咚買菜等電商風靡全國各大城市。中商產業研究院2022年4月發布的《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生鮮電商滲透率達7.91%、尚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交易規模達3 117.4億元、較2020年上漲18.20%。隨著電商的發展及模式的成熟、用戶網購習慣的養成、電商用戶覆蓋數量越發廣泛,數字技術應用更加成熟,未來一段時間生鮮電商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智慧農貿市場和“農改超”、生鮮電商平臺等新模式在國內城市迅速普及,呈現企業化、市場化、智慧化的農貿市場發展方向。由于各城市的發展程度不同,群眾需求多樣化等因素存在,除上述新的農貿市場模式和傳統農貿市場外,還存在諸如大型社區便利店等非傳統型農貿市場,多種形態的農貿市場共同保障城市居民的食品購買需求。
(二)縣城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模式選擇需重視的因素
縣城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模式的選擇,不但要考慮農貿市場投資主體、運營主體、所處地理位置情況外,還需綜合政府的角色和農貿市場是準公共產品屬性兩方面因素。
一方面,政府的角色。政府作為縣域經濟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在農貿市場建設與運營管理中的角色非常重要。首先,政府需要全面統籌規劃農貿市場的建設,為居民提供公共基礎設施,方便居民生活。其次,農貿市場監管是市場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立相應的農貿市場管理制度的同時,依法依規實行市場監督,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大眾攜手合作,共同對農貿市場進行長效管理。若農貿市場的建設運營管理和監督角色都由政府承擔,政府既是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方,又是市場秩序監督管理者,無法做到兩種身份的分離或者合理把控,政府直接參與市場多會造成管理協調難度大、指令執行路徑長,不利于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經商氛圍。政府職能單位直接參與商業經濟活動存在很大的限制,無法為農貿市場對接市場資源,不利于繁榮縣域經濟。因此政府可以作為農貿市場這一公共資源的供給者與監督者,運營管理由市場來配置。
另一方面,農貿市場是準公共產品。政府投資的農貿市場具有面向周邊生活居民提供農副產品交易便利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企業、村集體或其他個人承辦的農貿市場亦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微利性,農貿市場作為居民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和教育、公路、公園等都是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能完全靠政府,也不能完全靠市場,應當考慮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如果把農貿ojRqy/JP48VD0n5HZ/zMhXqKxUJoMrMgNwlHwvd6bVE=市場的所有責任推給市場去解決,勢必弱化其正外部性,不利于農貿市場長遠發展;如果由政府大包大攬,主導農貿市場的規劃、建設和運營則效率不高,還占用政府行政資源。因此,需要政府在農貿市場建設工作中承擔保障供給數量、質量和運營管理中的監督責任,激發市場投資和運營農貿市場的積極性,兩者有各自的角色分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農貿市場的正外部性。
(三)縣城農貿市場運營管理模式分析
城市農貿市場正在開展智慧農貿市場、“農改超”、網購平臺等多種模式實踐,根據我國廣大縣城情況,綜合政府角色和農貿市場準公共產品的特性,針對具有一定規模政府投資建設的縣城農貿市場,按照運營主體、風險和收益分配的不同,對比分析三種可行的運營管理模式。
1.自主運營模式。自主運營模式指政府(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的縣城農貿市場建設完成、竣工驗收后,并交由縣政府(縣城農貿市場服務中心)或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自主運營管理,自建自營、盈虧自擔。
模式優點:自主運營模式較為傳統,縣政府或村集體、居委會對當地產品、交易習慣及風土人情等較為熟悉,管理模式容易被當地居民接納,雇用當地人員進行運營管理,管理成本相對較低。
模式缺點:縣政府(縣城農貿市場服務中心)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自主運營管理方式較為粗放,管理理念相對滯后,市場化不足和缺乏與時俱進的先進性,管理的農貿市場影響力較小、效果不甚理想,不利于擴大農產品貿易、繁榮縣域經濟。
具體案例:慶陽市西峰城區農貿市場為村集體自行籌資建設,日常管理由村(組)選舉的人員負責。工商、環保、防疫等部門則對市場主體和市場經營行為進行監管管理。
下沙街道新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下沙幸福南路農貿市場,并自主運營農貿市場,通過數據賦能實現經營戶精益化經營、市場精細化管理和部門精準化監管,改善“菜籃子”消費環境,提升群眾獲得感。
東溪村原有的農貿市場位于老街,周圍道路狹窄,交通堵塞,秩序也比較混亂,為此東溪村投資100萬元新建村級農貿市場,將農貿市場管理和美麗鄉村創建工作、小城鎮綜合整治工作相結合,設立專人管理,對各攤位的衛生、秩序都進行嚴格管理,做到硬件設施和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并為附近居民的“菜籃子”提供便利。
2.委托運營模式。委托運營模式指政府(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公開選取有實力的社會資本方,委托社會資本方單獨對農貿市場進行運營管理,政府方(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監督其運營績效并收取一定的經營承包費。農貿市場的運營管理風險主要由社會資本方承擔,社會資本方單獨享有運營收益。
模式優點:有實力的社會資本方將成熟經驗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相關的市場資源導入農貿市場,對農貿市場進行有效的科學管理和高水平運營,不斷擴充農貿市場經營業態,激發農貿市場發展潛力,便于政府方(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對農貿市場運營監管,有利于實現農貿市場更高的規劃建設目標。
模式缺點:委托運營模式的選擇,對農貿市場規模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有一定的要求,若當地資源和條件限制,直接引入高水平的、有實力的社會資本方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社會資本方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需要政府方(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給予一定的讓利或提供相應配套的優惠政策,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福利、增加政府管理成本。
具體案例: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小港村民委員會2018年建成小港農貿市場后,通過廈門天和項目管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招標代理機構)以最高出價方法競選出漳州市龍文區東裕農貿市場有限公司作為小港農貿市場經營承包方,每年收取承包方28.05萬元的經營承包費,農貿市場實現專業化托管、產權與經營權分離,提升農貿市場社會經濟效益。
新興縣市場物業服務中心采取“整體租賃”模式,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選擇社會投資方(廣東菜丁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對17個農貿市場的軟硬件進行升級改造及運營管理,要求升級改造的縣城各市場達到國家級文明城市標準要求、鄉鎮各市場達到廣東省文明城市標準要求,并要求社會投資方升級改造的投入不低于人民幣2 500萬元、整體租賃20年,保證驗收合格及后續自主運營管理服務。
漳州市薌城區石亭街道高坑社區居民委員會通過福建錦泰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招標代理機構),為高坑農貿市場的承包管理進行公開招標、公開招募承包人,農貿市場(3 070.17平方米)、市場外的36間店面(1 023.6平方米)和10間店面(394平方米)、面積共計4 487.77平方米,要求承包人支付的承包費最低限價為150萬元/年,同時要求承包人支付上一年度的承包人3.5萬元的50間店面卷簾門安裝費。
3.聯合運營模式。聯合運營模式指政府(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公開競選方式選取有實力的社會資本方,由政府(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與社會資本方共同組建運營管理公司(聯合體),運營管理公司(聯合體)對農貿市場開展運營管理,運營管理的風險和收益由政府(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與社會資本方按聯合運營管理協議共擔共享。運營管理公司(聯合體)根據農貿市場規模大小、發展階段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科學制定公司各項管理制度,實現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管理。
模式優點:政府方(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與社會資本方形成優勢互補,能夠更好地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突破傳統經營模式瓶頸,采用現代企業化管理模式,構建由政府、社會資本方(市場)、鋪位經營者組成的規范經營責任鏈,充分發揮經濟活動各參與方優勢,便于政府行政監管部門對農貿市場的監管,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繁榮和農業產業發展服務,促進縣城城鎮化的建設。
模式缺點:聯合運營模式對農貿市場規模及當地產業發展條件有較高的要求,選取合適的社會資本方需要全面考量,聯合運營管理協議對組建運營管理公司(聯合體)和運營管理過程中各方的責任、權力、利益劃分不易,運營管理公司(聯合體)的運行管理成本不低,建議政府方(村集體或政府下轄資產管理公司)不宜參與過多具體的公司運營管理,持有合適比例的股份、參與重大決策即可。
具體案例:晉江金井農貿市場因建設年代久遠,市場內的設施設備和環境已經滿足不了群眾需求,需要進行大的改造、提升。當地村集體與福建中正德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在晉江率先采取“村(居)+專業公司”共建共享的模式,即村(居)治理能力鏈接專業公司的資金、管理要素,使得農貿市場的環境得到較大提升,壯大了社區集體經濟。
為加快高效推進上饒市廣信區金橋農貿市場、第一農貿市場、文家農貿市場、石獅農貿市場的管理和運營,廣信城投集團通過競拍方式選取社會資本方,并組成合資公司(合資公司注冊資金500萬元人民幣,廣信城投集團出資255萬元人民幣、占51%的股份,社會資本方出資245萬元人民幣、占49%的股份),將專業的事項交由專業的隊伍合作管理運營,建立國有和民營混合所有制經濟共同體,激發農貿市場的活力。
于都縣梓山鎮在潭頭圩和梓山圩各建設有一個農貿市場,其中潭頭圩農貿市場輻射固院片區12個村約4.5萬人,建筑面積2 040平方米,攤位200個,商鋪42個;梓山圩農貿市場產權由鎮村共同持有,市場主體工程占地2 179.74平方米,共建有兩層,配套有1個停車場及其他基礎設施,設計308個攤位,61個鋪位,主營水果、蔬菜、蛋禽類、肉類、水產等農副產品的交易。梓山鎮人民政府擬將兩個農貿市場統一打包,選取合作運營商進行管理和招商運營,合作運營收益由鎮統一管理,合作運營方根據招商運營收益進行利益分成。
此外,聯合運營模式下還有一種集體與個人的聯合運營方式。徐海燕、駱國城提出農貿市場宜構建政府控股下由轄區居民參與投資的產權結構模式[2],首先由政府負責完成農貿市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其次合理確定農貿市場的股權結構,構建政府控股下由轄區居民參股投資的產權結構,重點在于政府獲得過半控股份額后的余下股權份額要分割得足夠多、每股的投資起點額要低,使得普通居民有能力參股、入股,成為農貿市場的股東;最后制定合理的股權退出機制。同時,轄區居民既是農貿市場的消費顧客,又是農貿市場的產權投資者,有的還成為農貿市場的普通職員甚至是經營管理者、承包人,這不但實現了農貿市場公益性和經濟性功能,而且保障轄區內居民共同分享集體資源的增值收益,增加轄區內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共同富裕。
三、結束語
農貿市場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需將縣城農貿市場的建設和運營作為縣域公共服務發展規劃的一部分,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將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覆蓋至鄉村,增強縣城對周邊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促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的需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資源及社會市場資源對接,堅持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的原則,選取適宜的運營管理模式,建成規范化農貿市場,繁榮縣域經濟,促進城鄉融合,助力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 曾吳丹,徐梅.“農改超”前景分析與農貿市場的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3):16-17.
[2] 徐海燕,駱國城.構建轄區居民參股的鄉鎮農貿市場產權結構研究[J].現代商業,2013(5):24.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