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發展速度迅猛。河北省自2020年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具有老齡人口比例高和老齡化速度快的特點,預測2035年其將邁入重度老齡化社會。本文從“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角度出發,探索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為銀發族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個性化的養老金融產品。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養老第三支柱主要指個人退休金賬戶(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IRA),但美國過度依賴個人退休金賬戶而不是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網,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嚴重。日本政府通過建立國家公共服務平臺,對機構和投資產品進行白名單管理,提供豐富的養老理財產品,個人可自由選擇。除此以外,荷蘭的家庭養老模式、新加坡的以房養老模式以及土耳其的異地養老模式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國內研究現狀
到2035年,預計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10%。但目前來看,國內養老金融產品市場發展較為緩慢,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現有研究認為,個體基本特征、金融知識水平、養老服務金融購買渠道和養老服務金融購買能力是影響養老服務金融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
為解決以上問題,保險公司可以通過投資養老地產,發展多元化的養老社區;商業銀行可以為政府提供養老金融財務顧問,利用貸款貼息政策支持養老機構,也可以通過加大授信力度,滿足養老產業投資融資需求。2022年我國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鼓勵購買個人養老金融產品。近幾年,在多項文件和會議中,養老金融被多次重點提及。構建一個系統化、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金融體系成為迫切需求。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問卷設計與調查
本文主要以河北省內45歲及以上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從中選取更貼近養老金融產品的高知人群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62份,有效率達到94.57%。
為了使問卷數據量化更為準確,問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七級量法,1分代表非常不滿意,7分代表非常滿意。分數越高,表示滿意程度越高。同時設計了單選、多選和填空題,用于表達個人態度和看法。
(二)實地訪談
訪談提綱除基本信息外,最終確定了養老金融產品認知和需求調查,以及金融產品選擇調查兩個維度。養老金融產品認知和需求調查問卷題目的5個維度,包括對政策和發展現狀的了解、對現有產品與服務的了解、對收益與風險的了解、養老儲備金額、購買產品情況。金融產品選擇調查的8個維度,主要涉及對產品和服務關心的方面、現存問題、面臨的困難、投資期限、購買產品的預計金額、產品種類、滿意程度和其他相關服務。
訪談主要采用半結構式面對面訪談的形式,每人訪問時長為20~50分鐘。為保證研究的信度,對每一份訪談文本進行編號,被訪人員編號信息由三部分內容組成,訪談序號、被訪性別(M代表男性,F代表女性)、被訪姓氏(取首字母),如教師1MM表示該教師是一名姓孟的男性,為第一位銀發族。
四、研究分析及結果
(一)問卷分析
1.信效度分析
針對調查的原始數據,整份調研問卷Cronbachα系數結果為0.918,接近于1,顯示出較高的信度水平。通過抽取5個關鍵因子,發現這五個因子旋轉前后的累積方差解釋率均超過65%;KMO值為0.963,接近1;巴特球形值高達3463.702,且p值小于0.001,顯示出較高的效度水平。
2.數據分析
從收集數據的總體來說,男性323人,女性339人,50歲以上的高知老人占比較高,約占總數的90%。從銀發族的學歷分析,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為375人,約占總數的56.8%,
在認知水平方面,銀發族通過媒體報告、親朋好友介紹和金融機構來了解養老金融產品,仍有40.09%的銀發族完全不了解養老金融產品,這表明銀發族對養老金融產品的了解程度參差不齊,需加強普及養老金融知識。在購買需求方面,盡管超過半數的老年人已經購買過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但較為需要的銀發族仍占比為76.12%。
通過對河北省養老金融政策與金融服務進行相關性分析(表2)得出河北省個人養老金政策、養老金融發展情況、金融機構的養老金融產品、為老年人提供的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1)。
由此得出以下結論:(1)養老金融的發展不僅受到政策的積極影響,也促進了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創新;(2)金融機構在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創新與發展受到政策推動,并與養老金融的整體發展情況、為銀發族提供的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緊密相關;(3)金融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與養老金融的整體發展情況、金融機構的養老金融產品以及為老年人提供的金融服務密切相關。
通過對養老金融產品之間的相關性分析(表3)得出各產品間相關系數均在0.62~0.73之間,達到0.01的顯著性水平。
養老金融產品選擇與產品投資理念、收益穩定性及長期增值目標有關。隨著市場發展,產品競爭加劇,促使產品間呈現正相關關系。但銀發族選擇時仍應根據自身情況綜合考慮,避免盲目追求多元化。
在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中,最受關注的方面是保障措施,其次是服務便捷,這說明銀發族對養老金融產品的安全性非常重視,對服務體驗有較高的期望。此外,風險控制也是銀發族關注的重點,這彰顯了銀發族對于養老金融產品風險管理能力的高要求。收益率和費用透明分別占比為45.05%和49.10%(表4)。這說明銀發族希望能夠清楚了解產品的費用結構,獲取較高收益。
在產品設計方面,“產品設計過于單一”“信息透明度低”是銀發族提及的主要問題,這意味著養老金融產品多樣性不足且信息披露不夠充分或不夠清晰,導致銀發族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此外,銀發族認為“抗風險能力較弱,難以承受較大損失”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表明他們在進行金融理財時缺乏足夠的準備和承受能力。
在服務滿意度方面,“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是最主要的問題,這與服務提供者的專業能力、服務流程、后續跟蹤等多個因素有關。近六成銀發族(表5)選擇了“服務覆蓋面過窄,資源分配不均”,七成以上的銀發族認為自己易跟風選擇產品和易陷入理財騙局,這與市場推廣、公眾教育等方面的努力不足有關,反映了養老金融服務在普及和覆蓋方面還有待提高,宣傳普及力度仍需加大。
(二)調研訪談分析
當前銀發族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接受度普遍偏低。正如教師3ML所言,“以養老資金購買保險,目前并未得到廣泛認同”;其次,銀發族對現有的養老政策及其相關的金融產品缺乏深入了解。分析其原因,教師2FD談到,當前經濟形勢下,銀發族的養老保障相對薄弱,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傳統的銀行儲蓄管理養老資金。
在養老規劃中,金融養老理財產品的透明度對銀發族至關重要。教師1MM指出,養老產品復雜多樣,銀發族可理解性不強,需專業理財規劃師協助規劃,但當前有關家庭養老理財規劃師能力不均,資格管理體系不健全,商業化傾向明顯。教師3ML強調,對于金融養老產品個性化差異不足的問題,可以借鑒國外專門設立研發和創新金融養老理財產品的養老金融機構。
教師1MM表示,養老產品條款復雜且種類繁多,辦理流程繁瑣,辦理時間長。教師4FD表示大多數養老金融產品和其他金融產品的區別不明顯,且注重安全性和認可度的銀行養老專項產品數量較少。教師2FD表示,服務人員缺乏與老年人溝通的經驗和耐心,無法充分理解他們的需求,甚至出現不耐煩的情緒。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在養老金融產品的認知程度方面,養老金融產品不斷發展創新,但養老金融產品推廣程度差的現狀,造成銀發族對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了解程度有限,銀發族主要通過第三方提供信息和講解產品細則來了解養老金融產品。盡管銀發族以自主選擇養老金融產品為主,機構咨詢為輔,但由于他們獲取產品詳細信息渠道有限,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誤導和欺騙,從而產生經濟風險和糾紛。
在產品設計方面,現有養老金融產品信息透明度不高、可理解性不強以及個性化差異不足。養老金融產品設計需考慮銀發族的實際需求和心理特點,包括資金安全、收益穩定、操作便捷等方面。目前市場上部分產品信息披露不夠充分,收益規則和存取限制等方面過于復雜,銀發族難以準確判斷風險和收益。此外,不同銀發族因家庭狀況、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等差異,對養老金融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出個性化特點。
在服務滿意度方面,銀發族對現有的養老金融普遍表示不夠滿意,主要問題在于養老金融產品與其他金融產品區別不明顯,沒有真正體現出養老理財產品的特征。現有產品辦理流程復雜、時間長、服務態度不夠友好等問題導致銀發族在辦理業務時較為困難。
(二)對策建議
加強金融教育,提升認知水平。一方面商業銀行普及養老金融知識,設計并推廣具有教育功能的產品,加強市場教育,積極推廣成功的養老金融產品案例。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由政府部門主辦,金融機構承辦的針對銀發族的金融教育活動,通過講座、宣傳冊、線上課程等多種形式、多種方式提高銀發族金融素養,增強其風險防范意識。
簡化產品設計,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強可理解性和差異性。養老金融產品設計應更具有針對性和更易于理解,使銀發族能夠充分了解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情況。此外,充分考慮銀發族的生活變化如健康狀況、家庭結構等,堅持創新產品設計。如設計可靈活調整的產品,允許在一定條件下提前贖回或調整投資策略,進而滿足銀發族的多元化需求。
在服務方面,金融機構應定期開展產品調查,包括產品認知、使用體驗、滿意度等,優化服務流程,建立有效的用戶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處理銀發族的反饋意見,提供更為便捷、貼心的服務體驗。同時借鑒國外成熟的養老金融產品,結合我國國情和文化特點,進行本土化改造,真正將養老金融產品與其他金融產品服務進行區分。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20241183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