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科技時代的到來,金融在業態呈現、驅動力量、服務效率等方面均已發生革命性巨變。金融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省級農信聯社審計數字化轉型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農信系統外部工作環境和內部工作要求均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全系統改制化險、轉變經營機制的不斷深入,農信系統對符合現代金融行業規律、系統高效的內部審計需求不斷增強,因此行業審計質效亟待全面提升。本文基于某省級農信聯社審計數字化轉型實踐經驗,探究了省級農信聯社審計數字化轉型的有效路徑,以期為省級農信聯社風險防控提供方向和參考。
一、省級農信聯社審計數字化轉型現狀
當前各省級農信聯社已經普遍認識到金融科技的發展對審計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深刻影響,大部分省級農信聯社已經開展行業審計數字化轉型,并引入智能化審計工具。但各省級農信聯社的行業審計數字化轉型尚處于初級階段,在審計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數據先行”審計理念未充分貫徹落實到位
“數據先行”審計理念是指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和大數據手段進行審計。這能夠提高審計效率和準確性,并更好地發現潛在問題和風險。在開展現場審計前,對被審計機構開展數據分析,明確審計重點,是審計數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踐行“全面覆蓋、突出重點、精準核查”的必然要求。但部分省級聯社“數據先行”理念貫徹不到位,審計仍以傳統抽樣方式開展,導致“眉毛胡子一把抓”,暗藏較大的審計風險。同時部分審計人員仍采用傳統的手工審計方式,未有效運用信息系統發揮審計效能,編寫審計模型開展大數據審計。此外,審計整改跟蹤仍以線下方式開展,未能運用審計信息系統充分挖掘審計發現的問題以及整改方面的規律與特征,未能自動統計整改率、整改成效等。
(二)審計信息系統建設中業務與技術融合不夠緊密
當前,部分省級農信聯社審計信息系統建設中還存在業務與技術融合機制不健全、開發技術未更新、未嚴格遵循系統開發規范流程等問題。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機制,雙方難以深入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技術能力,將業務需求轉化為技術實現的成效不佳,制約了系統的效能發揮。一方面,審計機構在數據分析技術和大數據手段的應用方面還存在困難。缺乏先進的技術和專業人員的培訓,無法有效地利用數據開展審計工作;另一方面,審計工作所需要的各類數據來自各個部門和單位,數據的收集和整合過程往往復雜耗時。同時,數據的共享和交流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影響了“數據先行”審計的實施效果。
(三)審計模型建設機制及底層數據不夠健全
省級農信聯社行業審計存在數據標準化缺乏統籌管理以及有效的數據使用指引等問題。審計模型的創建、優化、推出及評估機制也不夠完善,模型生命周期管理不健全,因此導致模型工具精準度不夠高,對精準核查支撐力度不足。
一是缺乏標準化模型建設機制。審計機構在建設審計模型時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導致模型建設流程不規范、不系統化,難以重復使用和提升效率。
二是底層數據質量欠佳。底層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可能存在問題,包括數據采集、清洗、轉換等環節有誤,導致建立的審計模型無法準確反映實際情況。
三是數據可追溯性不足。審計模型建設過程中,缺乏對數據源的追溯和溯源機制,無法準確掌握數據的來源和流向,影響了審計結果的信譽度和可信度。
四是數據更新不及時。部分中間層數據,由于維護不及時等原因,導致數據更新較慢,進而導致部分基于中層數據建立模型不夠準確。
(四)審計隊伍數字化人才不足,復合型人才占比低
目前,各省級農信聯社人員隊伍中,真正具有較高計算機應用水平的審計人員不多,既精通計算機業務又熟悉審計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占比較低。審計機構在引進數字化和復合型人才方面未能有效滿足對新技術和復合能力的需求。與其他行業相比,審計行業可能相對缺乏吸引優秀數字化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競爭力,導致這些人才流失或選擇其他行業就業。
二、省級農信聯社審計數字化轉型路徑
審計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審計職能,提升審計價值。審計數字化轉型需要通盤考慮、系統謀劃,具體可從審計管理精細化、審計作業流程化、審計數據全面化、審計模型精準化和審計人才培養智能化五個路徑進行探索。
(一)推進審計管理精細化,筑牢審計監督防線
一是省級農信聯社應樹立“以風險、合規為導向,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的審計新理念,構建審計部、非現場審計中心以及區域審計中心等省級農信聯社行業審計機構,以及農商行內部審計等緊密型組織框架。
二是要制定包含審計章程、審計準則、工作指南等涵蓋基本制度、管理制度以及操作制度的“金字塔型”審計制度體系,將信息化審計理念融入每一項制度,從源頭將信息化審計理念貫徹到位。通過科學的行業審計頂層設計,確保制度全覆蓋審計各個環節,使每個審計事項都有制度依據、每個審計角色都有制度要求、每個關鍵節點都有作業控制措施,并通過審計信息系統實時提醒、跟蹤整改流程,形成審計管理閉環。通過持續提升審計各環節管理的精細化水平,為省級農信聯社全轄農商行經營管理的風險防控筑牢審計監督防線。
三是在業務方面,加強對審計對象的風險識別與評估,優先關注潛在風險點,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并將其納入審計計劃和執行中,建立審前、審中、審后的審計質量管控機制。
首先,審前實施方案質量管控。省級聯社在開展現場審計前,對被審計對象開展審前數據分析,制定審計實施方案,明確審計重點及方向,并在審前出具大部分取證單。通過召開審計業務會,把關審計實施方案質量,從而提升審計實施方案對現場審計的指導效果。
其次,現場審計質量控制。設立審計質量督辦崗,定期審閱審計取證單,重點跟進重大問題是否查深查透,以督促審計項目實現審計目標。
最后,審后質量評估。現場結束后,及時召開復盤會議,總結現場審計的經驗及不足,評估審計目標是否實現等。同時組織分享好的審計技術、方法,以促進審計的高質量發展。
(二)推進審計作業流程化,提升多樣化數據分析水平
省級農信聯社應圍繞“開發更自主、性能更高效、運用更靈活、體驗更友好”的目標,分類分批重點推進審計信息系統現場作業、數據分析、綜合管理、機構塑像等核心模塊升級,重塑審計作業流程,從而實現審計全流程的線上化管理,促進審計效率的提升。
一是通過完善制度、強化考核、規范流程審批等方式,探索出一套線上化高效開展審計的機制,以深化審計信息化和數字化程度。
二是建立標準化的審計作業流程,包括明確的任務分工、流程和時間節點,以確保審計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統一審計信息系統建模語言,以實現審計作業的自動化和流程化,從而提高審計效率和準確性。
三是制定明確的風險識別指引和工具,培養審計人員對于潛在風險的敏感性和警惕性,以確保及時發現問題。在此基礎上,不斷迭代優化審計模型,為審計管理、統計分析等后臺作業提供技術更新迭代,助力審計人員提升多樣化數據分析水平。
(三)推進審計數據全面化,提升風險分析能力
審計數據的全面化是指將所有相關數據納入審計范圍,包括財務數據、業務數據、操作數據等,以全面了解農商行的運營狀況。省級聯社可采取以下措施推進審計數據全面化。
一是整合數據。審計機構應收集、整合各個部門和系統的數據,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通過建立數據倉庫或數據湖,集中管理數據,以便審計人員進行數據分析。
二是使用數據分析工具。審計人員可以借助數據分析工具深入挖掘和分析審計數據,從而發現隱藏在數據背后的規律和趨勢,進一步提升風險分析水平。
三是持續學習和提升。審計人員應不斷學習新的數據分析技術和方法,以提升自身的數據處理及風險分析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審計質量和水平。
四是省級農信聯社應在數據完整性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拓展數據采集渠道,全面梳理底層數據,以提升審計信息系統數據分析效能。
一方面,可組織專人定期研究銀行各類業務,不斷健全完善數據字典。通過政銀合作、商業合作等方式積極拓寬外部數據的獲取渠道,拓展審計數據覆蓋范圍,從而提高審計數據覆蓋的全面性。
另一方面,積極將分析數據應用到審計決策和業務決策中。建立高效便捷的數據共享和合作機制,搭建起多主題、多表格構成的新中間層結構化數據體系,實現跨部門數據整合和數據分析,從而為科學決策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支撐,進一步提升行業審計的效能和價值。
(四)推進審計模型精準化,提高審計效率和水平
在推動審計數字化過程中,省級聯社應組織建立審計模型和算法。審計機構可以根據歷史數據建立風險預測模型和算法,通過數據的量化分析,預測和評估潛在風險,從而提高審計的準確性和效率。
一是優化數據建模。審計機構可以不斷完善審計模型,包括數據收集、處理、建模和分析等環節,以確保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通過利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省級農信聯社黨委關注重點、內外部檢查發現的新問題、監管部門出臺的新規定等,從提煉模型語言、整理審計思路、建立溝通協作機制等方面,及時獲取審計模型工具的打造思路,從而提升審計模型的精準度。
二是強化風險監測功能。審計機構可以將風險監測模型與農商行的實際經營情況相結合,逐步提高監測功能的敏感度和準確性,及時識別和預警潛在風險,以確保審計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三是針對性監控指標。審計機構可以根據農商行的特點和行業的特性,量身定制監控指標,建立實時風險監測模型、非現場在線審計模型,并建設數據可視化工具,從而促進數字化轉型的順利實施。通過自主打造審計信息系統,建立一系列專題組合模型工具,專題監測模型涵蓋資產質量、貸款集中度等板塊,助力審計人員及時識別普遍性、苗頭性、典型性問題,并提出可批示、能落實的審計建議。重點關注風險頻發的環節和業務領域,以確保審計重點的明確性和針對性。
四是強化數據挖掘能力。審計人員應持續提升數據挖掘和分IV0p6Em7M5aZ2Ce6ykmVTw==析能力,通過深入挖掘海量數據,發現潛在風險點和規律,從而為風險監測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是加強團隊協作。審計團隊成員應加強協作,共同完善審計模型和監測機制,及時交流和分享經驗,從而提高審計效率和水平。
(五)推進審計人才培養智能化,打造風險監督鐵軍
人才培育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因此省級農信聯社應建立多形式、多層次、常態化的培訓體系,結合審計工作的特點,以打造全員能查出問題、全員能數據分析、全員能寫好報告的“三全”審計人才為抓手,創新打造審計智能化培訓平臺,探索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審計受訓人員提供全仿真模擬實操場景,使審計培訓與審計工作的具體場景相結合,從而提升審計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強化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課程、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提升審計人員的數據處理和智能化分析技能。
二是推廣智能工具應用。引入先進的數據分析和審計工具,如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審計人員提高工作效率和精準度。培訓審計人員如何高效使用這些工具,以充分發揮智能化優勢。
三是實踐案例分享。通過分享實際案例和經驗,激發審計人員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審計人員參與實際項目,從而提高其實戰能力。
四是不斷提升職業勝任能力。審計機構應鼓勵審計人員保持持續學習的態度,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從而打造風險監督的鐵軍。
結語:
省級農信聯社審計數字化轉型要以數據為基礎、以模型為利器、以系統為抓手、以流程為支撐、以人員為核心、以文化為引領、以制度為保障,從而確保轉型正確方向。深入探索審計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提升省級農信聯社行業審計效率和質量,從而助力省級農信聯社切實防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