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了“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性,并提出需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科技金融是一種金融模式,它通過銀行業務、證券交易、保險服務、風險投資、抵押貸款、信用擔保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為科學研究、技術轉化以及科技型企業的成長提供資金支持。構建高質量科技金融體系對于推動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互動以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以科技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科技創新的內在緊密關聯。鑒于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以及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的浪潮,加之人民的新需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在中國邁向現代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以科技創新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歷史經驗與理論指導下的戰略抉擇。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進一步闡明了科技進步對于推動生產力發展及生產關系變革的重要性,這種變革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到了大規模機器工業階段。因此,科技創新被視為人類社會邁向現代化的關鍵驅動力。通過科技創新來促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體現了全球各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共同路徑,而且是對馬克思科技觀在中國背景下的具體應用與發展。進入到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源泉,是提升生產力質量的核心要素?!边@不僅是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重申,同時也是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理論之上的一次理論創新。
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背景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強國需要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能力”的論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創新在大國崛起中的歷史邏輯。自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伴隨著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引發了產業結構和社會形態的重大轉變,成為大國崛起的重要驅動力。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重塑世界格局?;A研究的持續深入不斷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正引領著新一輪的鏈式變革??蒲蟹妒降霓D變、學科交叉融合的加速以及數據驅動的創新模式,共同構成了科技創新的新趨勢,為大國崛起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科技創新是通過技術突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求與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的論斷,深刻闡明了科技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地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中國正處于推進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作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對于推動生產關系變革、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等方面的研發能力仍存在不足,面臨著外部技術封鎖和競爭壓力。因此,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優化創新生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技術突圍和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保障。
科技金融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核心任務,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性措施,其中明確指出了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的關鍵點和發展方向。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發展科技金融已成為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需求。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金融的支持。從理論邏輯看,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且資本密集的過程,它涉及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再到產業應用的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伴隨著大量的資金需求和風險。在這一過程中,科技金融通過有效集聚社會資本、優化配置資源、精準發現價值并科學管理風險,成功實現了科技創新價值的最大化與可持續投入機制的構建。具體而言,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方式在支持大規模、風險相對可控的創新項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渠道則更加契合高風險、高成長潛力的引領式和顛覆式創新需求,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更為靈活多樣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不僅投向研發活動,還涵蓋了項目評估、風險管理和管理者監督服務等,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尤為關鍵。從歷史經驗看,科技金融在工業革命和大國崛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商業銀行體系的支持促進了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確立了其19世紀的世界領導地位。隨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的投資銀行體系推動了電氣技術的普及,助力美國崛起為全球超級大國。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的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為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提供了支持,保持了其經濟的領先地位。
科技金融為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根基,其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驅動。首先,科技金融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使資本流向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關鍵性領域,推動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些領域通常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成長潛力,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科技金融的支持使得這些產業能夠迅速獲得研發資金、市場拓展資金等關鍵資源,加速了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升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科技金融促進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創新模式,傳統產業得以煥發新的生機,實現了從低端制造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轉型升級。同時,科技金融還支持了新興產業的快速成長,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生物科技等,這些新興產業不僅推動了產業鏈的延伸,還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產業鏈條和生態系統。此外,科技金融還促進了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通過設立區域性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創新基金等,科技金融有效促進了區域內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創新,推動了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集聚的發展。
科技金融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注入了強大的科技驅動力。在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洶涌浪潮中,中國正堅定不移地推進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戰略,在此過程中,科技金融在助力原始創新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及多元化金融服務供給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萍冀鹑谕ㄟ^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靈活的資本運作方式,為初創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科研機構提供了急需的研發資金和市場拓展支持,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在資金鏈的構建上,科技金融通過風險投資、政府引導基金、銀行貸款、資本市場等多種金融工具的組合運用,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有效緩解了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此外,科技金融還促進了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緊密銜接,為中國科技事業的持續發展儲備了大量高素質人才,加速了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取得了顯著成就,科技金融也隨之快速發展。然而,為了更好地適應科技創新的需求,科技金融體制仍面臨一系列挑戰,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首先,科技與金融的內在邏輯協調存在挑戰??萍紕撔戮哂懈唢L險、快速迭代和收益不確定性的特點,這對金融業的傳統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原則提出了挑戰。風險與收益的平衡變得復雜,尤其是信貸資金通常以固定利息為回報,難以實現與高風險相匹配的高收益。此外,科技創新的長期回報周期與金融機構的短期財務管理要求之間存在矛盾。同時,激勵與約束之間的平衡也需要更加精細化的設計,以確保在鼓勵信貸投放的同時,能夠有效防范道德風險。這要求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風險評估和激勵機制上進行創新,以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企業。
其次,科技金融供需結構的匹配問題亟待解決。當前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在內部構成比例和結構上存在不合理之處,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均衡度、匹配度和精度不足,難以滿足不同層次、類型和階段的投融資需求。融資結構的不合理性表現在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例失衡,科技研發階段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更適合由直接融資和股權融資支持,但我國金融體系中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此外,長期資本的形成機制尚不完善,銀行業中長期貸款比重不足,保險業存在“長錢短投”的問題。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其長周期融資需求與創投基金的短存續周期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同時,對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不足,資金更多傾向于投資創新鏈后端的產業化項目。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優化來解決,以實現科技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
最后,科技金融服務能力的適應性問題也不容忽視。科技創新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金融機構加強能力建設。產品研發方面,需要針對科技企業不同成長周期和行業特點,設計更加精準的專屬金融產品?,F有的金融產品,如銀行信貸、信托貸款等,往往無法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定的融資需求。風險控制機制方面,需要開發更加適合科技企業的信用評價和定價模型。此外,金融機構的專業水平也需要提升,包括建立專門的經營機構、專項管理機制和專業運營團隊。這要求金融機構加強行業研究,提升對科技型企業的理解和服務能力,同時也需要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提高服務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
構建高質量科技金融體系
科技創新活動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等特點,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萍冀鹑诘陌l展面臨資金價格高、周期偏好短、風險偏好小、行業認知低等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ovKVn2fq0xYlM9a47r5/yg==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這既是當前科技金融工作的短板,也是今后工作的重點。為了高質量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亟須構建與科技創新高度適配的科技金融支持體系。
深化科技與金融內在邏輯的協調機制。一是構建風險補償與分擔的多元化機制至關重要。政府應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為金融機構提供損失補償,同時促進社會資本參與風險共擔,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匹配。繁榮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市場,通過股權融資方式吸引長期資本投入科技創新。二是需要調和短期與長期利益的矛盾,強化長期融資機制。鼓勵銀行增加中長期貸款,政府設立專項基金,聚焦長期戰略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形成長期投資理念。三是建立科學的盡職免責制度,明確金融機構的責任邊界,加強科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促進企業誠信文化的形成。
優化科技金融供需結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一是拓寬直接融資渠道,促進融資結構優化。完善資本市場體系,為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合適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同時,引導銀行開發創新的信貸產品與服務,增加間接融資的多樣性,實現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相互補充。二是增強長期資本供給,滿足長期投資需求。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手段,激勵長期資金投資科技創新領域,優化創投基金監管政策,鼓勵設立長期創投基金。三是加大對早期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設立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早期科技企業,加強孵化器、加速器等平臺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持,加速企業成長。
強化科技金融服務能力,提升服務適應性。一是推動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針對科技企業不同成長階段與行業特性,研發專屬金融產品與服務,滿足科技企業“小額、快速、高頻”的融資需求。推廣金融科技應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與精準度。二是完善風控機制,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構建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結合科技企業特點建立信用評價模型,提高風險識別準確性,強化風險緩釋措施的應用,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敞口。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專業培訓。鼓勵金融機構設立科技金融專營部門,增強服務專業化水平,投入更多資源培育和吸引科技金融領域的人才,提升服務科技創新的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本文第二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鄭燕)
責任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