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高校作為知識創新與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其國際傳播能力不僅關乎自身形象與品牌建設,更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面對“自我獨白”的困境,高校需主動出擊,通過打造獨特IP,實現“破圈”融入并引領國際,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我國高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現狀和困境
當前,我國高校在國際傳播領域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上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部分高校已開始注重品牌建設與國際傳播,通過境外辦學、孔子學院、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初步構建起國際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由于歷史、文化、語言等多方面的差異,我國高校的國際傳播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存在“自說自話”、難以引起國際共鳴的問題。綜合來看,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我國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傳播內容單一。部分高校在國際傳播中過于依賴學術成果展示,缺乏生動、多元的文化傳播內容,難以吸引國際受眾的注意。二是傳播渠道有限。盡管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但部分高校在國際傳播中仍依賴傳統媒體,未能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導致傳播效果受限。三是國際話語權仍顯不足。在國際輿論場中,我國高校的聲音往往被西方主流媒體所掩蓋,難以形成有效的國際影響力。四是資源整合不足。高校間、高校與政府及社會各界在國際傳播方面的資源整合不夠,缺乏協同作戰的合力。
加強頂層設計大力提升我國
高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成效
尋找優勢、明晰優勢、利用優勢。一是挖掘地緣優勢。各省高校應充分挖掘并善用其獨特的地緣優勢,精準定位傳播主題、精煉傳播內容、明確目標受眾,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江蘇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上,要按照統一規劃和部署,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放大向東開放優勢,做好向西開放文章,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基于此,作為高等教育大省的江蘇,就可充分利用其“交匯點”的地理優勢,構建“海陸聯動”研學帶,聚焦于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國家。云南省可面向南亞與東南亞地區、東北三省則面向北亞與東北亞地區,開展針對性的國際傳播活動。二是依托學校特色。各校要依托自身的學校定位、優勢學科與資源優勢,深入挖掘高校的鮮明特色,精心策劃與推廣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外宣品牌項目,放大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優勢。如通過境外辦學、開設特色孔子學院、組織并舉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等,推動高校品牌項目的國際化進程,促進文化的國際交流與互鑒。
構建協同傳播生態體系。一是黨建引領與多方協同。獨木不成林,各高校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不斷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構建以黨建為引領、校領導為主導,社會多方協同參與、師生廣泛響應的傳播生態。積極尋求與本地知名媒體、企業及杰出校友的合作契機,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交流與對話新空間。通過這一空間,各方共同探索、創新合作方式,不斷深化高校的品牌內涵、提升其國際知名度,展現高校及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與良好形象。二是成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聯盟。在此基礎上,各省應率先垂范,積極倡議成立高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聯盟。通過垂直管理,打造一個集學術交流、傳播研討于一體的國際化平臺、建立健全省內高校間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此外,鼓勵省際間建立戰略聯盟,開展跨區域的國際傳播資源優化整合,推行“點對點”互助模式,促進資源的均衡發展與共享。
融合新興技術提升傳播效能。一是構建海外融媒體矩陣。“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國際傳播亟需與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提高傳播效率與質量。各高校積極開通官方社交媒體賬號與官方視頻號,構建多語種覆蓋的海外融媒體矩陣。省級層面則致力于打造“云際智能媒體樞紐”,構筑起新媒體傳播矩陣。通過集中入駐與統一管理各高校子賬號,強化輿情監控,實現與海外受眾的即時互動與信息反饋收集。二是精準傳播與動態調整。基于這些實時反饋數據,高校迅速響應,靈活調整傳播內容。在傳播策略上,強調動態調整與優化,緊密跟隨國際傳播環境的變化,確保傳播策略的前瞻性與時效性。同時,注重差異化傳播,借助大數據、智能算法與信息采集技術,獲取海量信息,精準把握不同國家、不同受眾群體的特征、喜好和需求。在此基礎上,定制和推送滿足受眾需求的跨文化產品,實現從廣泛傳播向精準觸達的轉變。
高校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者,其國際傳播能力對于提升國家形象、增強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我國各高校要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各高校應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全球文明倡議的號召,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對外宣介置于對外話語體系構建的核心位置。在明確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社會各界資源,依托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不斷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和效果。通過打造獨特IP、構建協同傳播生態體系、融合新興技術提升傳播效能等措施,匯聚青年學子的蓬勃力量,推動傳播語態的年輕化轉型,實現從“他者”視角的被動解讀到“自我”主動傳播、從硬性輸出向柔性交流的轉變,最終讓全球各國人民都能通過高校故事、中國故事認識并了解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文化和形象。
(本文系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專項:江蘇高校國際傳播力建設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23ZXZB01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