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文章旨在探討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通過深入分析,發現數字經濟在提高勞動力就業效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以及改變勞動力結構等方面具有顯著影響,同時也帶來一些挑戰,如技能短缺、就業不穩定性增加等,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 勞動力就業 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0-009-02
引言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到2025年全球GDP的近一半將由數字經濟貢獻。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經濟結構,也深刻影響了勞動力就業市場。在我國數字經濟的崛起,為勞動力就業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研究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及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數字經濟發展的特點
數字經濟是指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為主要內容,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經濟發展的新形態。數字經濟發展的特點包含以下幾點:一是數字經濟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核心,通過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推動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就業市場的變革。二是數字經濟以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為主要內容,包括電子商務、在線教育、移動支付等新興領域,這些領域的發展為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三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具有跨越式發展的特點,即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發展速度極快,對傳統產業和勞動力就業市場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分析
(一)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勞動力市場對技能的需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許多新職業和新崗位的出現,不僅擴大了就業領域,也提高了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
1.新職業和新崗位的產生,對勞動力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電子商務、互聯網營銷和數據分析等職業為例,這些職業需要勞動者具備精湛的計算機技能、數據分析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此外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勞動力還需要時刻關注市場動態,掌握最新的數字技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2.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導致一些崗位的消失或轉型,隨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簡單的、重復性的勞動崗位逐漸被機器所取代。如一些基礎的客服工作,已經被智能語音助手所替代。同時一些新的技術崗位應運而生,如數據分析師、人工智能工程師等。這些崗位需要勞動者,具備更高的技能水平,以及更強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3.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勞動力的流動和重新配置,新興行業的發展為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這使得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也更高。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勞動者需要不斷學習和轉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1]。
(二)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數字經濟不僅改變了傳統產業的運營模式,還催生了許多新興產業,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經濟體系的轉型和升級。數字經濟的崛起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制造業中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引入,使得生產過程更加高效、精準和靈活。數字化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和人力資源的投入。這種轉型不僅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還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在服務業中數字經濟的滲透,也帶來了巨+7hI8v5jlJW7OiKRsH758Q==大的變革。互聯網和移動支付技術的普及,使得服務業的運營模式得到了優化和創新。比如在線教育、電子商務、遠程醫療等,新型服務模式的出現,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這些數字化服務,也進一步拉動了消費需求,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和壯大。
筆者認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電子商務、在線教育、移動支付等,新興產業的崛起,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這些新興產業具有創新性、高成長性和高附加值等特點,對于提升整體經濟水平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新興產業的崛起,不僅帶動了相關領域的發展,還促進了跨行業的融合和創新。例如電子商務與物流業的結合,使得物流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線教育與大數據技術的結合,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此外,數字經濟還推動了社會經濟體系的變革,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的獲取和傳播變得更加便捷高效,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然而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也需要關注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失業問題等挑戰。一些傳統產業受到數字化轉型的沖擊,導致部分勞動者失去工作。同時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勞動者具備更高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才能勝任工作崗位。因此政府和企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應對這些挑戰,為此政府部門應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以適應新興產業的需求。而企業則需要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和發展,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數字經濟的需求。同時企業通過采用靈活多樣的用工制度、提供職業發展機會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2]。
(三)對就業技能結構的影響
數字經濟的發展催生了許多新興職業和崗位,這些職業和崗位需要勞動者具備較高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如電子商務領域的運營人員需要具備網絡營銷、數據分析等技能,以便有效地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并提高銷售業績。而移動支付領域的開發人員需要具備編程、數據分析等技能,以開發出安全、便捷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這些職業和崗位需要勞動者具備較高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在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將導致一些崗位的消失或轉型,需要勞動者重新學習和適應新的技能和崗位需求。如一些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崗位將被自動化取代,而一些新的技術崗位將產生,部分人將面臨失業的風險。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就業機會的創造和拓展。新興行業的發展為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如電子商務、在線教育、移動支付等。這些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勞動力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三、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勞動力就業的相關建議
(一)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首先,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各類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包括職業培訓機構、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同時,政府通過資金投入、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其次,企業應積極開展內部培訓,提高員工的數字化技能水平。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員工情況,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和課程,對員工進行數字化技能培訓和職業發展規劃指導。不僅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發展能力,還能夠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后,學校教育應加強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培養更多適應數字經濟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為此,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將數字化技能培訓納入課程體系中。同時學校應當通過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等方式,加強與企業需求的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適應性[3]。
(二)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應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為持續優化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則應當從多個方面入手。首先,完善勞動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我國應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完善勞動保障制度,確保勞動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時對于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應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其次,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失業人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就業援助。我國應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為失業人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就業援助。同時,對于因產業結構調整而失去工作的勞動者,應提供再就業培訓和職業介紹服務,幫助他們重新就業。最后,加大勞動監察力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我國應加強勞動監察機構建設,加大勞動監察力度,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對于惡意欠薪、強迫加班等違法行為,應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確保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三)完善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應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以滿足數字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鑒于數字化市場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必須不斷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字化教育,即在基礎教育中增加數字化技能和知識的培養,確保未來的勞動力擁有基本的數字技能。通過在中小學階段開設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課程來實現,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并掌握基本的數字技能。此外,還應當通過開展編程、數據分析等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字化技能的興趣和熱情。而針對在職人員,則提供持續的職業培訓和教育,幫助他們適應數字經濟的發展,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
政府與企業、高校等合作,開展數字化職業培訓項目,為在職人員提供數字化技能提升的機會。同時鼓勵企業開展內部培訓,為員工提供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提高員工的數字化素養和技能水平。通過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培訓機會,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數字經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基于多方主體的協同育人,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將數字經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融入課程中[4]。
(四)鼓勵大眾進行創新創業
數字經濟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因此,我國應鼓勵大眾進行創新創業,推動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保證大眾創業的成功率,政府應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稅收優惠、資金支持、創業扶持等,鼓勵大眾進行創新創業。這些政策能夠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激發大眾的創業熱情和積極性。如給予創業者一定的稅收減免或優惠,提供低息貸款或資金支持,幫助創業者解決資金問題。同時政府或相關機構提供創業指導服務,幫助有創業意愿的人了解市場情況、制訂創業計劃、解決創業難題等。這些指導服務主要包括市場調研、項目策劃、法律咨詢、財務規劃等,幫助創業者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提高創業成功率。此外,還應當建立創業孵化器或加速器,為創業者提供辦公場所、資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平臺。
此外,政府應當加大對創業者的支持力度,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讓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數字經濟的創新創業中去。通過舉辦創業大賽、創業論壇、創業培訓等活動來實現,讓更多的創業者相互交流、分享經驗、互相學習。與此同時,通過媒體宣傳、社交網絡等渠道,宣傳創業者的故事和經驗,樹立榜樣形象,激發更多人的創業熱情和積極性[5]。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的面貌。它既創造了大量的新就業機會,提高了勞動力就業效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如技能短缺和就業不穩定性增加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國應采取一系列對策,包括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以及鼓勵大眾進行創新創業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數字經濟的優勢,推動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軼,劉蕾,魏巍.數字經濟時代我國面臨的就業風險及治理機制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3(04):98-107.
[2] 廖信林,董松濤.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就業規模的影響效應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3):63-67.
[3] 張水平,荀秀秀.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及對策[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23(01):51-56.
[4] 李暉,溫福英,劉鵬程.產業數字化、就業效應與人力資本錯配[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37(05):62-78.
[5] 陳貴富,韓靜,韓愷明.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與勞動力不充分就業[J].中國工業經濟,2022(08):118-136.
[項目名稱:2021年浙江省第一批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踐”]
[作者簡介:1.戚愉彩(1992—),女,漢族,浙江諸暨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政策;2.王成軍(1977—),男,漢族,安徽省六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資源與環境經濟。]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