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或開設分支機構開拓海外市場已成為企業的重要經營選擇。文章探討了海外發展中生產率溢出效應的機制和影響因素,以及生產率溢出效應的理論框架,分析了以往文獻對其負面效應論述的不足,為跨國企業如何運用海外戰略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生產率溢出效應 跨國企業 外國直接投資 東道國
中圖分類號:F0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0-035-02
一、引言
21世紀,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問題。跨國企業傾向于對外直接投資和設立子公司進行業務擴張,旨在發展業務和謀求更多利益。大型跨國公司帶來了高質量的工作崗位,并提供了比當地公司更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1],促進了東道國工資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環境和條件的改善。參與國希望通過吸引外資從溢出效應中獲益,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開設大型國際公司的子公司來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生產率。生產力溢出效應是指跨國企業中蘊含的無形資產(人力資本、研發和管理經驗)通過各種渠道的非自愿擴散[2],以企業項目為核心是促使生產力快速擴散和發展的有效機制。溢出效應分為橫向和縱向,由不同類型的跨國企業投資引起,并對參與方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二、生產率外溢的三種機制
外國直接投資引發生產率溢出效應的基本前提是,東道國國內競爭者的生產率低于外國進入者。跨國公司可將公司特有的優勢傳播給其子公司,如先進的生產技術、充足的相關知識和卓越的管理系統。生產力溢出效應被廣泛認為是由三種機制引發的。
第一個機制是示范效應。外國跨國企業所展示的先進技術和戰略為國內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為其提供了提高生產率的思路和方法。通過觀察和模仿同行業的多國企業,國內企業可以降低搜索和開發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成本,進而使本土企業受益[3]。盡管示范效應所帶來的生產力溢出效應通常是積極的,但跨國企業的優勢并不總是適應當地環境。外國公司的進入也可能降低國內公司的生產力,從而導致負面的溢出效應。
第二個機制是生產率溢出效應。在勞動力市場上,跨國企業對東道國員工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技術和更高的管理標準,甚至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這些經過培訓的員工利用所學知識對國內企業的生產率產生積極影響。然而,在獲得先進的知識和技能后,一些員工可能會選擇另謀高就或創辦自己的公司,并將知識轉移到自己的公司[4]。這種勞動力的流動可能會導致人才和技能外流,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并引發負面的生產力溢出效應。
第三個機制是競爭。外國直接投資的進入所帶來的競爭不僅會產生正溢出效應,也會產生負溢出效應。從積極方面看,跨國企業帶來的專業技術和機器設備使國內企業能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5]。然而,在引進外資后,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可能會因技術或質量過硬而失去價格優勢,降低市場競爭力,從而造成生產率的負溢出。
在大多數情況下,生產力外溢會產生積極影響,特別是通過示范效應和勞動力流動。這些機制可以使用綜合的方式相互作用,并根據具體情況以及所涉及的特定行業和企業而產生不同的效果。通過了解這些廣泛的機制,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可以制定促進生產率外溢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
rBUdBPsztkSIATT9A+3f/UcntHU6A1eKQonEGyljQ1k=三、溢出效應分析
(一)生產率溢出效應受跨國公司所有權結構影響
產權理論是這一觀點的早期靈感來源,其基本命題是生產活動的所有權,既有收益,也有潛在成本,放棄控制權會導致潛在成本。當跨國公司能夠控制外國附屬公司而不僅僅是施加影響時,就會轉移更高水平的公司特有優勢。最終所有權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對關聯公司的一定決策權和資產配置權,這促使外國公司與其關聯公司交換公司特有優勢。然而,隨著控制權的增加,公司特有優勢在附屬公司實施的有效性可能隨之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控制悖論就產生了。雖然跨國公司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將公司特有的優勢轉移給被控制的附屬公司,但隨著控制權在東道國的擴散,它們反而可能侵蝕公司特有的優勢,不利于應對當地突發情況以及維護當地客戶。基于產權理論和控制悖論,與受外國所有者影響但不受其控制的子公司相比,間接受控的外國公司將產生更大的持久正生產率溢出效應。間接所有權結構可以優化解決環境體系與跨國企業總部不同的關聯公司的控制程度,更好地發揮國內企業的價值。
(二)吸收能力對溢出效應的影響
國內企業從生產率溢出效應中獲益的程度不盡相同,同樣,外溢效應的大小也因行業和地區而異。除了上文分析的企業層面的條件外,外溢效應的大小可能取決于產業和地區吸收能力的異質性。
在部門間外溢的情況下,資本密集型企業往往體現出更高的吸收能力,從而與勞動密集型企業相比產生更多的外溢效應。由于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的方式不同,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需要不同權重的投資。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固定資產(機器、設備、廠房等)的投資額較高,而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依靠勞動力,為提高產量在勞動力培訓方面花費較多。因此,生產方式的不同會形成吸收外來資源的獨特能力。由于對資本機器的依賴和投資較多,企業很可能擁有先進的技術和機器。這些特點縮小了國內企業與先進關聯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此外,在資本密集型企業中,由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都采用新信息和自我更新,因此外部知識的傳播會更容易、更迅速。而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由于在生產中更多地依賴勞動力,企業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向勞動力傳授新知識。勞動力在生產中吸收新信息和技術也需要更多時間。因此,與資本密集型企業相比,外溢帶來的好處會更少。然而,從批判的角度來看,勞動密集型部門通常會為整個國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如果這些企業能夠利用外部資源進行高效生產,那么外溢效應帶來的收益將更為可觀,從長遠來看對國家的生產力也更有意義。
另一種情況出現在區域間溢出效應方面。與非核心地區相比,核心地區的吸收能力更強,往往會產生更多的溢出效應。源于集聚效應,外資股和投資活動更集中于核心地區。這些大量的金融資源和外來機會保證了該地區在技術、基礎設施、就業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現。因此,與非核心地區相比,核心地區在外溢效應下表現出更高的生產力水平。
總體而言,吸收能力對企業、行業和地區的生產溢出效應程度起著重要作用。企業、行業和地區的生產力溢出效應與吸收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國內各方必須重視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從溢出效應中獲益更多,并最終提高生產率。有了更高的溢出能力,國內市場就能獲得和擁有先進的資源,并優先融入全球化。盡管從外部效應中獲得了更大的利益,但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核心地區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和競爭。因此,在生產力外溢的過程中,考慮提高自身承擔外部風險的能力,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是一個現實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技術反向溢出
生產率溢出效應也會發生逆轉,技術知識會從東道國流向為投資買單的外國公司。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新興技術方面比較落后,但它們會在發達市場進行投資,以便與擁有尖端技術國家的公司建立聯系。外國直接投資參與東道國的供應鏈,與當地研發人員和公司經理互動,獲得創新的專業知識、管理方法、營銷工具等。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要為對外投資買單,他們的資本成本動機是將東道國企業的無形資產轉移回本國,而不是參與成熟市場的競爭。這使跨國企業能夠提高品牌影響力、改善技術條件和產業結構,實現反向生產力溢出效應。
一方面,反向溢出效應受溢出技術的廣度、深度和強度影響。相應地,東道國的知識領域越廣、知識專業化程度越高、知識數量越多,生產率的溢出效應就越明顯。這是因為外商投資企業在行業內剛剛起步,在運營中還有一些知識空白需要學習。因此,東道國提供的知識支持越多,外資企業的生產率就越能得到提高。然而,進一步研究發現,除了知識強度的邊際正效應從始至終沒有變化外,知識廣度的效應在投資后期更強,而知識深度的效應在后期對外資企業的影響不大。在對外投資初期,如果技術理論過于寬泛,落后企業很難分類吸收,同時還要深化對產業核心技術的研究,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當跨國企業對行業有了全面了解后,就可以通過跨領域知識拓寬視野,實現企業水平的整體提升。在投資后期,單一的理論體系會使生產思路僵化,因此在后期的反向技術溢出中,知識深度的影響并不明顯。
另一方面,反向技術溢出也受外商投資企業所在產業地區的影響。東道國對經濟發達地區的反向溢出效應會產生更積極的影響[6]。基礎設施建設合格、經濟基礎良好的外商投資企業可以從東道國的關聯公司獲得創新靈感,并有能力投入巨資進行研發,釋放出不懈的創新活力。這樣,他們所汲取的先進理念就可以投入技術改革中,發揮巨大的價值作用。相反,如果外商投資企業所在的產業地區比較落后,跨國企業只能照搬東道國企業的運作方式,學習已有的知識,未來改進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然而,生產力溢出的反向效應并不總是有利于跨國公司。當跨國企業向東道國轉移大量資本時,會導致本國經濟衰退,無法為技術的反向溢出提供資金。因此,相關的外國產業可能會衰落和衰退。生產率的反向溢出效應會使技術自發選擇更優的市場發展,資本外流地區失去相對落后的產業,從而E8aejm40EbjV63mUZ+gFBg008Wi0lAVqj3rY86eSAQQ=導致母公司產業衰退。
四、結語
學術界對外國直接投資所產生的溢出效應的研究多集中于正面效應,而較少關注負面效應。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跨國企業在海外設立的子公司提高了當地的就業率和收入水平,欠發達地區的人民渴望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政府更傾向于關注外溢效應的積極影響,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企業角度看,擴大海外投資由來已久,其積極作用也已得到證實。然而,其負面影響和潛在的失敗往往會逐漸顯現。缺乏對負面影響的實證研究,可能會降低政府和跨國企業的風險意識,從而導致決策時的行為偏差。因此,本文對生產率溢出效應的理論完善,尤其是對其負面影響的補充有助于深入了解跨國企業的有效擴張和新興經濟體的成功演變,并幫助當地政府制定和完善海外投資的相關政策。
參考文獻:
[1] Ray, S. and Ray, P.K. 2021. Innovation strategy of latecomer firms under tight appropriability regimes: The Indian pharmaceuticals indus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7(1), 100820.
[2] Ankrah, S. and Omar, A.T. 2015. Universities industry collabo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3), pp.387-408.
[3] Saggi, K. 2002.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 survey.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7(2), pp.191-235.
[4] Xu, X. and Sheng, Y. 2012.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40(1), pp.62-74.
[5] Spencer, J.W. 2008. The impac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trategy on indigenous enterprises: Horizontal spillovers and crowding ou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3(2), pp.341-361.
[6] Wang, M.L., Pang, S.L., Wang, F., Guo, X. and He, Z.X., 2021.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home country industrial upgrad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Growth and Change, 52(4), pp.2293-2317.
[作者單位:格拉斯哥大學亞當斯密商學院 英國格拉斯哥(University of Glasgow)]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