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鐵技術是交通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湖南作為中國高鐵制造與運營的重要基地,培養高素質高鐵技術人才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現代化強省的迫切需要。文章從新質生產力視角切入,立足湖南省情,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探尋新形勢下湖南高鐵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舉措,為建設高鐵人才強省、助力交通強國戰略實施提供人才支撐。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高鐵技術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0-118-02
一、引言
高速鐵路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省作為中國高鐵建設的前沿陣地,高鐵里程、在建規模、企業群體、裝備制造等均位居全國前列,是名副其實的“高鐵強省”。但隨著高鐵事業跨越式發展,湖南高鐵技術人才短缺問題日益突出,供需矛盾加劇,人才培養質量難以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嚴重制約了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鐵技術人才隊伍,是新時代賦予湖南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新質生產力時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創新創業潮流涌動,為破解高鐵人才培養難題提供了新路徑、新動力。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湖南高鐵技術人才培養的內涵邏輯
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為主導力量,以知識、技術、管理等智力因素為基礎,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先進生產力形態。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新質生產力正在重塑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形態,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高鐵技術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交通運輸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向。未來高鐵的設計、建造、運維等將更多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對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能力、創新素養等提出更高要求。傳統的高鐵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智能制造時代對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湖南要在高鐵領域搶占發展制高點,必須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勢,加快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新質生產力催生新動能,用新動能培育新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新血液”。這是破解湖南高鐵人才瓶頸制約,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彰顯使命擔當的內在要求。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湖南高鐵技術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湖南省高度重視高鐵技術人才培養,在專業建設、校企合作、實訓條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為高鐵產業發展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但從總體上看湖南高鐵技術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發展需求,主要問題體現在: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高鐵產業發展迅猛,尤其是湖南高鐵裝備制造、運維服務等環節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驟增,而高校相關專業的規模、層次難以有效滿足市場需求,中高端技術人才缺口較大。培養模式亟需創新,目前高校高鐵技術人才培養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性、應用型課程設置不足,教學內容滯后于產業發展,難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缺乏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長效機制,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不強。培養質量有待提升,高校重智育、輕技能,實訓條件建設還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學生缺乏在真實情境中練習操作的機會,生產一線工藝實踐能力不足,創新創業教育薄弱,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培養不到位。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湖南高鐵技術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體系
1.共建高鐵技術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高鐵技術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高校要主動對接高鐵產業發展,與中車株機、湖南高鐵職院等骨干企業和院校開展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合作,優化高鐵技術專業布局。合作共建軌道交通車輛、鐵道通信信號、電氣化鐵道技術等專業,完善從中職、高職到本科的立體化高鐵人才培養體系。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合作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形成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長效機制。探索“高校+企業”“中高職貫通”等多元合作辦學模式,建立高鐵人才“訂單式”培養,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精準匹配,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增列軌道交通相關專業,擴大高鐵技術人才培養規模。積極爭取企業在人才培養、實習實訓、科研開發等方面的投入,建立企業冠名獎學金,設立企業客座教授,增強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獲得感。
2.合作開發課程體系。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高校要秉持新質生產力理念,緊跟高鐵技術前沿和產業發展方向,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與企業共同開發新形態、新模式、新內容的高鐵技術課程體系。建設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專業核心課程,校企共同開發軌道車輛專業的《動車組檢修》《轉向架維護》,鐵道通信專業的《高鐵移動通信系統》《高鐵無線網絡優化》等核心課程,及時將高鐵前沿技術、工藝流程、操作規范等引入課堂教學,增強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
1.實施項目化、情境化教學。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支撐高鐵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高校要立足高鐵崗位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全面實施項目化教學,圍繞高鐵設計、建造、運維等領域的真實工程,設計教學項目,將教、學、做融為一體。以中車株機某動車組設計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參與方案設計、技術交底、產品制造全過程,在設計實踐中增強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廣泛應用情境化教學,校企合作開發軌道車輛檢修、鐵路客運組織等情境化教學項目,通過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模擬真實的生產場景和工作流程,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質培養融入項目實施和情境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培育工匠精神、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
2.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是深化產教融合、推進高鐵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科學設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校企共同制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確定學徒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質量標準。合理設計校內學習和企業實踐的學時比例,建立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柔性學期制和彈性學分制。規范現代學徒制運行與管理,學校與中車株機等簽訂現代學徒制合作協議,共同制定學徒管理辦法和實習管理規程,明確企業師傅選拔、學徒崗位輪換等環節的責任分工,保障學徒權益。健全現代學徒制支持與保障機制,制定現代學徒制教學標準,開發基于典型工作內容、融入國家職業標準的專業教學資源。完善“雙導師”選拔培養制度,合理確定師徒比,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技術人員到校兼課的常態化交流機制,通過現代學徒制,實現工學交替、崗位成才,培養一線急需的高鐵技術技能人才,助力高鐵強省和制造強省建設。
(三)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提升人才創新能力
1.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高鐵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驅動是引領發展的根本動力,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鐵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開設創新思維與方法課程,將TRIZ、創新思維導圖等列為軌道交通類專業的通識必修課,開設創新方法與創業能力等選修課,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掌握創新創業方法和工具。開發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依托高鐵裝備等優勢專業,開設動車組創新設計、高鐵系統優化等專創融合課程,學生參與前沿科技攻關、工程技術創新等項目的設計開發,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大賽、創客馬拉松等,普及創新創業知識,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支持學生成立創新創業社團,開展高鐵動漫創作、創意互聯等特色活動,激發創新創業熱情。
2.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是培養高鐵創新創業人才的關鍵載體,高校要主動對接區域和行業企業,共建高水平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高鐵技術創新中心,聯合中車株機等龍頭企業,共建軌道交通裝備創新設計中心、新材料應用研發中心等,為學生提供項目孵化、產品研發的實踐基地,學生參與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過程,提升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能力[1]。打造高鐵創業孵化基地,學校提供場地、經費等政策支持,鼓勵學生組建創業團隊,開展動車組零部件研發、鐵路客運服務等創業項目,打造校園“雙創”品牌,通過創業實戰,增強學生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建立高鐵創新創業導師庫,聘請行業專家、創業校友擔任創新創業導師,為學生提供技術指導、項目開發、創業咨詢等服務,導師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學生解決創新創業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創業成功率。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有利于整合利用高校、行業、企業等創新創業資源,為學生搭建“雙創”施展才華的大舞臺,助力高鐵創新型人才培養。
(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智慧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1.建設高鐵技術虛擬仿真實訓中心。虛擬現實、仿真模擬等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推動高鐵人才培養變革的新動力,高校要主動順應智能時代發展大勢,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實踐教學新形態。加強高鐵仿真資源庫建設,校企合作建設動車組結構與原理、高鐵供電系統等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學生利用三維建模、VR場景漫游等,在虛擬環境中進行零部件拆裝、故障診斷等操作訓練,感受逼真的現場效果。開發應用高鐵作業標準化動作庫、安全生產預案庫等資源,為項目實訓、技能訓練提供情境化支持。完善高鐵虛擬仿真實訓條件,合理配置VR頭盔、三維互動投影等硬件設施,滿足大規模虛擬仿真教學需求。引進鐵路信號系統仿真平臺、動車組整車聯調測試系統等,學生在虛擬工廠中進行整車裝配、靜態調試、動態測試、運行控制等實訓,強化復雜工況下的系統集成與協同作業能力[2]。創新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開展虛實互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學生利用移動AR、三維動畫等,在情境中習得理論知識,并將所學應用于線下實踐,在“學中做、做中學”中掌握動手操作要領。虛擬仿真實訓能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生“身臨其境”接受多感官信息刺激,將抽象化為具體、靜態化為動態,有效彌補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為培養新時代高鐵“工程師”“設計師”提供有力支撐。
2.開發高鐵技術在線開放課程。在線開放課程是信息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成果,為高鐵人才培養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資源呈現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高校要發揮自身學科、人才優勢,加快高鐵技術領域在線開放課程開發。加強在線精品課程建設,整合校企高水平教學資源,以高鐵工程概論、動車組控制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為重點,開發內容新穎、特色鮮明的在線開放課程。引入微課、慕課、虛擬仿真實驗等多樣化教學形式,滿足學生多層次、個性化學習需求[3]。創新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利用在線開放課程的交互性,組織討論交流、頭腦風暴、在線測評等教學活動,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跨時空互動,增強學習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采用線上學習與線下指導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跟蹤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因材施教、精準施教。
五、結語
新質生產力時代,高鐵產業快速創新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湖南要立足自身產業優勢和人才基礎,深入貫徹落實新質生產力理念,加快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走出一條高鐵技術人才培養的“湖南路徑”。主動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勢,加快人才培養改革創新,有助于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推湖南由高鐵大省邁向高鐵強省,在服務國家戰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彰顯更大作為。高校作為高鐵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勇于肩負起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時代重任,為推動中國高鐵產業轉型升級、再創世界輝煌貢獻智慧力量。
參考文獻:
[1] 任新,劉永河,石明星,等.高鐵綜合維修生產一體化人才需求與培養對策[J].隴東學院學報,2020,31(02):107-110.
[2] 王媛媛.本土國際化:我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國際化的戰略轉型——以高鐵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22(36):7-10.
[3] 董建文.高速鐵路施工與維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2(03):213-215.
[基金項目:2023年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數據驅動的湖南高鐵技術人才需求預測研究》(聯合基金29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海軍,副教授,哲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創業指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就業創業指導。]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