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國內外旅游城鎮化研究為依托,運用文獻綜述法系統性梳理國內外旅游城鎮化發展的核心理念、發展方向和實現路徑,運用歸納演繹法系統闡述了旅游資源富集區在地城鎮化的三種模式及關鍵路徑,并充分運用田野調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湖北省恩施州大峽谷景區為例進行典型案例剖析,并提出“政府領導、生態優先、規劃先行、產業主導、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原則來提升區域在地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思路。
關鍵詞:旅游資源富集區 在地城鎮化 恩施大峽谷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0-134-02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轟轟烈烈的城鎮化是國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既是我國城鎮內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全球城市化浪潮的重要一部分;既受到了來自國內城鄉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影響,也受到來自全球城市變化規律所帶來的影響?!霸诘爻擎偦笔且环N對傳統城鎮化過快發展導致社會出現不平衡和偏差的矯正過程,其核心在于重構或恢復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在地性、城市性兩種特質,并立足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限制。當前,世界各地城鄉發展都在不斷向在地形、城市性特質進化。“在地城鎮化”不僅是我國新時期城鎮化發展的道路選擇,也是一種關于城市和農村發展的新哲學思維方式。
依托旅游小鎮建設實現在地城鎮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旅游資源富集區的重要實踐,對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此舉將有助于增強旅游資源富集區旅游產業的質量與效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助于加快區域城鄉現代化融合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充實和優化城鄉結構,有利于拓展解決“三農”問題的路徑,有利于保護和挖掘鄉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利于旅游資源富集區更好地參與城市群的建設與發展之中。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要實施強縣工程,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走在地城鎮化之路是湖北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抓手,而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培育發展旅游特色小鎮則是恩施州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更是恩施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的關鍵抓手。在地旅游鎮化將為恩施州后疫情時代提供更多創業就業機會,提升地區人民的幸福度。
二、旅游資源富集區在地城鎮化發展模式選擇
當前,我國旅游資源富集區的在地城鎮化還處于遠落后于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階段,大量旅游資源富集區的核心發展思路是引起政府和資本對旅游業的重視和扶持,而忽視地區城鎮化發展。大量旅游資源富集區的人民被排除在旅游業產業體系之外,不但沒能享受到地區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而且其因旅游業的發展遠離了故土,因旅游人口的大量涌入而增加了生產、生活的成本。
傳統僅僅追求旅游資源富集區旅游業開發,而忽視在地旅游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旅游業發展規律?,F代旅游業發展追求的“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旅游資源富集區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沒有良好的酒店和商超,沒有高素質的服務隊伍,地區的旅游業發展也會受到較大的阻礙。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指出: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嚴格實施、有序發展鄉鎮旅游;要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推動旅游和小城鎮的互動和協調發展;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有利于小城鎮繁榮的社會發展機制;要支持骨干企業參與旅游和小城鎮的發展;要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讓群眾直接受益;要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實現自然和人文資源的持續利用和有機更新;要加強試點示范,統籌協調各方參與,研究引導“農家樂”和旅游村鎮的發展;要以城鄉規劃為主導,引導旅游特色小城鎮穩步發展要通過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小城鎮基礎設施。
按照《意見》要求,筆者認為旅游資源富集區的旅游產業發展離不開在地城鎮化,而且要打破人們長期以來旅游業發展的固有認知,要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五位一體”綜合考慮旅游資源富集區的城鎮化發展路徑。
一方面,立足于資源型、參與型和接待型傳統旅游三大模式,結合旅游城鎮化需要在地開發、在地融合、在地發展的特點,旅游資源富集地區在地旅游城鎮化可以細分為在地資源型發展模式、在地參與型發展模式、在地接待型發展模式三個方向。在地資源型發展模式中,城鎮需擁有國內外知名的旅游景點;在地參與型發展模式則需要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地接待型發展模式主要是為了緩解大型旅游景區的環境和人員壓力,提供相關的旅游服務。另一方面,從旅游憩息產業傳導和市場運營的角度來看,在地旅游小鎮的開發模式可以分為資源資本化模式、主題性產品模式和價值鏈模式。資源資本化模式主要適用于那些具有豐富自然和人文資源的小鎮,通過資本化手段進行經營。主題性產品模式是指在資源本身無法完全吸引游客的情況下,通過深度挖掘、整理和提升資源,來設計出旅游吸引物。價值鏈模式是指在分析小鎮發展模式時,通過發現有益的價值點,以達到最佳的投資運營方案。
不管是哪種模式,在地旅游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要通過品牌建設和互聯網推介來大力提升知名度,利用知名度吸引天下客,實現地區居民旅游收入的增長。立足于循環發展的過程,在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投資,深度開發資源和拓展產品,以獲得更大的知名度,進而促進其良性發展。
三、旅游資源富集區在地城鎮化案例分析:以恩施大峽谷為例
(一)恩施大峽谷在地城鎮化發展現狀及問題
自2010年以來,依托旅游開發恩施大峽谷地區不僅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老百姓交通出行狀況。特別是2015年恩施大峽谷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稱號以來,景區通過對旅游資源的整合更是極大地豐富了區域內居民的就業狀況,周邊居民有1200人直接在大峽谷景區工作,景區中的300多間商鋪也間接吸納當地居民800多人來此就業。景區周邊還建設了農家樂450家,特色民俗酒店120家。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景區周邊特色農產品市場也逐漸繁榮起來,花枝玉露、凱迪克硒茶、立早硒茶等特色茶葉品牌享譽省內外,恩施硒土豆、硒茶系列化妝品等成為游客的重點購買禮物,城鎮化發展的人口規模已形成,產業鏈體系不斷完善。
隨著旅游業快速發展,區域發展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旅游公司與村民之間矛盾糾紛等問題不斷凸顯。首先,土地供應與規劃設計存在問題。大峽谷景區位于滑坡體地帶上,隨著游客接待中心、景區停車場、員工宿舍樓的相繼落成,景區外圍可被利用的土地已經十分稀少了,且建設資金中有大量資金是用于平整土地或夯實基地的。其次,城區到景區的交通運載能力不足。大峽谷景區日均游客承載量在5萬人以上,但由于從城區到景區的道路較窄、彎道較急,既限制了大巴車運營的數量,也影響了大巴車運客的速度,日游覽人數超過2萬人,整個交通體系就處于癱瘓狀態。所以在每年的五一、國慶節放假期間,恩施市只能從各部門抽調一些干部組成專班,在鴨松溪、屯堡、大龍潭一線勸導游客先到其他景區游玩。最后,景區周邊商業行為不規范。黑車載客與宰客行為時有發生,假冒商品肆意兜售、低價誘導欺騙游客等已經嚴重影響到大峽谷景區品牌形象。雖然相關問題的產生不是單一因素帶來的影響,但與對景區周邊各類商業活動的管理不善、與各行業協會在景區周邊商業活動中發揮作用不夠和周邊百姓未能積極參與經營管理活動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自2008年恩施大峽谷風景管理處成立至2015年恩施大峽谷被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期間,由于地區游客數量流量相對較少,地區總人口規模不大,按照一個居委會和5個村的管理模式,區域管理基本能順暢運營。但2015年以后,隨著景區流動人口快速增長,景區周邊民宿、酒店、商超等商業化的快速發展,區域運營管理能力已嚴重不足,提升綜合管理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充分運用城鎮化綜合管理理念對景區及周邊村寨進行在地城鎮化改造,賦予大峽谷地區更多自主權是全面提升地區綜合運營能力,破解相關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兩山”視域下恩施大峽谷在地城鎮化發展轉型與升級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賦予恩施州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重任,恩施州八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加快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作出恩施貢獻?!皟缮健币曈蛳碌亩魇┐髰{谷風景區在地城鎮化之路,要堅持“政府領導、生態優先、規劃先行、產業主導、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原則,充分發揮在地參與型發展模式特點,并深入運營價值鏈模式的運營規律,不斷提升地區在地旅游化程度。
1.政府領導。政府要站在恩施旅游一體化發展的高度,以更大格局謀劃大峽谷景區在地城鎮化發展的路徑。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導景區及周邊向城市化方向轉型,不斷完善交通設施、加強環境保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等。
2.生態優先。大峽谷景區城鎮化應注重保護景區的自然生態環境,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要堅決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筑牢生態底色,充分發揮生態優勢,用生態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賦能,找到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橋”和“船”,持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3.規劃先行。在大峽谷城鎮化規劃中,要合理劃定建設用地和保護用地,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應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保護景區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在規劃和決策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居民、企業和專家的意見,形成共識和共同推動。加強社會監督和評估,確保城鎮化進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4.產業主導。大峽谷景區城鎮化要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發展旅游休閑、文化創意、農業觀光等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同時,要注重培育綠色產業和綠色就業,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5.融合發展。大峽谷景區在地城鎮化不僅僅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還要注重對周邊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要把景區周邊大廟村古建筑群落、高臺村鄉村農耕文化、木工村老街等歷史建筑、傳統手工藝和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同時,要加強文化教育和培訓,提高居民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服務能力。并在景區城鎮化過程中,積極應采用節約資源的措施。推廣低碳、節能和清潔生產技術,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污染。
參考文獻:
[1] 趙華.旅游特色小鎮創新開發探析[J].經濟問題,2017(12):104-107.
[2] 劉沛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留住鄉愁”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07):1205-1212.
[3] 焦曉云.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就地城鎮化的困境、重點與對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種思路[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01):108-115.
[4] 李強,陳振華,張瑩.就近城鎮化與就地城鎮化[J].廣東社會科學,2015(01):186-199.
[5] 蔣清,敬艷.全域旅游視域下體育特色小鎮的開發[J].開放導報,2017(05):92-95.
[6] 吳忠軍,代猛,吳思睿.少數民族村寨文化變遷與空間重構——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鎮規劃設計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7(03):133-140.
[7] 鐘娟芳.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探討[J].開放導報,2017(02):54-58.
[項目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武陵山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益貧式鄉村振興路徑研究”(編號:18ZMC033)。]
[作者簡介:陳勝(1985—),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理論與政策。]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