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是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文章探討了圖書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是把握發展機遇、回應時代需要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圖書館 新質生產力 理論邏輯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061.3;G25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0-201-02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2]。高校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能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3],能通過服務教育、科研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可利用自身優勢直接服務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研究現狀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課題,引起政治、經濟、哲學、管理、自動化技術、教育等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與上述領域相比,高校圖書館界對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注度和重視度還有待提高,相關研究成果很少。截至2024年6月30日,通過中國知網僅檢索到2篇論文[4-5]。高校圖書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及方法路徑等問題尚未見有關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從上述兩個方面探討圖書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使命和任務。
二、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從學理上可以將新質生產力理解為在新發展階段,新型勞動者利用新型勞動資料等作用于新型勞動對象,依托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造新的社會分工和協作體系,創造社會新財富的能力[6]。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牢牢抓住人才工作這個關鍵環節,重視培養高素質勞動者[7]。作為學校文獻資源中心和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高校圖書館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
(一)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與新質生產力勞動者高度一致
新型勞動者不同于簡單、重復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術工人,而是具有創新能力、知識快速迭代能力,且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駕馭現代高端、先進設備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8]。新質生產力勞動者的上述特點正是高校圖書館用戶的基本特征,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就是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圖書館通過文獻信息服務、學科服務和情報分析等服務讓新質生產力勞動者提高了知識水平、綜合能力,也培養了勞動者學習能力、創造能力與協作能力。
(二)高校圖書館有豐富的新質生產力勞動資料
勞動資料是人們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核心是勞動工具。相對于傳統的勞動資料,新質生產力勞動資料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通信等新的科學技術重塑勞動材料,具有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新特性。圖書館既有支持創新的海量文獻信息、科學的知識組織體系、高效的信息服務,也有越來越豐富的科學數據、事實數據、軟硬件工具、可視化圖譜及豐富的學術交流與培訓等新型資源,為用戶提供了豐富且優質的創新創業工具。
(三)高校圖書館有組織管理新質生產力勞動對象的能力
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改造的對象”,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勞動對象種類劇增、虛實共存,不再限于傳統原材料、零部件等有形資產。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新生產技術的發展,使得海量數據和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收集、處理和利用而成為新型勞動對象,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豐富“原料”[9]。高校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料、在線數據庫與電子文獻資料是科學研究的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創新的源泉。智慧圖書館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圖書館收集、管理知識性勞動對象的能力和水平,建設多媒體學術資源、科研數據資源、事實數據資源、應用工具資源等勞動“原料”保障平臺,是科學研究、創新創業和高素質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資源。
三、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探索
(一)建設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型服務體系
新型服務體系的建設旨在響應創新驅動導向,服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圖書館做好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擴大服務范圍、進一步開放空間和資源,服務內容和范圍應面向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適應多樣化與靈活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服務方式和主體上建設多方參與的新型服務體系,充分調動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資源等力量,廣泛參與圖書館發展與服務。健全圖書館服務滿意調查評估制度和激勵制度,以加快推進資源共享、服務科研成果轉化、助力理論與實踐、學術與產業的無縫對接,精準地滿足服務需要。
(二)建設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型基礎設施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圖書館現有的資源和設施與高質量服務科技創新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鞏固完善現有基礎設施基礎上,圖書館應圍繞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的新要求、新特征,大力推進新型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豐富文獻信息資源,收集整理科研數據,建設支持創新的實踐和體驗平臺,提高服務的精度和匹配度。通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電子信息、大數據等尖端技術產業研究、轉化的全面支持。通過打造開放共享的數字化平臺,匯聚科研成果和數據,發揮圖書館優勢加強數據資源的收集、管理、揭示和推廣,釋放數據這一新型核心生產要素的價值潛力,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構建多元參與的圖書館新型管理模式
高質量數據資源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資產和創新驅動力,任何單一主體、單一模式的數據資源組織均難以有效組織管理不同主體、不同類型的海量數據資源,因而需要以分布式方式促進不同類型數據主體關系的相互協調,形成公私合作型數據共享交換機制,從而實現上下游數據銜接和利益協同[10]。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揭示與服務機構,在信息安全約束下,需要通過系統的制度設計保護數據安全、激發數據潛力、服務新質生產力。圖書館一方是難以實現上述目標,通過構建去中心化的新型管理模式,與學校職能部門、社會機構、市場主體共建協同服務管理平臺,能有效整合與優化平臺內外的資源,實現各參與主體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發展目標,服務好發展新質生產力。
四、提高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力的建議
(一)提高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適應性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圖書館服務對象、服務資源、服務形式和社會需求都有新變化。圖書館應通過適應性組織學習解決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提高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圖書館要深入分析可用資源,在現有服務基礎上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價值。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圖書館要充分利用新技術研究新形勢、識別、挖掘、整合各類知識資源,培育進行技術預測、產業規劃、科研動態、產業競爭力分析和提供個性化咨詢的服務能力。
(二)重視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科學性
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事物發展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需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圖書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一項長期任務,還面臨一些新挑戰,要有前瞻性思考,做好全局性規劃,整體性推進內涵式發展。高校圖書館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全面地掌握本館實際、服務對象需求和優勢、短板,做Iu/sv0MPQnPK5hpgK3VNoo59YXN2INZADh0idYFrO6A=出科學合理的決策。結合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科學合理配置可用資源,優化服務流程、夯實服務基礎,在服務中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從容應對時代新需求。
(三)增強館內外資源與服務協同性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深化各領域多學科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合作機制;拓展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高校圖書館要想滿足上述領域服務需求,只能走國內外資源與服務協同發展,建立多主體間協作機制,有助于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兼顧各方利益。高校圖書館應與信息生產、組織、服務、利用領域的不同主體開展長時間、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互相促進和補充,取得協同效應,形成產學研用協同服務平臺,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
圖書館需要全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瞄準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時代需求,提高新型服務的適應性、科學性、協同性,健全新型服務相關制度,踐行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使命擔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01)
[2]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2-01)[2024-05-13].https://www.gov.cn/yaowen/lie
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3]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通知[EB/OL].(2016-01-04)[2024-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4] 張曉林.Library Inside:AI賦能圖書館新質生產力的一種基礎模型[J/OL].中國圖書館學報:1-15[2024-05-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46.G2.20240428.1513.002.html.
[5] 楊新涯.智慧化是大學圖書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4(01):24-27.
[6] 新質生產力如何上“新”[N].中國財經報,2024-04-16.
[7] 胡安徽.培養高素質勞動者 厚植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基礎[EB/OL].(2024-04-25)[2024-05-13].http://theory.peo
ple.com.cn/n1/2024/0415/c148980-40216208.html?ivk_sa=1024320u.
[8] 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2(01):108-117.
[9] 黃群慧,盛方富.新質生產力系統: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J].改革,2024(02):15-24.
[10] 夏義堃.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數據資源建設的深層邏輯和實現路徑[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4(01):1-9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