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托互聯網技術可以打造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推動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工作的改革和創新,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本文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提出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思路和方法,旨在順應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基本要求,為切實提高高中學生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能力提供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一、引言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同時也對教育領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學工具的升級以及教學目標的調整等。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改革趨勢趨于明朗,其更加強調教師開發和利用互聯網資源,不斷完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形式和內容,切實優化課程設置,建立起更為科學、完整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體系。從教師的自我發展角度來看,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打造精品教學課堂,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書育人的崗位使命和價值。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沒有及時更新與完善
科技的發展不斷催生新的技術,新技術的應用不斷催生新的崗位需求,新的崗位需求不斷催生新的理論知識體系與應用實踐體系。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要迎合“互聯網+”的需求,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養人才,就要根據新科技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和新崗位的需求,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但就現階段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來看,其依然存在沿用舊教材課本內容的情況,導致學生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都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從而造成所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脫軌的情況頻繁出現,不符合學以致用的基本要求和目標。
(二)缺乏配套的課程設施與設備作為保障
有效開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離不開配套的教學設備。簡言之,必要的設施和設備是保障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順利進行的關鍵。在一些高中學校,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配備的設備相對比較簡單,有些學校甚至并沒有配套的教學設備,教師只能通過口頭講解的方式完成授課任務,這就導致了教師無法應用信息技術設備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信息技術課程是對實踐教學要求較高的課程,缺乏必要配套設備的支持,信息技術課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理論的巨人、實踐的矮子。既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也不利于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三)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存在重復情況
縱觀當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材的具體內容可以發現,其與初中階段許多教學內容基本相似,這就說明學生在高中階段所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不夠新穎。教學內容存在重復,既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也會降低學生對于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最終影響課堂學習效果。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思路與方法
(一)打造合理的課程內容
結合當前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的實際情況,以及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新要求,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對教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符合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基本要求。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內容包含兩個方面,即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術。通過課程教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學科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將算法程序設計、人工智能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等相關內容納入課程設置,一方面,可以使信息技術教學課程內容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另一方面,這些最新技術強調對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簡言之,依托互聯網技術打造合理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不斷拓寬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可以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全面化進步提供必要的保障,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能力,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活動加速推進和有效創新的必要前提。
(二)儲備教學資源
當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在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便現階段我國信息技術課程已經開始注重實踐操作教學,但由于其課程時間和教學空間的局限性,導致學生無法進行充分而有效的實踐操作。互聯網中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為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時空限制,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及技術優勢,立足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積極挖掘網絡當中優質的教學資源。在新技術背景下,教師不應過度依賴教材,不應延用傳統的單向填鴨式教育,而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環境和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素質。教師可以通過打造教學資源庫,豐富教學資源的儲備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所獲取的信息資源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從而構建出完善的信息資源庫。
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云端存儲功能,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課件進行存儲。學生可以根據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下載并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同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掌握更多實踐操作的本領,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質量。
比如,在進行“人工智能及應用”教學時,教師要格外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小組任務,引導小組成員通過分工與協作共同完成任務,這個過程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與學習的興趣,鼓勵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意識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技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再如,在進行“信息系統的支撐技術”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一個有關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視頻庫,通過視頻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將計算機基礎知識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制作一些簡單的課件,上傳到素材庫中供學生預習,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及計算機軟件的操作方法。
(三)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在開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專業課教師需要意識到該學科教學活動開展的實踐意義,即幫助學生掌握利用相關信息技術工具完成信息處理的辦法,有效提高學生在信息處理方面的整體效果和能力。比如在進行“數據與信息”教學時,該教學內容包括數據感知問題、信息獲取的具體方法、數據采集以及編碼的具體方式、數據科學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的舉措、數據以及大數據處理等,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這些內容較為抽象,難于理解。為此,一方面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另一方面,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幫助學生以實踐操作理解抽象內容,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和引導學生結合網絡,尋找符合自己理解能力與實際情況的教學資源,輔助理解課程內容。
時代快速發展,技術飛速進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已取得了突破性進步并在各行各業實現了落地應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活動的進行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切實加強對前沿技術手段的教學和應用。比如,在進行“人工智能及應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人工智能的產生背景與發展歷史,還應幫助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更應帶領學生實踐并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及其設備。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學進步等方面的最新應用成果,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綜合能力。
(四)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對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意義,并且在實踐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首先,教師需要認識深度講解理論知識的重要性,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與應用方法。其次,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研究,通過探究與討論過程,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情況。在后期,教師可以及時針對已經實行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等進行動態調整與完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方式,提高該課程的實踐價值。
比如,在進行“算法的程序實現”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教育。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機編程的常規方式、語言程序設計辦法及簡單算法和程序實現方式。結合三大目標,教師可以設置不同難度級別的小組任務,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組隊。教師可為各個小組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從而在此過程中,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和掌握。
再如,在進行“數據表處理”教學時,教師可以設定“某大型商場年度盈利分析”相關主題任務,要求學生通過表格制作的方式將數據信息進行羅列,同時將自己制作的數據內容進行記錄,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和交流。這樣的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突顯了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五)結合“互聯網+”優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活動開展需要依托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優化教學評價體系,為教學評價方式的變革提供更多可能。同時,教師還可利用這些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教學指導。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和開展信息技術實踐大賽,通過參賽,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應用能力,也有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再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組織網頁制作大賽,學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微信平臺或者校園網站。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均可對大賽作品進行投票和點評。這種活動形式,不僅是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延伸,也是教學評價體系的創新和擴展。再如,教師可以主導或推動教育云平臺的引入和建設,從而滿足學生學習、練習以及教師管理、測試、評價等基本功能和要求。借助大數據平臺還可以滿足教師實時評測的目的,使得教師的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通過以上多種創新評價方式的引入和應用,教師能夠更加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自己的教學情況,從而有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
四、結束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對于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與信息技術發展的基本要求,優化和創新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為促進高中學生的綜合進步與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趙艷 山東省蘭陵縣第十中學
參考文獻
[1]孟憲松.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融合的研究[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3,(20):96-98.
[2]王海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運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3,(29):114-116.
[3]衣馬木·卡斯木.互動式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高考,2023,(28):96-98.
[4]劉磊.素養立意,守正創新——基于“互聯網+”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J].中國新通信,2023,25(18):135-137+143.
[5]李文杰.探究“互聯網+”環境下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弊端及應對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3,25(18):209-211.
[6]鐘帥.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基于三維課程設計模式的大概念教學——以“數據與結構”一課為例[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3,(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