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七月,鋼鐵沃土上升騰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75年前的今天,鞍鋼在千瘡百孔的廢墟上恢復開工,揭開了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嶄新一頁。作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75年來,鞍鋼集團緊緊跟隨黨的腳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重任、攻堅克難,不斷成長、日益壯大,在轉型升級中創造輝煌成就,在接續奮斗中書寫時代華章。

新起點:在一片廢墟中快速站起
1949年7月9日,兩萬多名職工滿懷勝利的喜悅趕往鞍鋼機關辦公樓——“大白樓”廣場,參加鞍鋼舉行的盛大開工典禮。
整個典禮現場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歌聲此起彼伏。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專門送來賀幛,勉勵鞍鋼“為工業中國而斗爭”。
從開工之日起,鞍鋼就始終牢記“鋼鐵長子”的責任和“鋼鐵強國”的使命,肩負起引領新中國工業企業發展與變革的歷史重任,在廢墟上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1949—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鞍鋼以震驚世界的速度累計生產鐵211萬噸、鋼191.9萬噸、鋼材109.9萬噸,分別占全國產量的45.9%、63.58%、46.83%,點燃了舉國上下加快擺脫一窮二白局面的希望。
1953年,“一五”時期全國矚目的鞍鋼“三大工程”——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7號高爐提前完成建設,先后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根鋼軌,在第一座現代化高爐——7號高爐成功煉出第一爐鐵水。1959年,鞍鋼的鋼產量是1949年的50倍,成為我國最重要的鋼鐵基地;1978年,鞍鋼年產鐵640萬噸、鋼686萬噸、鋼材386萬噸,在全國同行業處于領先地位,成為雄踞世界東方的“鋼鐵巨輪”。
從1953年起,鞍鋼先后對口支援、包建了武鋼、包鋼、攀鋼、太鋼、酒鋼、水鋼、寶鋼等20余個大型鋼企,支援了北京、內蒙古、安徽、廣東、貴州、陜西、青海、山西、四川、河北、湖南等13個省市自治區地方冶金工業建設,累計向全國輸送干部和工人近12萬人,為形成中國鋼鐵工業基本布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火車站等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的北京十大建筑,到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從新中國第一批解放汽車、第一批拖拉機,到第一輛59式坦克、第一顆人造衛星,都使用了鞍鋼生產的鋼材,鞍鋼挺起了國家建設的“鋼鐵脊梁”。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張明山的精軋機“反圍盤”、王崇倫的“萬能工具胎”等發明創造享譽全國,鞍鋼成為新中國“兩革一化”運動的發源地和標桿,經驗被推廣到國內各大工業企業。
1960年3月22日,毛主席親筆批示的“鞍鋼憲法”,是新中國探索現代工業化道路的歷史性成果,在推動新中國工業企業管理創新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鞍鋼開工后,廣大干部職工堅定不移堅持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面對資金短缺、物資匱乏、人才不足等諸多困難,萬眾一心、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創造了新中國冶金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
在鞍鋼博物館,有這樣一份份珍貴記錄:毛澤東同志十分關心鞍鋼發展,多次對鞍鋼的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多次到鞍鋼視察;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鞍鋼視察;十大元帥中,7位視察過鞍鋼;建國初期的19位副總理中,14位視察過鞍鋼;3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要先后到鞍鋼參觀……
新時期:在自主創新中奮發圖強
1978年9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3個月,鄧小平同志第五次來到鞍鋼,發表了題為《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改造企業》的重要講話。這次為鞍鋼發展指明前進方向的重要講話被收錄到《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成為中國工業企業改革開放的行動指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吹響了經濟建設的號角。鞍鋼全面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改革、理順生產關系以及提高生產力作為中心工作,創造了不凡的生產經營業績。1986年,鞍鋼利稅首次突破20億元大關,連續三年增長10%以上。1988年,鞍鋼鋼產量率先超過800萬噸,位列中國企業工業產值和上繳利稅排行榜第一名。
前行的道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鞍鋼作為傳統的大型國有企業,按照計劃經濟軌跡運行了幾十年,在改革開放后遭遇了激烈的市場競爭。20世紀90年代中期,鞍鋼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人員多、負擔重,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勞動生產率低下,又逢鋼鐵市場價格持續走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峰高無坦途,道遠有恒心?!熬盼濉逼陂g,逆境中的鞍鋼立足自主創新,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技改之路,通過挖潛、改造、配套、擴建,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等方式完成“平改轉”“全連鑄”、1780熱連軋、1700ASP、1780冷連軋等工程。進入21世紀,鞍鋼先后自主建成西部精品板材基地、鲅魚圈鋼鐵基地、朝陽鋼鐵基地。2004年,鞍鋼鋼產量突破1000萬噸大關。
與此同時,鞍鋼從擴大經營自主權、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到“破三鐵”、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推動管理體制向適應市場經濟方向轉變,走上了自我革新、自我發展的道路。
1997年,鞍鋼新軋鋼股份公司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啟動上市、發行H股和A股,創造了“鞍鋼速度”,實現“逆勢突圍”。
2002年,鞍鋼積極落實國家政策,精干主體、分離輔助,將23個輔助單位從主業分離,并先后完成10家單位改制工作。據統計,鞍鋼產值勞動生產率由1999年的4.2萬元/人·年提高到2006年的31.1萬元/人·年。
2006年,“新鋼鐵”與“新軋鋼”重組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首家完成主業整體上市的鋼鐵企業;2008年,鞍鋼被命名為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
……
風雨不改行程,篤行方能致遠。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試點,鞍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寫出了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相融的“大文章”。據統計,從1979年到2007年,鞍鋼累計生產生鐵2.5億噸、鋼2.55億噸、鋼材1.97億噸,向國家上繳利稅869億元。
探索永不止步,征途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鞍鋼不斷深化各領域的改革創新、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2010年7月28日,鞍鋼與攀鋼重組大會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鞍鋼集團成為生產能力近4000萬噸的特大型跨國鋼鐵集團。這是鞍鋼集團貫徹落實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求的重要舉措,也邁出了建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鋼鐵企業集團的關鍵一步。
新時代:在思想引領中闊步向前
2021年金秋十月,隨著本鋼蛻變重生,融入鞍鋼集團的“大家庭”;從這一刻開始,國內第二、世界第三的“鋼鐵航母”錨定發展新航向,奮楫揚帆再出發。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鞍鋼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鋼鐵強國夢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2012—2015年,國民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鋼鐵工業進入產能嚴重過剩時期。鞍鋼集團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生產經營水平不斷提升,效益實現大幅度增長,完成了從“保生存”到“求發展”的跨越。
面對更加明確的發展目標和路徑,鞍鋼集團總攬全局、善謀善斷、開拓創新,做強做優鋼鐵主業、做精做活非鋼產業、做大做細資源產業。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使鞍鋼集團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進程中積聚了新動能,在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比拼中取得了新成就。
然而,新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世界經濟艱難前行。鞍鋼集團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深入推進提質增效工作,采取超常規措施將經濟大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不僅實現利潤增幅創歷史最好水平,15萬人的廠辦大集體改革和22萬人的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也實現歷史性突破。長期困擾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在“十三五”基本得到解決。
東風浩蕩滿眼春,萬里征途惟奮進。進入“十四五”,鞍鋼集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調戰略指引,注重戰略管理,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在“7531”戰略指引下,順利完成“鞍本重組”,構建“雙核+第三極”產業發展新格局,粗鋼產能達到6300萬噸,鐵精礦產量刷新歷史紀錄,營業收入、經營利潤分別首次突破3000億元、300億元關口,經營效益創歷史最好水平;一大批精品鋼材應用于深中通道、雅萬高鐵等國內外重點工程項目;環保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兩家企業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首次獲評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10次入圍《財富》世界500強。集團黨建工作連續三年位居中央企業前列,定點幫扶工作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連續第三年評價為“好”……
千帆競發,勇進者勝。鞍鋼集團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打造了“鞍鋼樣本”,貢獻了“鞍鋼力量”,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不斷提升,外界對鞍鋼集團的良好預期大幅度提升,廣大干部職工對企業未來發展信心倍增。
這些戰略性舉措、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是鞍鋼集團向黨、向人民交出的精彩答卷,一個個閃光數字都映照著不負使命的成就、澎湃著開創未來的力量。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鞍鋼開工75周年,在這個意義非凡的重要時間節點,鞍鋼集團廣大干部職工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乘高質量發展之勢、集攻堅克難之智、匯團結奮斗之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闊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中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