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波瀾壯闊,75年滄桑巨變。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在75年波瀾壯闊、激流勇進的征途中,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鐵)累計修筑1萬余座跨江越海橋梁,2萬多公里穿山越洋隧道;參與修建超2.47萬公里高速鐵路、2.3萬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253次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著力打造“中國建造”金名片,助力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向黨和國家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踏上新征程,中國中鐵篤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圍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全面加快“高質量中鐵”建設步伐,以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和實際效果為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中國中鐵貢獻。

賡續紅色基因 在先進精神傳承中當先鋒、打頭陣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1950年6月15日,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的開工典禮上,鄧小平、賀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賀龍將一面繡有“開路先鋒”4個字的錦旗授予中國中鐵所屬中鐵二局、中鐵五局的前身西南鐵路工程局。短短兩年,數萬中國中鐵人以不怕犧牲的勇氣,出色完成了成渝鐵路建設任務。1952年國慶節,由中國中鐵所屬中鐵一局的前身西北鐵路干線工程局建設的天蘭鐵路正式通車,推進了甘肅工業化快速發展。在抗美援朝前線的槍林彈雨中,中國中鐵所屬中鐵四局的前身——由13000多名建設者組成的鐵道工程總隊,用血肉之軀鑄就了“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生命線”,為取得最終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國中鐵人始終傳承“開路先鋒”精神,始終肩負著開路先鋒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從內陸到海洋,從荒漠到雨林,從都市到鄉村,讓一條條鐵路通邊達海、編織成網,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流動的中國”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幸福圖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中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企改革、國企黨建、高質量發展、“兩山”理論、“三個轉變”、弘揚工匠精神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頂梁柱”作用,勇當新時代“開路先鋒”,先后建成了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鐵路、港珠澳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平潭跨海大橋、拉林鐵路等重大工程。在這些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中國中鐵不斷豐富發展“開路先鋒”精神,將其內涵進一步拓展為“忠誠擔當、愛國奉獻、創新創造、勇爭一流”,并以此為“精神火炬”,激勵中國中鐵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不斷開創新篇章。
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在交通強國建設中當先鋒、打頭陣
建設交通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先行領域和戰略支撐。2019年12月30日,北京至張家口高速鐵路開通運營,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2019年,京張高鐵通車。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2021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乘坐京張高鐵在太子城站考察時強調,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就是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要總結經驗,繼續努力,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有更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懷和強烈的時代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交通建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綜合立體交通網日益完善,方便了人民群眾出行,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擁有百年紅色基因的中央企業,中國中鐵參與了新老京張線的建設,見證了中國交通、中國國力的百年飛躍。幾代中國中鐵人始終高舉“開路先鋒”旗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設了我國2/3的鐵路、3/5的城軌、1/7的高速公路、1萬多座跨江跨海大橋、2萬多公里的長大隧道,以及亞吉鐵路、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一大批“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創造了全國乃至世界無數個第一。
新征程上,中國中鐵將充分發揮建筑業全產業鏈優勢,勇擔新時代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使命責任,努力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在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中繼續當好開路先鋒。同時將繼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努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綜合型建筑產業集團,為構建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世界交通格局貢獻力量。
踐行“三個轉變” 在制造強國建設中當先鋒、打頭陣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鐵裝備視察時,提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叭齻€轉變”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制造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為制造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標志性重大成果,一大批“大國重器”橫空出世,為壯大實體經濟,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掌握了主動權。中國中鐵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努力建設原創技術策源地,攻克了盾構主軸承等“卡脖子”技術,為民族盾構裝上了“中國芯”,推動盾構機等高端裝備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跨越。盾構機產銷量連續7年世界第一,研制的國內最大直徑硬巖掘進機“彩云號”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中國中鐵切實擔負起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的時代重任,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現代產業集群,先后有4項產品入選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1家企業入選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新征程上,中國中鐵將深入實踐“三個轉變”,聚焦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高端裝備制造需求,積極布局面向未來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產業鏈,深度拓展制造業新空間,加速提升優質規模;聚焦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有效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協同機制作用,努力構建上中下游銜接、各類資源聚集、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帶動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體系;聚焦創新能力和體系平臺建設,自主培養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團隊;聚焦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建設,加快技術突破、產品制造、產業發展的“一條龍”轉化,打造更多大國重器。
開展質量提升行動 在質量強國建設中當先鋒、打頭陣
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國與強國的根本區別就在于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質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每一次質量領域變革創新都促進了生產技術進步、增進了人民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對質量的重要論述與“三個轉變”重要指示一脈相承,是建設質量強國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質量強國建設方面付出了艱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持續提升,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中鐵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全面加強質量管理,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累計榮獲中國質量領域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及提名獎5項,魯班獎246項。
新征程上,中國中鐵將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理念,把質量立企、工匠精神作為企業文化固定下來并傳承下去,推動企業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綠色發展作為提高質量的重要內容,加快全方位綠色轉型,使綠色低碳成為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重要特征。推動企業理念、目標、制度、組織全方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突出主業、提高效率,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推動資源向優質產品集中,逐步形成一批有長期穩定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產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不斷加強質量國際合作,共同促進質量變革創新、推進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使中國質量同中國速度一樣享譽世界。
增強品牌競爭力 在品牌強國建設中當先鋒、打頭陣
品牌建設是我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重要途徑。自2017年起,我國將每年5月10日定為中國品牌日,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的重大舉措,也意味著黨和國家把品牌建設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企業不斷加強品牌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享譽世界,已成為中國對外交流的國家標志,體現著國家形象和民族文化。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的首倡地和“中國品牌日”的發源地,中國中鐵堅持以科技創新增強品牌競爭力,打造了“中國高鐵”“中國大橋”“中國隧道”“中國裝備”等系列國家品牌名片;堅持以企業文化提升品牌感召力,將匯聚企業百年紅色基因、70多年精神傳承和新時代責任擔當的“開路先鋒”文化與品牌建設結合起來,塑造了“永遠的開路先鋒”品牌形象;堅持以國際合作擴大品牌影響力,以互聯互通促進民心相通,推動中鐵盾構裝備進入巴黎地鐵等全球高端市場,以“中鐵方案”打響“中國品牌”。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貫徹落實加快建設“高質量中鐵”至關重要的一年,中國中鐵將進一步加強品牌戰略研究,將民族品格、優秀傳統、品牌理念充分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促進品牌建設與業務發展協同推進,以質量創品牌、以服務優品牌、以文化強品牌,努力打造彰顯“中國建造、鐵肩擔當”企業使命的更多高附加值的尖端產品和國際知名的高端品牌。注重把“忠誠擔當、愛國奉獻、創新創造、勇爭一流”的“開路先鋒”文化內涵融入品牌建設,以文化自覺增強品牌意識,以文化自信塑造品牌形象,以文化自強提升品牌價值,推動優質產能和裝備走向世界大舞臺、國際大市場,同時加強對企業形象和品牌宣傳的戰略謀劃,通過展示企業貢獻、講好品牌故事、宣傳“開路先鋒”文化,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理念、推介中華優秀文化,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責任編輯: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