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加強監督作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實現自我革命的重要路徑和基礎,堅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加強監督體系頂層設計。黨的二十大對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提出了更為深遠的布局,強調“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提出“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這為新時代國有企業構建大監督體系提供了遵循和行動指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經濟得到巨大發展,國有企業逐步形成了“以黨內監督主導,職能監督先行,民主監督為基,專項監督守關”的監督網絡體系。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如何持續推動內部監督力量整合,加快形成黨內監督為主導,各類監督手段統籌協調、資源共享的大監督模式,成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需要持久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國有企業大監督體系的現狀
“大監督”是一個泛指的概念,總體上由外部監督和企業內部監督構成。從實踐來看,國有企業的大監督體系可大致歸為三類。
協同型大監督體系。成立由黨委(黨組)領導、紀委(紀檢組)主導的大監督委員會(或領導小組),由黨委(黨組)書記負總責,紀委書記(紀檢組組長)承擔直接責任。大監督委員會定期聽取相關部門的工作匯報,統籌協調紀檢監察、內部審計、法人治理監督、巡視巡察、法律合規等內部監督職能和監督資源開展工作,形成“一個領導管”的監督體系。
緊密型大監督體系。成立由黨委(黨組)領導、紀委(紀檢組)直接管理的大監督部。大監督部整合紀檢監察、內部審計、法人治理監督、巡視巡察、法律合規等內部所有具有監督職能的機構和部門,建立部門相應責任制度,保證監督有效執行,形成“一個部門干”的監督體系。
緊密協同型大監督體系。該模式綜合考慮各監督主體之間的關系,在黨委(黨組)的統一領導下成立兩個監督機構:一是由紀委(紀檢組)直接管理的大監督部,具有紀檢監察、內部審計、巡視巡察、內控合規等監督職能;二是由黨委(黨組)牽頭的大監督委員會,負責協調監督部門與其他職能監督、業務監督等內部監督職能和監督資源。此模式基本實現了“一個領導管”和“一個部門干”的有機銜接。
提升國有企業大監督體系效能的措施
監督是治理的內在要素、重要環節,也是權力正確運行的必要保證,是治理體系有效運轉的重要支撐。國有企業要著力整合監督資源,使黨內監督體系與公司治理監督體系有機融合、協同發力。
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切實提升監督實效
一是聚焦“國之大者”,做實政治監督。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對貫徹落實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等情況的監督,重點監督政策制度是否機械執行、有無走樣變形, 采取的措施是否有重形式輕實效、重眼前輕長遠等現象,要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企業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到位。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專項監督。聚焦企業經營中反映出來的重大風險、薄弱環節等實施專項監督,尤其是對選人用人、工程建設、物資采購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崗位及風險高發點等開展專項檢查監督,堅決整治拉關系、打招呼、設門檻、暗箱操作等腐敗問題。
三是緊盯“關鍵少數”,做實日常監督。各監督主體綜合運用聽取匯報、專題會商、調研督導、現場檢查、談話提醒、約談函詢等方式,強化對關鍵崗位、重點人員特別是“一把手”的日常監督,通過“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帶動監督效能整體提升。尤其對落實重大決策部署“打折扣”“搞變通”、政治生態差、腐敗和作風問題頻發、群眾反映強烈的部門、單位,要依規依紀依法追責問責,防止責任空轉。
構建聯動協同機制,凝聚合力提升監督效能
一是建立任務聯動機制。立足“一盤棋”思想,統籌協調進駐、撤點等進度安排,統籌協調收集資料與后勤保障等工作,打破程序銜接壁壘,避免多頭對外、重復檢查,在提升效率的同時為基層減負。要倡導業務相近部門打“組合拳”,用審計的方法核查問題線索,用巡視巡察發現問題線索、督促問題整改,用紀檢監察的手段確保后墻不倒,推動職能監督和專職監督深度融合、有效協同,實現監督模式由“單兵突擊”向“集團作戰”轉變。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黨委(黨組)應加強對內部監督的領導,重要情況及時會商,復雜問題集體研判,緊要事項隨時通報。要消除信息壁壘,綜合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革除條塊分割、運行不暢的機制弊端,持續提升數據集成和分析能力,在遵守保密要求的情況下促進各監督部門間信息互通,以“大數據”撬動“大監督”。
三是建立整改聯動機制。加強對監督成果的分析研究,及時通報監督發現的突出問題、典型問題和共性問題,職能監督發現的黨風廉政問題,可移交紀檢部門組織整改,黨委巡視巡察監督、紀檢監督發現的業務問題可移交給職能部門,重要問題可一事一議聯合督辦、集中整治。同時,建立監督機構會商機制,共同研判把關監督發現問題整改情況,擴大監督成果運用,提升監督綜合治理效能,協同做好“后半篇”文章。
優化監督模式,著力增強監督針對性
一是持續完善制度建設。結合企業實際,著力構建清晰明了的協同調度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監督考核制度,對各監督主體的工作職責、工作方式等做出詳細規定,明確各監督主體的權責邊界,使得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實現用制度管人、管權、管事。
二是著力突出過程監督。以風險管理為導向、合規管理監督為重點,將風險管理和合規管理要求嵌入業務流程,形成全面、全員、全過程、全體系的風險防控機制和問題隱患常態跟蹤機制,在時間上實現全覆蓋、不留空隙,堅決杜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運動式”“一陣風式”等監督,構建點面結合、多管齊下、內外相輔的監督格局,提升監督的執行力、時效力、實效力。
三是積極拓寬監督渠道。充分運用巡視巡察、行業監管、國資監管等外部監督機構監督成果,以及信訪舉報反映的問題線索等,發揮“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形成反饋問題、信息溝通、分類處置、責任追究、整改落實等監督工作閉環。同時,利用好民主監督力量,發揮職工在參與公司決策、管理和監督中的積極作用,促進企業決策民主、利益關系公平公正、職工團結和諧。
健全組織體系,激發監督“新活力”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決定》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二是壓緊壓實責任。國有企業黨委(黨組)要全面承擔起主體責任,抓好頂層設計,紀委(紀檢組)、審計等專責機構各司其職、緊密配合。要結合相關部門在監督體系中的權責位置,明確業務主責部門、歸口監管部門、專責監督部門的權力和責任,構建起分工明確、協同順暢的分級管理監督網絡。要注重思想引領,通過加強思想教育、政策解讀等,凝聚共識,強化監督人員的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意識。
三是樹立正確導向。國有企業開展監督工作的目的是防范重大風險,提升現代企業治理水平。監督工作中既要防止亂作為、不作為問題,也應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的精神,解決好干部不敢為、不善為的現象,鼓勵創新、寬容失誤,為敢于擔當負責的干部撐腰鼓勁。
(作者系國投中魯果汁股份有限公司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