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84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臨床問卷(NSSI)、青少年生活質量量表、親子溝通能力量表評分。結果:干預3個月后,兩組SDS、SAS、NSSI評分低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生活質量、親子溝通能力量表評分高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5)。結論: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能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減少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發生,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家屬的溝通能力。
【關鍵詞】抑郁癥;青少年;陪護手冊;家庭陪護干預;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親子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8.016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8-0056-04
青少年抑郁癥是一種較嚴重心理疾病,多與個人性格、較重的學業壓力以及復雜的家庭關系等因素有關,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極易引發自殘、自殺等危險行為。然而青少年時期為心理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極易出現叛逆心理,易與抑郁癥混淆,同時家長對抑郁癥缺乏正確認知,患者不被重視,多認為只是不愿意學習,更加指責患者,極易加重患者病情,最終造成自殺或出現精神癥狀等不可挽回的情況[1]。因此,青少年抑郁現象應廣泛引起家長的重視。相關研究發現,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治療中家庭治療起到關鍵作用,且發生與家庭關系存在明顯的相關性[2]。對此,本研究將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應用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治療護理中,通過觀察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等變化,探究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的影響效果,旨在為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治療提供有效依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84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年齡14~18歲;患者及家屬了解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肢體障礙、殘缺者;先天畸形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已出現自殺行為患者;有長期抗抑郁藥物服藥史者。根據區組隨機化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觀察組患者男16例、女26例,年齡(15.81±0.62)歲,受教育程度:初中10例、高中32例,抑郁主要原因:家庭原因15例、學習原因18例、其他9例;家屬男8名、女34名,年齡(38.26±4.11)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0名、初中及高中7名、大學及以上15名。對照組患者男14例、女28例,年齡(15.93±0.71)歲,受教育程度:初中12例、高中30例,抑郁主要原因:家庭原因13例、學習原因21例、其他8例;家屬男11名、女31名,年齡(39.02±5.33),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2名、初中及高中9名、大學及以上11名。兩組患者及家屬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藥物干預、心理干預以及安全管理等。藥物干預:要求患者遵醫囑用藥,定期復查,觀測藥物安全性,同時讓家屬觀看替換抗抑郁藥物病例的后果,告知其不能阻止患者服藥或替換藥物。心理干預: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不良情緒居多,長期處于壓抑狀態,需讓患者和家屬正確認知該疾病,對患者進行適當勸導、鼓勵、支持和安慰,并要求家屬不能過度學習施壓、心理施壓、生活施壓,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安全管理:針對有明顯自傷行為的患者,需正確引導其抒發情感,同時讓家屬做好危險物品管理,了解自傷發生原因,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正確面對生活。干預時間3個月。
1.2.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
1.2.2.1陪護手冊為家屬發放青少年抑郁癥陪護手冊,為患者及家屬講解手冊中的相關內容,如抑郁癥的危害、發生原因、注意事項、治療方法等,并重點告知家屬抑郁癥的嚴重性,對不重視、不關注的家屬,需重點提醒,糾正家屬的錯誤認知,讓其從專業的角度了解該疾病。陪護手冊中羅列出青少年抑郁癥發生的各種原因,需對家屬做好病因知識方面的教育,強調需從根本上阻止抑郁癥發展和加重,如阻止父母過度控制、干預患者日常生活、及時處理家庭矛盾,為患者提供舒適且自由的家庭環境和私人空間。陪護手冊介紹了抑郁癥的各種生理表現,如自閉、焦慮、對周圍感到恐懼、不愿交流以及自傷等,需改變患者的錯誤信念和不良情緒,糾正異常行為;同時明確告知患者自傷行為的危害,指導患者疏導負性情緒,如教會患者正確解決各種沖突,出現心理壓力時可通過轉移注意力進行放松,家庭矛盾發生時正確躲避或向警察、周圍家屬求救等,對已發生自傷行為的患者,需及時了解患者自傷過程,糾正其錯誤認知和極端自我幻想,盡可能阻止自傷行為。
1.2.2.2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需了解患者家庭實際情況,根據家庭情況制訂適合的陪護干預方法,對有強烈家庭矛盾、父母不和、家暴的家庭,需讓家屬先解決自身問題,患者先由其他家屬看護,改善家庭關系后,再由父母看護。陪護過程中不著急改變患者,先自我反思,日常交流說話不指責,要心平氣和且真誠,創造溫暖、舒適的環境。與患者交流和表達情感時,要讓其感到自由,沒有心理壓力,允許其自由表達情感,讓其主動接受來自家庭的關懷和愛,愿意與父母溝通,及時、合理地疏導和排解患者消極情緒。對于已出現自傷行為的患者,要求家屬適當做好自傷預警工作,多與患者進行無壓力、無角色、無責備的情感交流,建立情感信任關系,表現接受、關注和支持的生活態度,愿意與患者共同面對,盡可能阻止自傷行為。干預時間3個月。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抑郁自評量表(SDS)[3]、焦慮自評量表(SAS)[4]評分。SDS、SAS均包含20項評分題,每項采用1~4級評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臨床問卷(NSSI)評分。NSSI對自傷原因(30項)、自傷頻率(7項)進行評分,每項采用1~5級評分,總分37~185分,分數越好說明患者自傷行為越嚴重。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青少年生活質量量表[5]評分。量表包括自我感覺(20項)、日常生活(29項)、情緒狀態(10項)3個維度,每項采用1~4級評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④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親子溝通能力量表[6]評分。采用該量表評估親子溝通能力,包括語言溝通(6項)、行為方式(6項)2個維度,每項均采用1~5級評估,總分12~60分,分數越高說明家屬溝通能力越好。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SDS、SAS評分比較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NSSI評分比較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后青少年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見表3。
2.4兩組干預前后親子溝通能力量表評分比較見表4。
3討論
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自身、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在此時期開始關注自己的外貌、學習以及經濟情況等,此時期情緒不穩定,常常難以自控,容易躁動,出現極端心理,一旦來自學習或父母的壓力過大,易出現焦慮、抑郁、沮喪等負性情緒,持續壓力過重會導致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生[7]。多數患者有自卑心理以及個體思維方式的轉變,易消極看待世界、自我和未來,對一切都感到悲觀、缺乏信心,遇事自責,常伴隨焦慮,渴望獨處,同時還會認為他人更消極地看待自己,對未來感到悲觀、無力、失望甚至絕望等。臨床治療抑郁癥除必要的藥物治療外,還需從心理、認知、行為、人際、家庭等方面采取相應治療手段。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lt;0.05),說明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分析原因:陪護手冊針對青少年患者情緒、心理、家屬關系等方面問題,提供全面且有效的解決方法,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抑郁癥發生原因,減小患者心理壓力;在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中,根據家庭自身情況制訂適合的陪護干預方法,從多方面幫助患者,改善家庭關系,為患者創造溫暖、舒適的環境,允許患者自由表達情感,及時、合理地疏導和排解患者消極情緒,從而改善其心理狀態[8]。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由于情緒低落,壓力不能及時宣泄,嚴重者可能出現幻覺,進而產生自殘、自傷等行為,嚴重者出現悲觀、厭世情緒,阻止患者自殘、自傷是臨床治療過程中備受關注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NSSI評分低于對照組(Plt;0.05),說明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能減少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發生,可能因為該護理模式中,明確告知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自傷行為的危害,指導患者如何疏導自身情感,及時了解患者自傷行為的發生原因,糾正其錯誤認知以及極端自我幻想,避免暴力和自傷行為的發生,要求家屬適當做好自傷預警工作,盡可能阻止自傷行為,多與患者進行無壓力、無角色、無責備的情感交流,建立情感信任關系,表現接受、關注和支持的生活態度,愿意與患者共同面對壓力,從而阻止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發生。
臨床研究發現,青少年抑郁癥發生與父母要求過高、語言施壓、貶低等行為存在明顯的相關性[9]。同時家屬易忽視抑郁癥的嚴重性,認為患者只是不愿意學習,持續加以否定,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親子溝通能力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lt;0.05),其原因可能是在陪護手冊中,明確告知家屬抑郁癥的嚴重性,改變了家屬的錯誤認知,使其從專業的角度了解疾病,說明青少年抑郁癥發生的各種原因,阻止父母過度控制、干預患者日常生活,同時處理家庭矛盾,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在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中,指導家屬正確陪護,平和交流,讓其主動接受來自家庭的關懷和愛,愿意與父母溝通,從而有利于提高家屬親子溝通能力。本研究還發現,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lt;0.05),說明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應用效果明顯,能改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生活狀態。
綜上所述,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實施陪護手冊聯合系統性家庭陪護干預,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避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發生,同時還能提高家屬親子溝通能力和患者生活質量,對患者治療及預后有利。
參 考 文 獻
[1]楊艷.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青少年雙相抑郁患者抑郁癥狀、應對方式及家庭功能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21,19(10):1669-1672,1692.
[2]沈曉玲,董再全,羅珊霞,等.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述情和家庭教育方式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20,20(2):101-105.
[3]王文菁,譚文艷.Zung抑郁自評量表的因子分析[J].廣東醫學,2011,32(16):2191-2193.
[4]劉賢臣,唐茂芹,彭秀桂,等.焦慮自評量表SAS的因子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5,21(6):359-360.
[5]吳漢榮,劉普林,蒙衡.兒少生活質量量表信效度分析及全國常模的制定[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18-21.
[6]池麗萍,俞國良.測量和觀察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6):932-939.
[7]向紅宇,王欣,馬星宇,等.伴自殺未遂的兒童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家庭功能特點[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20,20(5):326-332.
[8]王洪會,韋春紅,徐朝英,等.日記式心理教育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上海護理,2022,22(6):44-47.
[9]魏學忠,陳紅磊.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素養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22,22(2):139-143.
本文編輯:趙雯2023-05-0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