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設立是黨和國家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繼經濟特區之后賦予深圳的又一特殊使命。該部署明確了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明確了5大戰略定位,其中“高質量發展高地”被放在第一位,其核心內容之一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前海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明確提出要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促進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快速發展,而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是先行示范區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加具體、更加細化的組成部分。前海合作區已擴大到寶安,寶安區分布著大量制造業企業,許多企業屬于行業領先的先進制造型企業,如大族激光、立訊精密、大富科技、信維通信等。它們具備服務型制造的技術能力和應用前景。所以,立足前海研究推動服務型制造,既可有力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又可為前海合作區現代服務業發展開辟新的方向。
服務型制造是融合制造與服務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
服務型制造的形成與發展
服務型制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興起而產生。1966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格林菲爾(H. Greenfield)就提出了“生產性服務”的概念,認為生產性服務是為生產者提供產品及相關服務的,與消費性服務存在根本差異。隨著生產性服務的發展,面向企業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逐漸增多,產生了制造業服務化的相關概念。西方學者多使用“servitization”“tertiarization”“servicizing”“service-enhanced”等詞語表達。Vandermerwe & Rada在1988年的文章中對相關概念作出解釋,認為生產制造企業從以往單純提供實物產品轉向提供“產品-服務包”,這一過程就是服務化①。該“產品-服務包”包括產品設計和開發、物流、銷售、財務支持和系統集成,通過不斷提升技術和擴大服務等內容進行價值創造,滿足客戶不斷增值的個性化需求。后來一些學者分別從企業的角色、服務型制造的類型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和理論豐富。如,White(1999)① 認為制造業服務化涉及制造業企業的職能和角色的轉變,由純粹的產品生產者轉變為服務提供者;Szalavetz(2003)② 則認為服務化可分為兩種,即外部服務和內部服務,分別是指與企業實物產品相關聯的服務和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服務。
2015年國務院明確提出服務型制造是我國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之一,并提出要“推動發展服務型制造”。專家學者對服務型制造的研究主要從概念解析、發展動力、發展路徑等方面展開。概念解析方面,張青山等(2014)認為服務型制造與制造業服務化是兩個相同的概念③;李冠霖(2018)同樣認為服務型制造與制造業服務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其側重點不同④。發展動力方面,許多學者傾向于服務型制造的價值增值。孫林巖等強調了顧客的因素,制造企業以顧客為服務對象引入制造過程,為顧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從而獲取更多的價值增值。⑤ 何哲等(2008)也認為服務型制造的價值增值來源于其服務屬性⑥。在服務型制造的發展路徑方面,主要傾向于技術驅動和產業生態的營造。如,寇軍、付宇豪(2002)發現人工智能在服務型制造方面的作用突出,人工智能可以與制造、服務、產品等融合并形成驅動路徑,為服務型制造產業鏈提質賦能⑦。焦楷、陳旭(2023)⑧ 和羅仲偉、劉樹龍(2022)⑨ 則分別從價值生態和產業生態的角度給出了發展建議。
總之,服務型制造是融合了制造和服務的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基于制造和產品的服務是面向服務的生產制造。制造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設備更新及優化生產組織方式、運營管理模式和經銷服務方式,增加服務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例,從生產加工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制造+產品+服務”轉變,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進而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從服務型制造的特征看,具有整合、增值、創新三個明顯特征。整合是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根本特征,將兩個行業兩種行為融合到一起,增加企業間的互助、服務和外包。增值是伴隨著服務融入制造而產生的,企業由注重產品功能到關注顧客需求服務的過程必然融入科技、技術等高級智力因素。創新是對知識資源整合及對消費需求信號采集處理后的積極反映(見圖1)。⑩

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意義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作為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形態,服務型制造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在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一,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選擇。現代產業具有開放性、協同性和動態性等特性。開放合作是現代經濟體系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協同既是現代產業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區域和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動態性是現代產業的重要特征,現代產業體系中的某些產業總是不斷被新的產業或技術所取代,持續處于動態變化中。制造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的地位日益穩固,其融入服務尤其是數字信息技術相關的服務業后,其作用和功能更加突出。所以,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服務型制造是符合新型工業化演進客觀規律的,能夠有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的發展。
第二,發展服務型制造是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服務型制造使得制造業產品的制造水平提升、服務鏈條和價值鏈條延長,能夠有效拓展產品服務能力,提升客戶使用價值和產品的附加值。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證明,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提升制造業附加值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發展是“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① 的一種發展方式。所以,服務型制造的組織方式、生產方式和產業特征都非常契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能夠推動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

第三,發展服務型制造有利于緩解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壓力,適應“雙循環”的發展格局。當前,歐美日等西方國家正在推動“制造業回歸”,對我國制造業進行遏制;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國家依賴土地、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在中低端制造業方面加速追趕。因此,我國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壓力。服務型制造具有高技術含量、高資本密集度、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能夠有利于解決我國發展過程中高端制造不足、產業結構欠優、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提升產業基礎創新能力和產業鏈的高端化水平,更加充分地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應并推動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第四,服務型制造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有利于推動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發展和建設。黨中央國務院賦予了深圳在新時代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使命任務。創新驅動和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要支撐。前海合作區重點發展的科技及專業服務、通訊及媒體服務等領域是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重要推動要素,服務型制造的發展又能反過來推動這些領域的升級。所以,發展服務型制造有利于推動前海合作區更好地實現其戰略目標。
前海合作區服務型制造的現狀和問題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國家戰略部署不斷推進和我國對外開放及國際合作不斷加深,深圳及前海的服務業及服務型制造發展表現出加速的趨勢。據統計,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深圳服務業發展主導力量,2023年增加值約1.65億元,居全國城市第三。2016-2023年間,深圳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0%,高于同期GDP增速和服務業增速。① 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服務型制造的重要性并進行服務化的改造。如,高新技術企業欣旺達已經完成90%的業務運行數字化和80%的決策數字化,為公司帶來約30%以上的綜合收益提升。
調研顯示,有73.68%的企業表示其業務中涉及服務型制造的內容,有68.42%的企業表示在企業發展戰略或未來發展計劃中有服務型制造方面的內容。這表明服務型制造業務的開展在受訪企業中已經比較廣泛,相當大部分的企業對其比較重視,尤其是具有品牌化終端產品的制造企業。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企業在向服務型制造轉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
第一,服務型制造起步晚,水平較低。雖然前海合作區的制造業企業越來越重視創新設計、系統解決方案、售后服務等,但在服務化廣度、深度及系統解決方案等方面,與西門子、GE等國際龍頭企業還存在差距。這與深圳地區大量的制造業企業是從“三來一補”企業起家的發展歷史有關。
第二,企業所處產業鏈、供應鏈階段制約服務化升級。調研發現,大多數的制造企業處在產業鏈、供應鏈中間環節,接近于“微笑曲線”的底部位置(見圖2)。例如,許多制造業企業只生產通信設備或移動通信終端中的一個主零部件或幾個小零件。這種細分的產業分工使得大量制造業企業“兩頭在外”,兩端業務空白,即設計、營銷、售后在外部,有些甚至組裝環節都交給其他企業做。企業沒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終端產品,無法ahWd6SSk00nvXkyTV+PVnAqwcvtTgCO0dtyIQfajc+I=享受品牌溢價的好處。企業的研發費往往用在產業鏈當中一個具體的零部件上,研發投入回報率低。這些導致企業服務化改造或轉型的意愿不高。
第三,企業服務化轉型的條件較弱。一是企業服務化轉型的行動較慢。制造企業大多已經認識到服務型制造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經營中仍然重技術、輕服務。二是企業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差異較大。從歐美發達國家服務型制造轉型經驗來看,只有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制造業水平和服務型制造轉型步伐趨于一致,才有可能做到整體高效協同。調研顯示,不同企業的內部管理和信息化程度差距非常大,導致行業內部難以同時開展服務型制造轉型。三是受資金制約,企業轉型較謹慎。在服務化轉型中,制造企業需要對企業的業務模式和組織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在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企業原來銷售產品的一次性收入變為全生命周期內的持續性收入,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和資金總量提出了更大的考驗。

第四,管理體制和產業生態等外部因素的制約。一是服務型制造具有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雙重特征,難以界定其行業歸屬,導致其無法享受到應有的行業支持政策。如,許多制造企業缺少服務業務的相關資質,部分服務業的高標準和高門檻使得制造企業在開展總集成總承包業務時難以獲得相關資質。二是服務化發展方向及路徑不夠明確。服務型制造轉型在我國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企業制造水平參差不齊,很難借鑒某個成功企業或行業的經驗,也無法照搬歐美發達國家(地區)的做法,需要在服務化轉型的方向上進行“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三是缺乏服務文化內核的“工匠精神”。服務型制造的發展需要不吝時間精力,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孜孜不倦、追求完美,不懈追求嚴謹質量的精神,但我們的“工匠文化”“工匠制度”有待完善。
前海合作區服務型制造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發揮前海合作區現代服務業政策優勢,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前海合作區產業準入目錄規定了六大領域,共計112條產業條目的服務業領域。其中許多產業或其細分類與服務型制造密切相關。以科技服務業為例,其子體系的相關標準涉及46項,服務提供標準又分為科技服務規范、科技服務質量、科技服務評價、運行管理、專項科技服務等,其中專項科技服務又分為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服務。① 這些細分領域中的許多技術標準和行業都是發展服務型制造所不可缺少的。此外,前海合作區還出臺了專門針對商貿物流、高端法律服務、船舶租賃、專業服務、金融等行業的產業支持政策。可以鼓勵深圳及周邊地區相關制造企業與前海的現代服務企業合作,提升產品在可定制模塊和服務模塊方面的適應性重組能力,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實現生產、銷售及消費主體相互協同、交互融合的發展模式。
(二)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強品牌建設,提高服務型制造的增加值。

國際跨國制造企業進行服務化轉型改造的主要原因是通過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從國家比較來看,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正是憑借服務化轉型及具有競爭力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據了全球價值鏈分工的頂端。一是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升級、提升研發投入,以獲取服務化改造的技術增值。在信息時代,企業競爭具有贏者通吃的特征,制造業企業也不例外。傾向服務型改造的企業更要重視研發投入,把創新的長板拉得更長,在深圳“6個90%”② 創新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強化“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鏈,保持技術領先,以獲得行業超額利潤。二是鼓勵企業塑造、提升產品品牌或企業品牌,培育品牌標桿獲取品牌增值。構建面向企業、行業和產業集群的服務型制造品牌培育服務體系,支持制造業企業向自主品牌(OBM)發展過渡,積極融入全球高端產業鏈,進而向創新鏈、價值鏈的高端攀升。
(三)利用前海合作區的體制機制優勢,營造發展服務型制造的產業生態。
第一,逐步拓寬“放管服”政策改革。放寬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和服務化改造密切相關的關鍵環節及高頻事項的審批審查,探索“證照聯辦”“綜合許可證”,推行“一次不用跑”“不見面審批”,最大限度提高行政效率,縮減企業辦事環節和成本。第二,搭建一批服務型制造的公共服務平臺。在產業園區或公共服務區域建立健全集研發設計、系統集成、檢測認證、專業外包、市場開拓和要素資源為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支持服務型制造相關服務機構發展,為服務型制造企業提供咨詢、中介、案例分析、企業診斷、方案設計、制造實施以及投融資等綜合服務,打造軟硬結合、產融結合的特色化公共服務平臺。第三,構建服務型制造區域良性循環體系。整合資源優勢,強化疊加效應,推動專業制造和優質服務資源的共享共用,開展本地區服務型制造典型經驗總結和推廣活動。加強服務型制造的跨區域合作,提升制造企業的創新力、競爭力和服務制造能力,打造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的新標桿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①
(四)加強與香港、澳門對接,推動服務型制造的國際合作。

一是發揮香港、澳門的服務業優勢,聯手打造“港澳服務+前海制造”的服務型制造高質量發展區。鼓勵香港、澳門的高校、科研機構與深圳前海的制造企業、園區開展創新研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鼓勵服務型企業與制造業企業加強研發設計、定制服務、共享制造、供應鏈管理、檢測認證、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業務類型的合作,推動深港澳三地之間服務型制造的快速發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型制造高地。二是利用好香港、澳門的國際通道優勢,推動前海服務型制造企業積極融入國際分工產業鏈體系。鼓勵前海與香港的企業聯合出海,以聯合投標、聯合投資、聯合承攬項目等方式,共同開拓“一帶一路”市場和國際市場。發揮好澳門經貿合作服務平臺和“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的作用,加強前海服務型制造企業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更好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
服務型制造具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雙重屬性,代表著未來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方向。深圳“先行示范區”的政策環境和產業體系為服務型制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前海合作區的政策創新、體制機制、產業生態、資金人才等為服務型制造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前海探索并推動服務型制造,將在服務型制造高質量發展和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上走出一條先行先試的特色道路。
(編輯 楊利紅)
① 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6 (4): 314-324.
① White AL, Sloughton M, Feng L. Servicizing: 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M].Boston:Tellus Institute,1999.
② Szalavetz, A. Tertiarization of Manufactureing Indusry in the New Economy: experience in Hungarian Companies[M].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orking Papers, No.134, 2003: 55-60.
③ 張青山,逯曉宇,徐偉.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挑戰、路徑與對策[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03):237-244.
④ 廣東省生產服務業促進中心.生產服務業讀本[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
⑤ 孫林巖等.21世紀的先進制造模式——服務型制造[J].中國機械工程,2007(10):2308-2309.
⑥ 何哲等.服務型制造的興起及其與傳統供應鏈體系的差異[J].軟科學,2008 (4) ;78.
⑦ 寇軍,付宇豪.服務型制造背景下產業鏈智能驅動策略研究[J].供應鏈管理,2022(9):30.
⑧ 焦楷,陳旭.服務型制造的三維度三角度價值生態模型研究[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3(6):33.
⑨ 羅仲偉,劉樹龍.以推進服務型制造助力穩定經濟[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11):19-25.
⑩ 何哲等.服務型制造的興起及其與傳統供應鏈體系的差異[J].軟科學, 2008 (4):78.
① 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63.
① 數據來源:深圳市統計局。
① 王麗娟.前海現代服務業標準體系建設研究[J].標準科學,2023(8):45.
② 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
① 羅仲偉.服務型制造是構筑產業發展新格局的著力點[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