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八八戰略”明確指出,要“發揮浙江的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重要起源和實踐探索,也是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歷史機遇的方向探索。本文以杭州市臨平區的實踐為案例,提煉“八八戰略”引領智能制造發展的成效和經驗,結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和當前實踐,對智能制造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展望。
關鍵詞:八八戰略;智能制造;制造強國;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更加強調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更加重視智能制造的發展態勢,推動我國制造產業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水平邁進。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協同推進,智能制造實現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先進制造產業與新興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逐步成為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這代表著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方向。
“八八戰略”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引和實踐要求
21世紀初,浙江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塊狀特色優勢產業逐步向集中化、專業化轉型,支撐起浙江的優勢產業和區域經濟,成為智能制造的基礎。2000年,浙江省各類特色產業區塊產值超億元的有519個,全國最發達的100個縣(市)名單中,浙江擁有26席,位于全國首位。與此同時,浙江產業發展遇到了成本、市場、資源要素及環境的“制約之痛”,主要表現為產業層次低、產品檔次不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資源、環境等要素制約不斷加劇等等。2003年,全省用電統調負荷實際最大缺口超過7000萬千瓦,累計拉電損失量約占國網公司的50%,占華東電網的92%,粗放的經營方式和外延式的增長方式顯然不可持續。加快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形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成為浙江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突出問題。
20vYKRC4prE+cNtBGh7O4hhpZq9RjTaR+pI8xvBULPRwU=02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調研時強調,“我們面臨經濟全球化、高新科技革命這樣一種趨勢,要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浙江建成先進制造業基地”。同年7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戰略”方針,作出“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的決策部署,要求進一步發揮浙江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浙江建成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八八戰略”是基于浙江的現實特點提出的戰略性指導,為浙江制造業發展講清了問題、指明了方向,也找準了抓手。
一是提升塊狀特色產業優勢,推動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2003年7月,習近平同志指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塊狀特色產業是浙江省工業發展的特點和優勢,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呈現出小商品、大市場的產業格局,低成本、高效益的比較優勢,小企業、大協作的集群效益和小資本、大聚集的群體規模。突出強調發展塊狀經濟是區域內相近產業的大中小企業共同的利益訴求,通過大中小企業協同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提升塊狀經濟發展活力。

二是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夯實區域經濟發展基礎。浙江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總體規模偏小,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方面相對薄弱。因此,要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緊抓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變化帶來的戰略機遇,加快提升和發展浙江省制造業,充分發揮浙江省產業優勢,針對某些產業弱勢,著眼于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① 2003年,習近平同志部署制訂并主持印發了《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全方位構建全省生產力布局的戰略形態。突出強調制造業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要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夯實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三是發揮專業化技術優勢,優化新型產業格局。浙江省制造業最重要的是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相依托、低成本勞動力與先進適用技術有效結合的區域特色經濟,要著力在輕型加工業和中低檔次產品中脫穎而出,突出區域特色亮點和獨特優勢。同時,要明確先進制造業基地的主體必須是高附加值的產業,其技術工藝、研發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以此來打造產業創新發展的領先高地。
四是積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運用“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來回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等發展瓶頸,旨在強調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浴火重生的決心,大力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打造科技強省和品牌大省,發展好現代服務業,為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提供創新活力。同時,要勇于“走出去”,要學會“引進來”,勇于跳出浙江、發展浙江,主動踴躍地參與全國乃至全球的區域合作和經濟交流,高質量引進優質的外資、高效率整合精良的內資,優化全省的經濟產業結構,彌補產業鏈短板的同時,提升區域產業的競爭優勢,著力培育和引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高的“俊鳥”。②
“八八戰略”指引浙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八八戰略”指引浙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資源要素瓶頸的突破,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地方發展實例。杭州市臨平區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實施了“機器換人”“工廠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專項行動,探索“準入+改造+評價”制造業智能化策略體系,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全區以“智能制造中心”為發展目標,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高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區內省級“未來工廠”數量、工信部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數量等居全省區縣(市)首位,高端裝備、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聚集效應明顯,一些重點企業和全區工業企業的智能制造發展水平處于全省領先地位,獲批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創建優勝單位,已經成為“八八戰略”指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地方生動實踐。

醞釀起步:孤島設備1.0時代的“機器換人”
在轉型升級發展背景下,臨平區以減員提質增效為目標,全面推進“機器換人”,實現從單臺設備技改到整條生產線、從龍頭企業引領到全產業鏈配套的升級。一方面,對全區硬件設施改造升級,重點圍繞全面提升生產自動化水平的目標,對企業內部投入使用的硬件設施進行統一聯網管理,對數控機床、行業專用設備、大型機器設備、廠輔設備等進行改造升級,通過生產環境的檢測、生產過程的服務與管理、生產中排放的監測、生產供應鏈的追蹤等方面的聯網應用,建立連續生產、聯網管理的制造模式,全面有效提升服裝、機械等傳統產業工藝技術和自動化水平。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培育“機器換人”工程服務公司,出臺專項政策鼓勵和支持其向生產企業提供“機器換人”相關服務,提升“機器換人”服務支撐能力。自“十三五”規劃啟動至今,“機器換人”工程已實施 275 項,新增工業機器人 719 臺,并成功引進了厚達自動化等一批省級“機器換人”工程服務公司,為全區制造業數字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夯實基礎:數字設備2.0時代的“工廠物聯網”
進入數字經濟發展新階段,臨平區面向數字設備轉型升級,制定“工廠物聯網”解決方案。支持和鼓勵骨干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或與科研機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合作創新,突破一批與自身產品相匹配的物聯網、云計算、工業互聯網技術,并結合產品重點發展智能裝備物聯網平臺和移動客戶端軟件,面向客戶需求提供在線實時監測、遠程故障診斷預警、工控系統安全監控等服務,形成智慧廚房、智慧樓宇、車聯網等成套解決方案,促進裝備制造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向智能化、服務化方向轉型升級。根據企業自身優勢,量身定制企業發展轉型規劃。通過舉辦多場家紡、服裝、裝備制造、消費品等領域物聯網對接會,充分了解制造業企業的發展需求,結合企業自身條件推動工廠物聯網項目實施;同時引育先發示范企業,通過分批組織對標現場考察學習,鼓勵制造業企業根據實際制定物聯網升級方案。近年來,臨平區成功培育了杭州彈簧、華鼎西服等一批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示范企業,推動企業物聯網進一步轉型升級。2015年以來,臨平區物聯網技術應用企業達到201家,通過驗收試點82家,杭州市示范項目9個,總數居杭州市首位。

提速推進:智能工廠3.0時代的“工業互聯網”
為進一步深化數字化發展,臨平區通過全過程推進產業、主體、要素、業務、渠道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激發制造業企業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廣泛應用。根據“互聯網+”行動計劃,按照工信部“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要求,臨平區大力探索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支持春風動力、西奧電梯等企業在智能工廠建設基礎上,探索建立企業內外全業務全流程互聯互通、協作共享的平臺,提升生產效率和決策水平,降低成本,樹立企業新優勢。老板電器、西奧電梯、春風動力等三家企業成功入選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企業。通過與阿里云深度對接合作,創新實現了企業“云上創新”“云上轉型”。截至2021年12月,臨平區累計上云企業13660家,其中6家企業入選省級上云標桿,49家企業被認定為上云示范,超過100家示范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智能研發、生產、決策等企業創新應用實踐,超過1000家企業實現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超過10000家企業上云拓展云計算初級普及和深度應用。“十三五”以來,臨平區加快建設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的現代都市工業體系,制造業規模持續壯大,規模工業增加值從2016年的329.27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14.71億元。
蝶變升級:未來工廠4.0時代的“零點智造”
面向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臨平區推出基于智能制造的工業4.0模式——“零點制造”,以“零排放、零庫存、零距離”為愿景,通過高效精準的決策,將用戶端、市場端、研發端、制造端全業務流程無縫集成,實現以數據為核心,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周轉效率,實現降本增效。臨平區緊扣“全省智能制造中心”定位,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面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領域搶先機、布新局,深入實施“3521”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計劃,加快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家紡服裝三大重點產業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演進,分層次分行業打造未來工廠示范。加快推進“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和“未來工廠”培育,有效整合政府、平臺、專業機構等三方力量,以數字化推動制造業由“點上標桿”蝶變重構“區域優勢”,通過體系化、場景化、生態化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為數字經濟發展集聚高端人才、科技資源,增強產業生態粘性,激發新動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塑制造業的競爭優勢。2022年,臨平區規模工業企業經營效益顯著提升,規模工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34.54億元,占全區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0.7%,新產品產值率55.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4個百分點,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39.91億元,增長4.8%。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杭州市臨平區智能制造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23年,臨平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75.1億元,增速10.2%,處于全省領先水平;累計認定省級“未來工廠”5家;省級制造業“云上企業”10家,列全省第一;上市企業達27家,3個產業集群入選“浙江制造”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協同區,獲批省級服務型制造試點區域,老板電器等4家單位獲評工信部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有效推動了產業轉型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八八戰略”為指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經驗
“八八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重要起源和實踐探索。多年來,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實現了諸多成就,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寶貴發展經驗。展望未來,要進一步發揮“八八戰略”的思想偉力和實踐張力,指導智能制造持續深化發展,助力我國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換代升級,書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制造強國”目標的新篇章。

持續優化頂層設計,全面打造智能制造生態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推廣應用等多方面對智能制造發展做出適時的規劃布局和戰略調整,多措并舉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改造,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制造業生態集群體系。一是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指引,推進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落實。遵循當前的《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進一步解決因標準缺失帶來的智能制造發展共性問題,加大重點智能制造業薄弱領域攻堅克難,以提升智能化、質量化為標準進行全程指導和監督評估。二是穩固增強財稅、人才等支撐,改善技術創新的監管方式。加大財稅專項撥款的激勵力度,鼓勵各類重大科技專項和工業基礎再造項目等專項資金,用于智能制造產業的幫扶;重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辦法,針對在職員工、轉崗員工,分類并舉開展與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能相關的職業技能訓練,搭建智能制造培訓服務網絡。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推動我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一是引導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實現產業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目標。鼓勵互聯網企業、軟件企業、工業自動化企業等各類型技術型企業加入智能制造賽道,將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耦合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根本舉措,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二是遴選試點改革示范,多措并舉引領制造業持續加快轉型升級。政府部門積極開展國家級、省市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以龍頭企業、樞紐型企業引領中小企業,推進智能制造向全省甚至全國普及應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通過試點先行、示范引領,探索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和新業態,推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和智能探索。
hMwIpF1ZxvO5dKqRgQnDm9rNe6BItP+GoZ8IjPzNFLg=強化數智融合發展,持續打造發展新優勢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先進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推動數智技術與數據要素、數字技術、數字平臺三向度的耦合互動發展是關鍵要義,也是我國搶占全球產業體系智能化的制高點。一是加強重點領域突破,以數智化轉型推進智能制造步伐。依托人工智能數據技術的革命浪潮,以及時精準發現市場需求的導向為風向標,結合當下產業趨勢變化,動態把控制造業的市場開拓力度和品牌傳播力度,夯實新發展格局視域下的產業基礎。二是激發產業內生動力,以數智化轉型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集聚抗風險能力。通過數字化轉型,既可以促進產業鏈結構的“重構”,高瞻遠矚地加速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實現“資源共享”與“技術外溢”深度結合,又可以重視產業鏈的技術短板,打通產業鏈“堵點”與“斷點”,筑牢基礎設施建設,打好產業要素融合與重組的“組合拳”,促進整個產業鏈結構的動態演化,為新型智能制造產業鏈的新業態、新模式、新方案提供強有力的抗風險能力。三是以數智化轉型推進智能制造業“節能減碳”,不斷推進綠色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邁向綠色發展道路。通過“綠色低碳”“數字減碳”提升制造業資源使用效率,推動制造業企業的低碳循環發展。四是優化產業生態體系建設,以數智化轉型推動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體系融合化的發展格局。通過數智新技術、新模式對智能制造領域進行賦能發展;充分發揮數字生態的產業優勢和驅動方式,推動企業組織和產業結構變革創新,從而不斷增強行業整體競爭力。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夯實智能制造技術基礎
智能制造作為跨學科融合應用的新興領域,需要大力推進智能制造人才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設,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高水平支持科學技術應用研發,打造一支新型復合型世界重要人才隊伍,堅持把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優化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強國的發展目標。一是加強對科研機構的投資,積極開拓創新。高等院校開設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實施多元化課程培養方案,培養具備智能制造系統分析、設計、集成、運營、管理等綜合能力的融合型、復合型、應用型核心人才隊伍。在此基礎上,積極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努力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培養一批專門從事智能制造業技術研發、技術改進重組和業務指導的優秀人才,為國家的智能制造業建設夯實基礎。二是打造高層次產教研融合實訓基地、創新中心和示范產業基地,推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整合力量建設智能制造領域創新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不斷完善實訓基地和智能工廠示范產業基地的建設標準和評價指標,繼續加大對智能制造核心技術的潛心研發,充分發揮科研創新人才隊伍在智能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三是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夯實企業的科技水平基礎。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關鍵一招”,企業想要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加快智能制造發展,需要不斷提高其產品和技術創新能力,加強智能制造高端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同時加快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把數據真正變成生產要素,不斷打通數據壁壘,為自身發展賦能。

結 語
智能制造以信息技術和工業化深度結合為特征,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制造強國的重要任務,正在逐步成為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堅持以“八八戰略”為指引,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不斷推動產業技術與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扎實推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生動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實踐進路。其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經驗,在實踐探索中必將助力“制造強國”建設。
(編輯 宋斌斌)
① 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6: 119.
② 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6: 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