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化融通;傳統節日;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6-0058-02
【作者簡介】孫高原,江蘇省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初級中學(江蘇蘇州,215000)教師,一級教師,蘇州市雙十佳教師,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特殊載體,是民族文化獨特的展示形式。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積淀,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優秀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演進,西方節日文化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得到部分青少年的追捧,形成粉絲集群。粉絲群體的娛樂慶祝方式進一步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加之商業化宣傳的助力,進一步推動西方節日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近幾年,以電商為主的諸多商家借著西方節日的噱頭,宣傳與西方節日相關的商品及活動。各類與西方節日相關的信息受到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關注。這也在無形之中拓寬了青少年對西方節日的了解渠道,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針對情景中提到的學生對于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的選擇問題,要從根源上認清西方節日走熱的原因,找到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可以創新的部分,合理融通,讓傳統節日綻放光彩。
一、合理融通,尊重多樣性
近幾年,多地中小學倡議全校師生不過“洋節”。誠然,許多西方節日帶有宗教色彩,尤其是教育情景中提到的萬圣節。萬圣節本是基督教的宗教節日。從這個角度看,萬圣節確實不適合作為校園集體慶祝的活動。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域,應該禁止帶有宗教色彩的節日進入中小學校園,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八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學校辦學的目的之一是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用人才,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中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過早地深度接觸西方文化及節日,尤其是一些帶有濃重宗教色彩的節日,或多或少會讓他們的價值觀受到西方宗教價值體系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文化的繁榮離不開文化的交融與共進。在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文明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海納百川的情懷與其他文明對話、交融、共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開放和包容中彰顯勃勃生機,在交流互鑒中實現歷久彌新。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不同國家文化的交融,既是推動本民族文化發展、保持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途徑,又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創新形式,激發文化自信原動力
1.規范社會輿論引導,營造多元文化環境
當代青少年從小就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接受教育。個別青少年可能會在一些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失去應有的價值判斷。因此,社會層面應加強凈化文化環境的力度,營造和諧的青少年成長環境,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只有做好有效的引導,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交融的作用。西方文化中也有真善美,這部分內容應當加以轉化、吸收,并結合我們的民族文化優勢合理運用。在此過程中,可以適當將新的慶祝形式合理融入傳統節日,以更加多樣的活動吸引青少年自覺踐行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2.推動傳統節日進校園,激發文化自覺
切實推進傳統節日文化進校園,對于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有的班級活動流程千篇一律、活動內容枯燥乏味,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要想真正讓學生深入體會傳統節日的內涵,班主任可以重點打造文化品牌項目,研發傳統節日課程體系,開發系列化趣味體驗活動。如根據重陽節登高祈福的傳統,班主任可以策劃組織登高祈福的社會實踐;根據賞菊花、插茱萸的習俗,班主任可以舉辦一次班級菊花展;有些地方還有吃重陽糕的傳統,班主任可以舉辦一次傳統美食大賽,讓學生對傳統節日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切身的體悟。
文化是立體存在的。多樣的立體化活動更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學生的內心。
3.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品德養成、智慧增長、禮節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關鍵舉措。因此,青少年應當自覺承擔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活動,提升文化認同感。
班主任首先要引導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認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品德修養、處世之道等的內涵并內化于心;其次,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傳統節日相關活動,自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的傳統節日代代相傳;最后,引導青少年學生學會辨別不良外來文化,防止學生被有害文化侵害思想。
在經濟、政治、文化高度全球化的當下,社會、學校、學生等各方面都應理性對待外來文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葆生機。
見習編輯:徐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