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初中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學科,其人文性、工具性和綜合性尤為突出。為了深入學習并掌握語文知識,學生需要具備出色的閱讀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應重視提高學生的思維、語言運用、審美創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基于核心素養導向提出了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闡述了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作用,探討了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強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基于整體性原則,教師應明確大單元教學的總體目標,涵蓋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維度,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全面提升核心素養。同時,教師應細化課時教學目標,確保每節課都服務于單元教學目標。
(二)梯度性原則
梯度性原則強調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基礎和個體差異,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難度,這一原則能確保教學活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開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多樣化的手段獲取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信息,從而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三)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強調教師在開展語文大單元教學時不應局限于課本中的基礎知識,而應廣泛吸收各種優秀的語文資源,選取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的文章,加強課程內容的整合,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主閱讀活動,在實踐探究中發現與學習新知,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作用
(一)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
大單元教學法強調整合相關主題或體裁的文章,為學生營造豐富且連貫的語言學習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學生能夠通過對比、分析和歸納不同文本的語言特點,逐步構建起自己獨特的語言知識體系。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學習詞匯、句式及修辭手法,理解語言表達的規律和邏輯結構,從而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同時,教師通過組織朗讀、演講、辯論等多種語言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語言的魅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學生全面把握文本內容,理解文本的語言特點和風格,讓學生形成對語言的全面認知,從而為學生未來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精心挑選文學作品并整合網絡資源,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內容豐富的文學素材庫。這個素材庫包括多種主題和體裁的經典文章與優質讀物,能夠全方位地向學生展示語言藝術的魅力,同時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和交流個人感悟,能逐步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驗到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進而提高審美感知能力。
此外,在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會在引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關注作品的語言結構、主題風格等關鍵特征,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和感受作品的藝術內涵,并通過深入分析和解讀,讓學生全面把握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思想深度,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和獨到的見解。
(三)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大單元教學通過整合文本內容,為學生構建了一個系統的思維訓練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不僅能理解文本的直接含義,還能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把握文本的邏輯結構,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更準確地把握問題的核心和規律性。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會鼓勵學生就單元知識點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和評價文本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學會甄別文本信息的真偽,分析作者的寫作動機和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提高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的能力。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利用微課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微課已成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開展大單元教學,直觀且完整地向學生展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邏輯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在制作微課視頻時,教師要提煉單元主題,并發揮互聯網資源的優勢,向學生推薦與主題相關的優質閱讀材料,從而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增強語文教學的實用性。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是深入了解回憶性散文和傳記的特點,如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描寫等,學習如何根據這些特點來刻畫人物,并欣賞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達。基于此,在講解《藤野先生》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聯系之前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在微課視頻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和其在求學路上遇到的藤野先生,組織學生探討他們對魯迅先生產生的人生影響。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微課視頻內容和探討結果,總結魯迅先生回憶性散文的寫作順序、課文的敘述線索及選材的中心思想,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掌握該題材文章的閱讀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運用已掌握的閱讀學習方法分析課文內容,體會老一輩革命家從愛母親到愛人民的思想境界。
(二)創設學習情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可以依托單元教學主題,通過對主題的提煉與知識的重構,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主動探究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學習方法,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掌握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方法,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課文內容涵蓋寫人記事、托物言志、闡發哲理、寫景抒情四類。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單元文本內容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元素,以“感悟人生、領會情感、領悟哲理”為主線,將單元的課文有機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學習脈絡。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帶領學生分析這一單元五篇課文在選材、情感上的聯系,總結每篇課文借物抒懷的不同呈現特點。在教授《背影》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有關父愛“深重如山”的視頻,讓學生將作者筆下的父愛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并完成思維導圖,探討父愛的特點。在講解兩篇議論性散文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關注課文中選用的修辭手法,了解作者如何通過細膩的描寫傳達哲理。在講解課文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探究性任務,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自己對人生有哪些新的認識與思考,并自主閱讀冰心的《談生命》等文章,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構建學習任務群,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旨在將零散的知識整合為系統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學習任務群,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總結新知識,在項目任務中掌握新技能,在創作活動中綜合運用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接觸到不同作者筆下的民間文化內容,并通過閱讀學習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在任務設計上,教師可以以項目化學習為核心,將任務內容細分為基礎感知、探究思辨和文本創作三個階段。在基礎感知階段,學生需要總結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技巧和風格,分析課文的敘事視角,并歸納其中的異同。在探究思辨階段,學生需要總結這一單元不同課文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文化價值和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學習《社戲》時,學生需要結合文本內容和歷史資料,總結社戲的藝術表現形式,并從作者的童年視角出發,體會作者通過社戲表達的對鄉村生活的懷念之情。在文本創作階段,教師可以在學生熟悉散文、記敘文等常見文體后,引導學生仿照賀敬之的《回延安》進行創作。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探尋自己家鄉的革命故事,并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價值觀,仿照課文的文本結構進行藝術加工。
(四)完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評價是大單元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反映教學成效。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應采取全面的視角,既要評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課堂表現,并通過實施多樣化的評價方法,確保評價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以古詩文為主要內容,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難點,也是他們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鼓勵性的口頭評價,肯定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含義、辨別古今異義詞的能力,并將文言文學習的核心目標作為評價的關鍵標準,以增強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和效果,包括采用的學習方法、辨別古今異義詞的策略、對文言文思想情感和表達內容的理解等。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評價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教學環節,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應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和互聯性。教師可以實施大單元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讓學生了解單元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知識點的綜合運用的必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精心策劃并靈活開展教學活動,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促使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語文學習,以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洛大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