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培養學習努力、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孩子,就要成為學習型家長,與其一直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換個角度看看“別人家的父母”。
有專家指出: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結合自身的從教經驗,筆者對這句話深以為然。在成長之路上,孩子的“課堂”不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也是助力孩子成長的“大課堂”。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而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講道理、學知識,更不是對孩子的智能進行重點開發,而是教育者將精神力量傳遞給孩子,幫助孩子鑄就強大的內心、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孩子的發展與成長奠基蓄能,使其能夠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對自己負責,勇于面對改變與挑戰,成為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因此,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是父母探索的前進之路,做學習型父母才能為孩子營造充滿陽光、活力與希望的未來。
“減負”不減質,教育理念需深化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與推進,不少父母大大松了一口氣,以為“卷學習”的時代已結束,教育的重任可以由學校與教師全權接管了。實際上,“雙減”政策的落實與推進,恰恰表明我國的教育理念已由傳統的“知識本位”轉變為“素養本位”。具體來說,我們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同時致力于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父母不僅不能做“甩手掌柜”,而且需要拓寬自己的教育視野,提升自身的教育格局,真正成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在傳統教育理念下,不少父母往往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孩子的學習上,通過陪寫作業、報輔導班、關注考試排名等行為確保孩子的學習成績“遙遙領先”。可是“雙減”政策實施后,不少家長發現,孩子的課業負擔雖然減少了,但是課后作業卻愈發“五花八門”了。例如,不少學校在家校共育理念下,積極推動親子共讀、家長參與學生評價等活動,這標志著家庭教育需要改變與進步。在此背景下,如果家長依然秉持原有的教育理念,孩子便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以當前如火如荼推進的“親子共讀”活動為例,這一活動并不是簡單地讓家長陪伴孩子讀書,家長對“親子共讀”的理解及其實踐方式、關注重點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閱讀效果,家長的閱讀習慣也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在親子共讀中三心二意,對文本內容囫圇吞棗、敷衍了事,那么孩子自然也容易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慣;如果家長在閱讀中專心致志、刨根問底,那么孩子自然也會學著手不釋卷、尋根究底。因此,家長要做學習型父母,用個人成長助力家庭成長,用家庭成長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
在親子共讀中,學習型父母會在閱讀技巧、閱讀方式以及閱讀效果等方面展開深入學習與思考,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孩子關注重點、深化理解,將閱讀效果發揮到最佳。不僅如此,學習型父母還會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將學校的教育理念延伸并運用于家庭教育中,從而讓家校共育真正落到實處。
由此可見,學習型父母應關注教育發展,從每一項教育活動出發,不斷實現自身發展與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深化,這樣取得的效果顯而易見,日積月累終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父母可以秉持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在不斷學習中促進自我提升,從而為孩子的發展積蓄力量。
想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
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都需要通過學習實現不斷成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同的成長階段需要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年齡階段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問題,因此,父母在育人之路上不能僅依靠固有的教育知識,需要不斷補充、學習、優化、精進。在從教生涯中,經常會有父母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我的孩子做事不專注怎么辦?”“老師,我的孩子學習不努力怎么辦?”實際上,孩子身上很多難以根治的問題,根源在于家庭環境與家長的教育理念。作為家長,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進步、去改變,而應該先進行自我改變,找出自己身上可能影響孩子的因素,為孩子的成長進步掃清障礙。
在我任教的班級中,一位家長令我印象頗深。這位家長從事印刷行業,經常印刷各種報刊和家庭教育類書籍,也常給學校捐贈教育類書刊,供教師與家長閱讀學習。有一次與這位家長交流時,我說:“這些書刊一定為您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吧?”誰知,這位家長一愣,不好意思地說:“雖然負責印刷這些書刊,但我還真沒怎么仔細看過。”后來,這位家長又向我詢問:“孩子不喜歡閱讀怎么辦?”身教勝于言教,這一問題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還有一位家長跟我抱怨,說孩子在學習上三心二意,他曾花高價請名校的研究生為孩子進行一對一補課,可孩子學習時總是懶懶散散、不在狀態。于是,我就這一問題進行了一次家訪。原來,孩子在自己的房間里由家教陪同寫作業,家長卻在客廳和朋友打麻將,孩子學習時,客廳傳來的喧鬧聲不絕于耳,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又怎么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呢?
不喜歡閱讀的家長難以培養出手不釋卷的孩子,沒有給孩子創設安靜學習環境的家長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專心致志地學習呢?父母與孩子的成長是相互的,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彼此促進。想改變孩子,家長首選要改變自己,因為言傳身教從來不是一句空話,與其擺出家長的權威,通過說教、逼迫、打罵等手段,以“我為你好”的名義要求孩子改變,不如就孩子出現的問題反省自己在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不足,通過總結經驗、做出改變,用自我成長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改變會讓孩子生發出改變的欲望與力量,使其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有信心、有方法為自己的未來奮勇拼搏。
想要培養學習努力、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孩子,就要成為學習型家長,與其一直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拓寬視野看一看“別人家的父母”。孩子宛如一棵小樹,樹苗的成長過程也是園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父母的成長如同孩子前進路上的養料,決定了孩子未來能夠走多遠、走多快。
(作者系甘肅省和政縣馬牧溝學校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