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作為一種傳統(tǒng)而富有韻律感的兒童歌謠,其獨特的旋律、生動的歌詞以及易于記憶的特點,使得其在幼兒園教學中能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教師運用童謠,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和審美。然而,如何更有效地將童謠融入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這是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因此,本文通過探討了童謠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以期為幼兒教師在相關教學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一、童謠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
童謠是一種充滿韻律美和語言趣味性的教育工具,在幼兒園教學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應用范圍廣泛,涵蓋了語言教育、情感教育、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等多個方面。然而,盡管童謠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但由于一些教師對童謠教學方法的掌握程度有待提升,導致其應用效果不理想。
(一)語言教育
童謠以其獨特的韻律和生動的語言,成為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感的有效工具。教師通過教唱童謠,可以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豐富的詞匯和句型,從而提高其聽說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同時,童謠中的豐富情境和生動形象也能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情感教育
在情感教育方面,童謠中的情感色彩鮮明。教師通過開展童謠教學活動,引導幼兒表達和理解各種情感,有利于他們情感的健康發(fā)展。如,快樂的童謠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快樂的情緒,悲傷的童謠則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悲傷的感覺。這種情感教育的方式,既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又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情感的表達和認知。
(三)音樂教育
在音樂教育方面,童謠本身具有明顯的音樂性,其旋律簡單易學,節(jié)奏明快,非常適合用于音樂教育。幼兒通過學唱童謠,可以在享受音樂樂趣的同時,鍛煉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為其音樂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體育教育
許多童謠都有動作配合,教師可以將其應用于體育教育中。教師通過將童謠融入體育活動,引導幼兒進行各種身體運動,提高他們的身體協(xié)調性和運動能力。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還能夠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然而,盡管童謠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教師對童謠的教學方法了解不足,導致童謠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不理想。如,有的教師忽視了童謠的情境創(chuàng)設,導致幼兒對童謠的理解和記憶存在困難;有的教師忽視了童謠的音樂性,使得童謠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童謠進行教學,提高童謠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童謠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一)借助童謠,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童謠是一種簡單易懂、節(jié)奏明快、韻律優(yōu)美的藝術形式,早已成為幼兒心中的寶藏。它的魅力不僅在于其音樂性,更在于其背后的教育價值。將童謠融入幼兒教育中,不僅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在無形中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首先,教師必須認識到大部分幼兒對聲音和節(jié)奏具有天生的敏感度,他們喜歡模仿、喜歡跟隨,尤其喜歡那些充滿韻律感的聲音。這種特性使得童謠成為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次,當教師在朗讀或演唱童謠時,幼兒往往會被吸引,主動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進入一種愉悅的學習氛圍。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幼兒不僅能夠學習新知識,還能在童謠的熏陶下逐漸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表達能力。最后,童謠的詞匯簡單明了,句式結構清晰,非常適合幼兒模仿和學習。幼兒通過反復聽、反復唱,能夠逐漸掌握這些詞匯和句式,為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小星星》這首童謠以其明快的節(jié)奏和溫馨的旋律深受幼兒的喜愛。當教師在課堂上為幼兒演唱這首童謠時,他們會立刻被那熟悉的旋律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跟著節(jié)奏搖擺。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學會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詞,還在無形中鍛煉了自己的聽覺記憶能力和語言能力。
此外,童謠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它可以通過寓言、故事等形式向幼兒傳達各種道理和價值觀,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小兔子乖乖》這首童謠中講述了小兔子與狼的故事,教會幼兒要勇敢、要機智、要團結合作。這樣的教育內容既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又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幼兒參與
童謠不僅具有寓教于樂的特點,還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因此深受幼兒的喜愛。然而,如何充分發(fā)揮童謠的教學價值,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童謠音頻、組織幼兒一起演唱童謠等方式,將童謠融入課堂。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jù)童謠的主題和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等,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童謠,并深刻理解童謠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
例如,教師在教授關于自然的童謠時,創(chuàng)設了一個“大自然探險”的情境活動。在這個情境中,教師將教室布置成一個模擬的自然環(huán)境,包含了“樹木”“花草”“小溪”等,然后邀請幼兒扮演小探險家,一邊欣賞著自然的美麗,一邊學習關于自然的童謠。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幼兒深入理解童謠中的自然元素,同時也能在探險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此外,當教授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童謠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傳統(tǒng)文化體驗”的情境活動。在這個情境中,教師為幼兒穿上傳統(tǒng)服飾,讓他們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還為幼兒準備了一些傳統(tǒng)玩具,如風箏、陀螺等,讓他們邊玩邊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了解傳統(tǒng)文化,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教師將童謠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可以讓他們深入理解和感受童謠的內涵。
(三)借助童謠,培養(yǎng)語言審美
童謠以其簡潔明了的歌詞、富有韻律感的旋律,深受幼兒的喜愛,并且在培養(yǎng)兒童的語言審美方面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幼兒期是兒童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幼兒通過模仿童謠中的歌詞,可以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口語水平。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幼兒更愿意開口說話,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其次,音樂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而童謠則以其獨特的韻律和旋律,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到美的力量。這種美的感受不僅可以讓幼兒心情愉悅,更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審美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最后,許多童謠都是根據(jù)民間故事、歷史事件或傳統(tǒng)習俗改編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通過帶領幼兒吟唱這些童謠,不僅可以讓他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在道德、禮儀等方面的素養(yǎng)。
首先,教師可以從選擇適合幼兒的童謠開始,如《小燕子》《找朋友》等,這些童謠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在教授童謠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幼兒模仿歌詞的發(fā)音和節(jié)奏,還要引導他們理解歌詞的含義,這樣他們在唱歌的同時也能學習到知識。其次,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創(chuàng)作童謠,這不僅能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可以更好地引導他們理解和感受童謠的美。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童謠表演活動,讓幼兒分組進行,自主選擇唱歌或者跳舞,也可以自主編寫小劇本,將童謠轉化為小故事進行表演。這樣的活動能讓幼兒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讓他們在表演中感受到童謠的韻律美,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
(四)借助童謠,提升情感認知
童謠中往往蘊含豐富的情感色彩和情緒變化,這為幼兒提供了一個理解和表達情感的平臺。首先,教師通過帶領幼兒學習和模仿童謠,可以讓他們體驗各種不同的情感,如喜悅、悲傷、憤怒、驚奇等,這對于他們的情感認知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深入理解童謠中的情感內容,幫助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幼兒通過觀察和模仿童謠中角色的情感表現(xiàn),可以學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適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情感,這對于他們的社會情感發(fā)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最后,童謠中的情感內容也可以幫助幼兒建立對世界的積極認知,培養(yǎng)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師可以教授一些充滿情感色彩的童謠,如描述友情的童謠《小手拉大手》《好朋友一起玩》《小熊和小兔》等;描述親情的童謠《媽媽的眼睛》《我和爸爸媽媽》《我愛我家》等;描述自然美的童謠《小河淌水》《小雨滴》《小魚兒》等,這些童謠都可以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體驗。
在學習童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理解童謠中的情感,如何在語言中表達這些情感,并鼓勵他們在生活中找到與童謠中情感相對應的情境,進行情感的聯(lián)想和體驗。例如,當學習一首描述友情的童謠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憶和分享他們與朋友之間的快樂時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感體驗中理解和感受到童謠中的情感,以此幫助他們提升情感認知,有助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情感。
(五)創(chuàng)新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在童謠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首先,教師通過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如投影儀、電腦等設備,將童謠的歌詞、旋律以及與童謠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富有吸引力的圖片或視頻形式展示給幼兒,不僅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幫助其更好地理解童謠的內涵。其次,游戲教學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將童謠與游戲相結合,如設計一些與童謠相關的角色扮演游戲或者猜謎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童謠,從而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嘗試將童謠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如舞蹈、繪畫等,讓幼兒通過舞蹈或繪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自己對童謠的理解和感受,如創(chuàng)作一幅畫來描繪童謠中的場景,或者編排一段舞蹈來表現(xiàn)童謠中的情感。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幫助幼兒深入理解童謠的內涵,同時也能培養(yǎng)其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六)借助童謠,形成良好習慣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巧妙地運用童謠,可以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童謠的內容豐富多樣,常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禮儀、衛(wèi)生、安全等。幼兒在愉快的歌唱中,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更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童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對于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和模仿欲望,教師通過教授具有教育意義的童謠,引導幼兒模仿歌詞中的行為,從而培養(yǎng)其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后,童謠還具有寓教于樂的特點。在教授童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動講解、形象演示以及互動游戲等方式,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有一首童謠叫做《洗手歌》,歌詞簡單、旋律歡快、節(jié)奏明快,非常適合幼兒學習。歌詞中提到了洗手的正確步驟和注意事項,如:“打開水龍頭,濕潤小小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手心手背都要搓,再用清水沖干凈,沖掉細菌不生病。”幼兒在唱這首歌的同時,也可以學習洗手的正確方法,從而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這樣的童謠教學,不僅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還能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所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還有一首童謠《排隊歌》,其教育幼兒在公共場合要排隊,不推不擠、互相禮讓。歌詞中唱道:“排好隊,向前走,不推不擠有禮貌,一個跟著一個走,大家都是好朋友。”教師通過教授此類童謠,可以讓幼兒明白排隊的重要性,學會在公共場合遵守秩序,培養(yǎng)其良好的社交習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學中,童謠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的教學活動。童謠不僅是幼兒童年回憶的一部分,更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為幼兒園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手段。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童謠這一教學資源,為幼兒營造一個愉快、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同時,教師還應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童謠教學方法,以滿足幼兒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幼兒園教學質量的提升貢獻力量。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地域文化傳承視域下幼兒民間童謠游戲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S/2021/ZX0905-07864)成果論文。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