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青春期說來就來,盡管我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可還是猝不及防。每天面對可能隨時變臉的“小怪獸”,除了保持情緒平和,盡量退后一步之外,還要學著見招拆招,只有解碼青春期,才是硬道理。
傾聽是理解的橋梁
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蓬勃發展,內心世界變得復雜多變,更加渴望尊重與理解。女兒剛上學時,她寫作業,我就在旁邊看書,遇到問題她會隨時問我,我也會立刻解答。這樣高效又快捷的輔導方式,我曾津津樂道。
可自從女兒升入五年級后,便開始在寫作業時對我“發號施令”,要么讓我去倒杯水,要么讓我去洗校服,目的是想把我“驅逐出境”。我暗中觀察發現,無人陪伴寫作業時,女兒會進入“慢吞吞”的悠閑狀態,磨蹭了半天作業還是“原封不動”。我自然很生氣,會開門見山地批評她:“怎么又溜號了?抓緊時間寫啊!”她則委屈地爭辯稱:“我明明是邊寫邊思考,根本沒有浪費時間,您怎么一點都不理解我呢?您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有時候說著說著,她還會潸然淚下。
我捕捉到女兒的敏感與變化,突然發現她已不再是任由督促、隨意指點的小孩了,她更想讓大人傾聽內心感受,而不是被人隨意臆斷。于是,我逐步改變,收起武斷評判,轉而認真傾聽女兒的表達。很多時候,我在拿主意之前會主動征詢女兒的想法,重視她的成長,用傾聽架起理解的橋梁。
溫和是溝通的良方
女兒小時候,我們會很嚴厲地管束她,可當青春期來臨,叛逆與對抗一觸即發,我只好讓脾氣拐個彎,用溫和的語調輕叩心扉。
一次單元測試,女兒因為讀題不認真,與滿分失之交臂,于是我嚴厲地批評她:“怎么就不能仔細看看題目要求再作答呢?考試必須認真看清每一個字!”聽了我的話,女兒非常憤怒,她指責我不理解她,抓著小失誤不放,根本沒看到她的努力與付出。
女兒激烈的反應讓我意識到,生硬嚴厲的批評刺激了女兒敏感的神經。于是,我緩和了態度,平心靜氣地和她一起分析出錯的原因,認真傾聽她的想法,挖掘錯誤本源。我告訴她,有時我也會犯和她一樣的錯誤,犯錯不可怕,及時改正才是關鍵。
溫和的交流能直通心靈深處,讓女兒愿意跟我聊天。現在,女兒經常興高采烈地給我講述學校里的新鮮事兒,有時還會振振有詞地剖析當下的經濟形勢,并煞有介事地給出投資建議。我則在一旁認真地聽,適時地認可她的“真知灼見”,給足她“認同感”。
贊賞是進步的階梯
青少年總有自己的想法,女兒是十足的行動派。她烹飪菜肴喜歡玩創意,比如,用番茄醬在蒸蛋上畫笑臉、在自制披薩上“涂鴉”,讓食物變得“色香味俱全”。她還喜歡創意手工,為我私人定制的“折疊小板凳”和“手搖電風扇”,貼心又實用。我夸女兒有一雙巧手,她聽了眼睛亮晶晶的。
自從跟女兒就寫作業的問題溝通后,她現在寫作業前會先復習,遇到難題就留到最后靜心攻克。我夸獎女兒懂得優化時間,為高效學習安上了“小馬達”。她聽后特別高興,總是問我:“媽媽,我今晚小馬達開得快不快?”
一天臨睡前,女兒和我說:“媽媽,我現在想聽輕音樂,可以嗎?老師說青春期的孩子情緒不穩定,多聽音樂能夠舒緩情緒。”我覺得很感動,原來女兒對自己的情緒問題也很重視。
青春期是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時期,壞情緒就像遮住太陽的烏云。別擔心,父母的關愛和理解是解碼青春期最好的辦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