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過敏癥狀與情緒緊密相關,長期的壓力和情緒波動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衡,引發身體上的過敏反應,過敏反應是長期應激狀態下的軀體自我防護機制。
被犯錯恐懼籠罩的英子
英子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有嚴重的過敏史,情緒容易波動。暑假期間,因為陪伴了英子幾年的小狗意外死亡,她最近情緒波動極大,于是前來尋求幫助。
見面后,她用猶豫的眼神打量著咨詢室的環境:“我以前特別抗拒咨詢,這次是同學推薦,才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過來的。”
我微微頷首,用肢體語言給了英子一個回應。從穿著給人的初步印象看,英子與一個普通學生有一些落差,相對成熟的裝扮讓人感覺她是一個有主見或正在叛逆期的女生。
“我最近特別容易鬧情緒。”英子上來就拋出了一個讓人緊張的話題。
“發生了什么事情?”我敏感地重復了她的話,并用開放式提問進行詢問。
“老師,我只是太難受了。您知道嗎?陪伴了我13年的小狗臭臭被朋友家的狗咬死了。在這個家里,只有臭臭一直陪伴著我,每次假期回來,我都會帶一箱子狗糧,它就像是另一個我……”
緊接著,英子開始介紹她的家庭。從爸爸的嚴厲到媽媽的愛慕虛榮,從外公外婆的嘮叨到爺爺的和藹可親,但所有人物的描述都是圍繞著臭臭展開的。
“聽起來,你就是另一個臭臭,因為臭臭會帶給你足夠的安全感。”聆聽的同時,我偶爾會做一些面質性提問。
英子不會順著我的提問往下思考,通常是停頓一下,繼續沉浸在她描述的畫面里。在她敘述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她一直用手指梳理自己長長的頭發。
“你一直在整理自己的頭發,需要我把空調的溫度調低一點嗎?”從心理學角度講,不斷整理頭發、衣服或擺弄一些小玩意是無意識焦慮的一種表達。
“老師,我有嚴重的過敏。您看我的臉,每次出門我都需要化妝,因為我臉上有紅疹。過敏太難受了,渾身不得勁,也無法讓我安心。”接著,英子講述了很多過敏造成的痛苦場景。
一個小時的咨詢基本都是英子在表達,通過她的表達,我看到了很多父母的縮影,他們雖然在照顧孩子的生活上無微不至,但在孩子成長的心理構建上卻留下了深深的空洞。
在隨后的咨詢中,英子談到了更多的成長細節。比如,她很小的時候用擦桌子的抹布擦地面,會被爸爸飛起一腳踢倒在地;因為作業沒有及時完成,爸爸會直接撕爛她的本子;更為恐懼的是,有一次爸爸從她手中搶過臭臭猛地扔在地上……媽媽雖然不會像爸爸一樣讓她感到恐懼,但是在她害怕無助的時候,媽媽經常不在身邊。英子說她習慣了自己舔舐傷口。
英子成長的經歷以及種種癥狀表現,是她內在心理掙扎與沖突的外在呈現。媽媽的缺位與爸爸的嚴厲導致她從小缺失安全感。她用心呵護臭臭就是自我拯救的過程,因為只有臭臭對她不離不棄,成為她成長中的心靈慰藉。
心理動力學上關于過敏的描述被認為是一種心身疾病,與壓力、情緒密切相關。長期的壓力會引起情緒發生劇烈變化,可能導致內分泌嚴重失調,進而引發機體代謝紊亂,從而引起蕁麻疹、皮炎等過敏癥狀。皮膚像是一個心理的“壓力探測器”,壓力的增加或情緒的波動都可能觸發過敏癥狀。反過來,過敏體質的人更容易出現情緒性過敏,因為他們特別在意周圍人的反應。
犯錯恐懼引起系列反應
有些人特別害怕犯錯,而且犯錯后顯得惶恐不安,這可能是早年犯錯恐懼的焦慮激活。這類慢性焦慮會讓人處在一種安全感喪失的恐懼中,進而形成一種持續性的慢性壓力,當身體適應了這種壓力后,個體會處在壓力過載卻不自知的狀態,會認為自己只是持續的“心境低落”。這是一種比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低落狀態,具體表現為:莫名其妙的心情不好,好長一段時間感受不到快樂,失去做好一件事的動力。
作為班主任,我對英子的心理狀況進行了細心解讀,英子瞬間安靜了下來,她說自己好像經常處在這種狀態下,她以前不知道為何總是會有淡淡的哀傷,她說:“因為害怕犯錯,所以我對犯錯非常敏感,有時,自責情緒會長達幾周甚至一年之久,我還會不停地責備自己怎么會犯低級錯誤,這種煩躁困擾我很久了。”
事實上,從小生活在做錯一點小事就會被懲罰的環境里,很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一項關于“應激”的研究發現:把一個人放在長期應激的環境里,會產生一系列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煩躁恐懼、自卑羞恥、思維中斷……長期處在應激狀態,人會因為無論怎么做都無法自救,從而患上“習得性無助”。英子父親的呵斥與指責,就如營造了一種應激環境,它帶給英子難以承受的緊張情緒,讓她總有一種“大難臨頭、手足無措”的感覺。內在總有一種聲音批評她“你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會產生“只要犯錯,我就完了,無論做什么都沒用”的錯覺。
心理學上認為犯錯后感到自己嚴重蒙受羞辱,會產生“病理性羞恥”。如果從小到大遭受的應激比較頻繁、嚴重,那些壓抑的大量憤怒、不安、自尊被踐踏,失望和不信任等復雜情緒會像泰山壓頂般撲面而來,最終會形成低的自我價值感,造成嚴重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童年時期,當這種情緒持續無法得到緩解時,便開始用軀體化方式表達,從而隔離內在真實情感,為了讓自己好受一點,會產生“我只是體質過敏而已”的錯覺。英子的過敏反應就是長期處在壓力的應激狀態下而引發的軀體自我防護。
犯錯恐懼的教育啟示
英子的外表與她的年齡似乎有些不符,成熟的打扮透露出她內心的叛逆和對自我表達的渴望。她對臭臭的依戀,實際上是對安全感和穩定情感的渴望。她的過敏癥狀,不僅是生理上的不適,更是一種心理應激反應,是她內心焦慮和壓力的體現,是父親的嚴厲和母親的缺席造成了她安全感缺失的表達。她將臭臭視為情感的寄托,而臭臭的突然離開讓她失去了這份寄托,從而加劇了她的情緒波動。
心理學認為,過敏癥狀與情緒緊密相關,長期的壓力和情緒波動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衡,引發身體上的過敏反應,過敏反應是長期應激狀態下的軀體自我防護機制。作為班主任,解決英子的困擾其實是一段心靈的探索之旅,通過正視內心的掙扎,英子開始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和恐懼。這個過程雖然艱難,但也是她自我成長和治愈的必經之路。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子學會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找到了與自己和解的方式,過敏癥狀也有所緩解。
(作者系禮縣鹽官鎮新聯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