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現階段語文閱讀教學從“知識本位”向“核心素養”轉型,尤其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力求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習任務群能夠滿足新課程改革對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引領閱讀課堂教學的轉型。基于此,本文結合學習任務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意義,提出相關的運用策略,旨在拓展學生的閱讀認知,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一、學習任務群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一)學習任務群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
學習任務群強調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這一理念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習任務群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閱讀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學習任務群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促進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優化,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其次,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通過任務的引導和驅動,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閱讀活動,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最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做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運用語言知識,還需要調動相關知識和技能,如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二)學習任務群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學習任務群的引入不僅改變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更帶來了深刻的啟示。首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次,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只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最后,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和實施原則
在設計和實施學習任務群時,應遵循以下原則:首先,任務應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任務,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其次,任務應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教師設計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最后,任務應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發揮,激發其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習任務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
學習任務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通過任務的引導和驅動,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訓練和實踐,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其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做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并形成終身學習意識;最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通過完成不同類型的閱讀任務,在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協作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顯著提高,這些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和未來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運用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中的“交流”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實用性交流是指學生通過傾聽、閱讀、觀察,獲取、整合有價值的信息后,選用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表述生活中的見聞和感受。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選擇相關資料,設計符合學生學情且可操作性強的主題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日常生活,表達和交流自己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朗讀、復述、游戲、表演、講故事、情景對話、現場報道等,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逐步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一)立足課內,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雖然沒有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但包含了相關的實用性閱讀與表達的內容。教師應整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實用性內容,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強教材與生活的關聯性,合理、高效地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皩嵱眯蚤喿x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可以從實用性課文與綜合性學習兩方面為出發點,重點設計實用性的語文學習活動。
1.立足實用性課文。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是按照主題與語文要素編排,教師應深入挖掘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實用性課文,并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加強實用性課文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讓語文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服務。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撰寫演講稿”教學中,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體。教師以“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形式,以凸顯實用性為核心,設計了以下學習情境。
在教師節期間,班級舉辦“頌師恩,系深情”的演講比賽活動。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第四單元的演講稿課文,學習演講稿的寫法,為演講比賽撰寫演講稿,并挑選成員參加演講比賽活動。教師在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時,結合課本的活動探究中的“學”“寫”“講”三個步驟,突出學習任務群的實用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2.立足實用性綜合學習。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板塊,這一板塊是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主陣地之一。每冊語文教材編排的“綜合性學習”板塊所體現的綜合性特點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一致。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群時,應深入探究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展開設計,以確保學習任務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例如,在綜合性學習“倡導低碳生活”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分別設計“長江生態調查”“學生出行方式調查”“長江環境保護宣傳海報制作”等多項實用性學習任務。教師先讓學生了解調查方式、流程等學習內容,再引入地理、生物等學科知識,通過實地考察、網絡調查等形式完成學習任務。這一學習任務群以“綜合性學習”板塊為主陣地,整合語文、地理、生物、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凸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實用性。
(二)關聯課外,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除了設計課內學習任務,還要拓展課外活動,特別是實用性強的語文課外活動。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設計時,應加強課內與課外的有效銜接,讓學習任務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以此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例如,跨媒體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設計就是以課外活動為主。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新聞”單元后,教師設計以“綠色環保”為主題的跨媒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學習任務:(1)紙質報刊閱讀,讓學生以語文小組為單位,閱讀近期的《人民日報》《新安晚報》等紙質報刊,搜集與“綠色環?!敝黝}相關的消息、評論、專題訪問等,并做好閱讀筆記;(2)電子報刊閱讀,讓語文小組通過網絡渠道閱讀以“綠色環?!睘橹黝}的新聞,并匯總小組成員的閱讀信息;(3)短視頻新聞閱讀,讓語文小組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閱讀“綠色環?!敝黝}新聞,使閱讀形式更直觀、更生動;(4)組織學生討論各類媒體新聞閱讀的優點與缺點,調查當前人們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并完成調查報告,與各語文小組進行交流。在跨媒體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中,教師以語文教材為核心,關聯課外資源,讓學生通過多種媒介開展新聞閱讀活動,能夠全面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并在完成學習報告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
在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時,教師應注重拓展課外活動,落實新課標“用中學”“做中學”的語文教學理念,加強語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凸顯學習任務群的實用性、綜合性、情境性、實踐性等特點。
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思辨性閱讀和表達”學習任務群的運用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語文學習要掌握的高級能力,是一項具有高度建設性的思維活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是一個融合了特定場景、特定內容、特定學習方式,具有特定功能的學習任務群,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品味語言特色和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這一學習任務群將“閱讀—思辨—表達”融為一體,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理性思維。
(一)多元閱讀,碰撞思辨火花
初中語文思辨閱讀強調關注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以批判性眼光深入探索文章,抓住主題思想,碰撞思維火花,以此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閱讀指導活動中,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只停留在淺顯層面,而應引導學生深入主題、體會語言、了解結構,以及分析表現手法,增強學生的文本體驗。通過沉浸式閱讀,讓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探究文學作品的精神內核。
例如,在《曹劌論戰》教學中,首先教師通過講解第一段,讓學生清晰地感受曹劌的遠謀和魯莊公的鄙視。其次,教師提出問題:“魯莊公真的是一無是處嗎?他怎么可以成為國君呢?”讓學生展開探究。最后,教師通過分析后文,讓學生了解魯莊公雖然急躁冒進,但也禮賢下士,是善于聽取建議的賢明君主。教師通過思辨性問題的引導,讓學生深度思考,并進行理性表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強化思辨能力。
(二)提煉概念,加強閱讀感悟
大概念是指反映思維方式的概念、觀念或者論題。大概念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設計中,教師應重點關注與思辨有關的大概念,并在教學單元中進行提煉。
例如,初中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寓言四則》包含了《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四個寓言故事。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先讓學生對感興趣的任務和事件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在聽完學生的想法后,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系列問題:“從課文中的三‘問’中可以看出赫耳墨斯是什么樣的神?”“這只蚊子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討論問題,明確了寓言中蘊含的道理,從而得出大概念。
大概念能夠強化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將不同的知識片段串聯起來,讓學生能夠遷移運用知識。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探索思辨性概念,將其作為學習任務群課程的設計核心,讓學生在閱讀中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參與互動,營造思辨氛圍
課堂互動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有利條件。教師在開展思辨閱讀活動時,應打破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從而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推進深度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講解《范進中舉》這篇小說時,教師通過編排課本劇,讓學生參與范進、胡屠戶、眾鄉鄰等角色表演。學生發揮想象,在對各種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進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中,直觀、清晰地感受到范進的迂腐、可憐,胡屠戶的前倨后恭、趨炎附勢,張鄉紳從“一向有失親近”轉為“送銀贈屋”,從而揭示封建科舉考試對讀書人的摧殘。學生通過文本互動活動,并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進行文本對話,將角色演“真”、演“活”。這種互動過程,就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理性辨析,并深刻理解文本。
(四)抓住矛盾,深化思辨探究
在組織思辨閱讀活動時,教師啟發學生抓住文本中的矛盾點,通過自主探究形成獨特觀點。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往往會預設諸多矛盾點,只有深度挖掘,才能體會其中的情感意蘊。
例如,《故鄉》這篇課文里寫道:“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般人們會認為希望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有希望”和“無希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而文本中卻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與大部分人的感受不同,因此正是文中的矛盾之處,也說明這是作者的獨特體驗。學生只有抓住文本中的矛盾點,開拓思維,進行深入思考,才能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
例如,《桃花源記》中寫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遂迷,不復得路?!边@段的意思是:漁人從桃花源出來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在順著原路回去的途中,處處做了標記,后來到郡城報告給太守此事,太守立即就派人跟他去尋找做好的標記,但最終迷失方向,再也沒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很明顯,這不符合常理,也是文本的矛盾之處。教師指出文本中的矛盾點,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辨性思維,有助于學生探究文本主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實用性閱讀和交流”“思辨性閱讀和表達”學習任務群的運用,在開展實用性閱讀和思辨性閱讀教學活動的同時,讓學生將課堂中所積累的語言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