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發展特色優質稻產業,是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路徑。為助力特色優質稻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湖北省竹溪縣為例,分析當地特色優質稻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強化品種創新,優化品種結構配置;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樹立地理標志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構建產業協同機制,促進產業一體化等對策。
關鍵詞 水稻;產業發展;問題;對策建議;湖北省竹溪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7.044
湖北省竹溪縣位于中國陸地版圖幾何中心、鄂渝陜交界處,素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國心”之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源頭。竹溪縣與陜西省的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以及重慶市的巫溪縣、湖北省的竹山縣相鄰,是連接華中地區、面向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竹溪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09°29′~109°08′、北緯31°31′~32°32′,東西寬51 km,南北長104 km,總面積3 310 km2。縣城距省會武漢市779 km,距十堰市232 km。竹溪縣地處秦嶺南麓、巴山北坡,山川秀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自然條件優越,具有發展優質稻產業的區位優勢[1]。竹溪縣保存著豐富的優質水稻種質資源,其生產的“竹溪貢米”素有盛名。發展特色優質稻產業,不僅能彰顯竹溪縣農業區位和資源優勢,而且能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1" 現狀
1.1" 品種資源
竹溪縣優質水稻品種資源十分豐富。在悠久的稻作歷史中,人們不斷選育和保留適合當地生態的優異品種,形成了獨特的“竹溪貢米”品種群。近年來,竹溪縣充分利用當代育種技術,針對性引進推廣了一批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如宜香725、鄂香2號、宜香優2115、蝦稻1號及華夏香絲等雜交稻新品種。這些新品種不僅繼承和發揚了“竹溪貢米”優良品質,而且單位面積產量和抗性都有提升,為竹溪縣特色優質稻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1.2" 市場優勢
清朝乾隆年間,“竹溪貢米”被定為貢米。隨著品牌建設的不斷深入,近年來“竹溪貢米”市場影響力持續攀升。2009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竹溪貢米”實施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厘定了地理保護范圍和質量標準。竹溪縣生產的“竹溪貢米”暢銷武漢市、上海市、廣州市等地,出口創匯。除“竹溪貢米”外,竹溪縣針對“蘄春珍米”等湖北省其他知名優質大米品牌建設了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2]。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品牌優勢,為竹溪縣發展特色優質稻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1.3" 生產規模
近年來,竹溪縣特色優質稻產業發展迅猛,生產規模持續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竹溪縣優質稻種植面積已超過0.47萬hm2,占該縣水稻種植面積的60%以上。其中,以“竹溪貢米”為代表的優質稻種植面積達0.33萬hm2,特色優質稻米產量逐年攀升,2022年總產量達到0.5億kg,綜合產值超過5億元。種糧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帶動了優質稻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在穩定的資源條件和旺盛的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竹溪縣正逐步形成了品種優良、產能充沛、有序發展的特色優質稻產業格局。
2" 存在的問題
2.1" 品種繁多雜亂,適宜品種匱乏
雖然竹溪縣優質水稻品種種類繁多,但真正適宜當地生產的品種還很匱乏。當前,竹溪縣水稻主產區每年上市銷售的水稻品種就多達30個,品種數量之多、品質參差不齊,給水稻生產和稻米加工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這些品種大都品質較差、生產效益偏低,難以滿足消費者對優質大米日益增長的需求[3]。此外,品種的雜亂無序嚴重影響了水稻的標準化生產,給加工企業帶來了品質把控的巨大壓力,不利于實現精細化經營和提升產品附加值。究其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竹溪縣農戶習慣于自行選用品種,缺乏科學規范的種源管理和使用制度,加之生產模式分散,技術服務跟進無力,致使品種使用失控。同時,縣內種子企業市場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種營銷的意識和能力,難以引導農戶有序使用優良品種,造成了品種混亂的局面。品種是特色優質稻產業的“芯片”,品種單一會影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品種過于繁雜也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2.2" 生產規模偏小,集約化水平不高
雖然竹溪縣優質稻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湖北雙竹生態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竹溪三元米業有限公司躋身湖北省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但從整體生產模式來看,規模偏小、集約化程度不高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傳統的小農戶分散經營模式在竹溪縣根深蒂固。大多數農戶自給自足,只生產少量商品糧補貼家用,缺乏規模經營的意識。此外,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滯后,難以充分發揮規模經營的效益,大部分農戶種植仍停留在小塊田、小農戶的傳統方式上。同時,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不高,粗放管理現象普遍。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服務和作業指導,每家每戶的栽培措施操作標準參差不齊,增加了管理難度和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地塊分散加大了機械化作業難度,造成資源浪費,難以實現降本增效。規模化和集約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農業效益的關鍵,但如果不能解決生產規模偏小、粗放經營的矛盾,就難以實現竹溪縣優質稻產業的現代化轉型,抓住大米消費升級的機遇,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
2.3" 品牌知名度和價值有待提升
竹溪縣雖然擁有悠久的“竹溪貢米”文化積淀,但就當前形勢來看,這一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不理想,距離打造真正的區域公用品牌還有一定差距。從地理標志產品的注冊和保護情況來看,雖然“竹溪貢米”早在2009年就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但缺乏有效的宣傳推廣,品牌知名度僅限于湖北省,在全國范圍內的美譽度不高[4]。同時,保護力度不足,使“竹溪貢米”這一品牌內涵缺乏統一性。從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情況看,雖然竹溪縣大米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但缺乏有力的品牌整合,目前區域內流通的大米品牌五花八門,品牌形象不統一,互相混淆,難以凝聚品牌認知度。從全產業鏈營銷創新能力看,竹溪縣大米營銷依舊停留在初級階段,缺乏精細化運作,營銷手段單一落后,缺乏創意。
2.4" 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性不足
雖然竹溪縣特色優質稻產業鏈各環節均有一定規模,但整體上缺乏統一協調的產業組織架構,上下游之間銜接不夠緊密,協同配合程度較低,制約了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產業鏈上游看,由于缺乏統一的種源管理和技術服務體系,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藝指導較為分散,難以對種子、化肥、農藥及農藝措施進行全程質量控制,給后續生產環節帶來不利影響。同時,農戶自身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規范的標準化作業指導,導致產品產量和品質波動較大。從產業鏈中游看,雖然竹溪縣有一批大米加工企業,但是都局限在竹溪縣中峰鎮,其他鄉鎮大多數都是小作坊,生產能力和品質控制水平參差不齊。同時,針對原糧收購缺乏統一標準和渠道,導致大米加工品質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從產業鏈下游看,銷售渠道依舊相對狹窄,主要依賴線下實體店銷售,缺乏品牌建設和營銷創新。品牌形象建設、包裝設計、產品營銷等環節缺乏專業支持和有力整合,難以有效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
3" 對策建議
3.1" 強化品種創新,優化品種結構配置
推進品種創新、優化品種結構是夯實竹溪縣特色優質稻產業基礎的關鍵一環。針對目前品種單一、優良品種供給不足的困境,竹溪縣需要著力加大品種選育力度,培育一批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同時從源頭規范品種使用,實現品種結構的科學優化。竹溪縣應立足當地獨特的生態稟賦,針對“竹溪貢米”優異的品質特征,大力選育一批高產、優質、抗性強的新品系,既要保留“竹溪貢米”獨特的風味和口感,又要滿足消費者對大米食用品質的更高要求。此外,竹溪縣應注重抗性培育,解決一些傳統品種易受病蟲害困擾的問題,提高產量水平和產品性價比。竹溪縣應加快引進和推廣一批適宜當地生態條件、有潛力取代傳統品種的優良新品種,形成鮮明的區域品種特色,避免品種單一導致的風險。科學配置常規種和雜交種、粳稻和秈稻的品種比例,既要確保主導品種規模化生產,又要保留一定品種多樣性,以利于種源基因多元保護和品種持續優化。
3.2" 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
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是破解竹溪縣優質稻產業難以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發展困境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產業現代化轉型、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的優質稻集中生產基地,對推廣先進的標準化生產技術、促進農業機械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打造一批集中連片、機械化作業條件良好的大田基地,不僅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效益,而且方便統一技術管理,采取標準化栽培作業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操作因素造成的品質差異。建立大型生產基地有助于產業鏈條的順暢銜接。例如,下游加工企業可以與基地建立穩定供貨關系,確保原料的持續供給和品質穩定。同時,基地集中的規模優勢有利于吸引資本和技術力量注入,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經營,提高產業鏈價值創造能力。此外,大型基地經營主體往往具備更強的資金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有利于建立健全集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服務、質量監管、產品銷售等于一體的產業化服務體系,提高生產組織化、市場化水平,真正走上產業化經營之路。
3.3" 樹立地理標志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
作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竹溪貢米”品牌凝聚了竹溪縣悠久的特色稻米文化傳統,具有獨特的區域性。但目前這一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仍有待提升,距離成為真正的區域公用品牌還有一定差距。推動品牌建設的首要任務是進一步深挖“竹溪貢米”的文化內涵,將其打造成獨具特色的地理標志品牌。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通過參與展銷會、開展地理標志保護宣傳教育等多種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規范品牌使用管理,明確生產標準和產品品質要求,加強產地監管,維護品牌形象[5]。同時,鼓勵企業積極申報注冊商標,發展自主品牌,形成“地理標志+商標”的雙品牌格局。在保護地理標志的基礎上,注重培育企業品牌,打造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的區域性大米品牌。此外,竹溪縣應注重品牌營銷創新,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特點,制訂個性化營銷策略,通過網絡新媒體、新零售渠道等現代營銷手段,滿足人們多元化消費需求。同時,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拓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線,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3.4" 構建協同聯動機制,促進產業一體化
竹溪縣特色優質稻產業雖然各環節都有一定規模,但整體協同性不足,存在脫節情況,制約了整個產業鏈條的價值釋放。因此,竹溪縣應以新型經營主體為紐帶,建立起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各環節有序高效銜接。培育壯大一批集種子繁育、育苗、田間管理、收儲運、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統籌組織原料基地、加工生產和市場銷售,實現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通過“訂單農業”“公司+農戶”等方式帶動農戶有序供給原料,形成穩定供需關系。同時,實現統一技術服務和質量標準,保證產品品質穩定可控。針對部分環節缺乏龍頭企業牽頭的問題,要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介入,發揮其在組織生產、提供服務、對接市場等方面的紐帶作用,增強產業鏈的延展性。例如,可利用社會化育秧服務組織整合分散農戶需求,提供規范化育苗服務等。此外,政府應發揮作用,加強對特色優質稻產業的組織領導,建立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通過財政補貼、金融扶持、信息共享等多種方式,推動產業鏈橫向整合和縱向延伸,形成優勢互補、協作配套、利益共享格局,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4" 結語
竹溪縣特色優質稻產業基礎雄厚、發展前景廣闊。推進特色優質稻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竹溪縣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更是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因此,竹溪縣應著力創新品種、規范生產、打造品牌、構建產業鏈協同機制等,通過實施一系列務實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特色優質稻產業做大做強,以高質量農業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夏艷陽,雷書彥,陳杰,等.湖北省優質稻產業鏈發展成效、困境及建議[J].中南農業科技,2023,44(11):111-114.
[2] 萬丙良,杜雪樹,徐華山,等.湖北優質長粒秈稻品種創新與品牌打造[J].中國稻米,2023,29(6):73-78.
[3] 曹沛原,李成德.“一條鏈”串起特色產業生態“滿盤活”[N].農村金融時報,2023-07-24(A4).
[4] 昌華敏,劉克敏,游艾青.實施優質種糧一體化工程推動湖北水稻產業轉型提升[J].中國種業,2022(6):21-24.
[5] 劉勝,汪彤,郭會兵.讓荊楚味道更加香甜[N].湖北日報,2021-09-23(T3).
(責任編輯:張春雨)
作者簡介:嚴方(1976—),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水稻研究。E-mail:4197132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