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是新時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階段特征和未來走向,將為社會文化的組織、傳播與服務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從注入新理念、集聚新動能、創造新場景3個維度闡釋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并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視角構建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圖書館 高質量發展
[分類號]G250
1 引言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概念,并明確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此后,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等多個重要場合進行了系統闡述,進一步明晰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要義。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闡釋,凝聚了黨和國家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洞見和實踐經驗,代表了生產力的革新和未來發展向度。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新時代全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破方向、推動生產力加速更新與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
新質生產力的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作為傳統生產力的躍遷,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撐,也將為社會文化的組織、傳播與服務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任何經濟和社會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圖書館作為全社會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實體,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創新發展,必將為文化繁榮與社會進步注入新質力量。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的三要素,其優化組合與行業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與應用的基本內涵。筆者以新質生產力三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為邏輯起點,探討其支撐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可行路徑,為新質生產力在圖書館行業的系統研究與廣泛實踐提供借鑒與啟示。
2 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2.1 為圖書館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理念
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圖書館事業正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圖書館高質量發展不是資源、服務、管理等某一項內容的高質量發展,而是要求圖書館整體實現高質量發展[3],是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整體內涵式變革和切合用戶美好文化需要、學習需要、生活需要的高階信息化轉型[4],是面向未來的新一輪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基調和必然要求[5]。從生產力視角來看,圖書館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的深度解析與內涵重建,將會促進圖書館行業發展的生產力實現從傳統到新質的革命性躍遷,為新時代圖書館的全要素發展與創新協同提供新的動力機制。新質生產力具有顯著的創新驅動優勢,通過理念創新引導圖書館業務轉型,進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可為用戶創造更加美好的文化服務場景。
2.2 為圖書館高質量發展集聚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是實現傳統行業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和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究其根本是要依托高素質的勞動者驅動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從而拓展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最終推動生產力的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圖書館發展新質生產力,其本質是實現圖書館與新興技術的融合發展和創新驅動。具體可在3個方面實現動能轉換,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提質升級集聚新質力量。一是提高館員(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培育卓越人力資源環境;二是增強服務工具(勞動資料)的科技屬性,使空間、資源等從傳統的數量制勝轉向科技賦能;三是拓展勞動對象的范圍,如把業務數據作為新型勞動對象,參與服務價值創造。
2.3 為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創造新場景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同時,同樣可為新時代圖書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機遇和場景。在空間層面,更高技術含量的軟硬件工具是圖書館新型空間創新演進的動力源泉[6],通過勞動工具的科技賦能可不斷塑造空間服務的新樣態,增強用戶的參與感、體驗感和沉浸感;在資源層面,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正成為資源重組、匯聚和交互的內生動力[7],有助于圖書館打通資源交互共享的復雜通路,構建基于數據協同的知識服務產品,釋放資源深層的知識價值和文化價值;在服務層面,圖書館正在經歷存量轉型和增量競賽的重大變革期[6],新質生產力將有助于改造傳統的服務機制,提升技術驅動下的服務體驗、服務效能,完善圖書館作為文化地標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3 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路徑
3.1 培育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
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創造力的關鍵要素,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和富集科學技術與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因此勞動者的勞動素質和勞動技能直接決定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實踐。在圖書館領域,勞動者(館員)作為信息資源的主要收集者、服務流程的主要設計者、知識服務的主要承擔者,在生產力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不言而喻,是第一資源。因此,從數量驅動轉向質量驅動,積極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配的高素質館員隊伍至關重要[8]。
一是要更新行業認知。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勞動者(館員)作為生產力的主體地位會因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科技賦能而被削弱,而是在技術的創新導向下,需要更新和升級行業認知。(1)館員是圖書館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多維知識和新型技能儲備,才能催生先進生產力質態。(2)館員應在管理和決策中展現出更高層級的認知水平、認知策略和系統思維,特別是對具體服務過程的掌控能力和創新活動的貢獻能力,以實現更多自主權和選擇權的深刻變革。(3)館員應注重協作與創新的重要性,強化集體創新和個人創造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競爭優勢,如深圳大學圖書館基于多元服務團隊構建了核心能力體系及培養路徑,為圖書館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9]。
二是要增強專業能力。新質生產力下的圖書館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更高的標準、更高的效能,而專業化則是高標準、高效能的必由之路。如何增強館員的專業能力,使圖書館回歸專業化道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1)培育職業精神。當前圖書館正面臨來自技術更新、文化供給和社會變革的挑戰,館員職業的價值備受社會質疑,因此激發館員的職業自信與價值追求、強化館員的職業操守與職業倫理正當其時。(2)注重核心業務。館員要進一步明確社會化與專業化、基礎業務與核心業務的邊界,守護好核心業務的內涵與底線,要在具體的業務服務中體現出自身的獨特專業優勢和不可替代性。(3)貢獻社會價值。館員要充分依托新質生產力工具改善生產關系,深度挖掘自身在資源存藏、文化傳承中的社會貢獻度,更好彰顯圖書館在培育文化自信中的專屬作用。
三是要注重素養重建。素養是一個持續演進的動態概念,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需求的變革,其內涵不斷擴展和豐富,以創新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對館員的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種素養不再專指某一種素養,如信息素養、數字素養等,而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1)信息工具的駕馭能力。這一能力包括對系統軟件、辦公軟件、學術軟件、網絡軟件等的操作與使用,可高效支持信息素養教育、文獻資源建設、學術信息檢索、空間管理服務等。(2)信息的識別與組織能力。主要指對信息的有效性、權威性、真實性進行科學判斷以及通過適當的載體、格式進行組織的能力。隨著內容生產模式從UGC向PGC、AIGC演進,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從資源建設視角來看,館員對信息的識別與組織能力愈加重要。(3)面向未來的學習與創新能力。這是一種基于對未來的深度理解和積累,能夠根據信息環境的變化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與技術共生共進的發展能力。
3.2 打造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智能體
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和生產保障。以創新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正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的新型生產工具,特別是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等非物質形態生產工具的廣泛應用,極大豐富了生產工具的表現形態,為生產活動提供了更為有力的動力源泉。圖書館一直都是技術的重要應用與實踐場所,技術的進步同樣為圖書館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技術賦能可為圖書館革新服務供給流程,提升效能與質量,滿足用戶更高層次的文化需求,因此打造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智能體是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是實體勞動資料的數智化賦能,即以科技改造傳統的勞動工具。從圖書館主要業務內容來看,勞動工具改造應主要聚焦于兩方面:(1)通過新型空間建設重塑傳統空間作為場所的功能。即將科技與空間有機融合,為用戶提供可互動、可參與的沉浸式場景,提升空間服務可覆蓋的用戶群體及效能,如主題閱讀空間、數字人文空間、未來學習空間、數字內容創作空間、多語仿真實訓空間、智能寫作空間等,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基于多語數字學術需要建設了數字人文實驗室,即為“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技術方法支撐和沉浸式數字教培體驗環境。(2)通過智能設備的深度應用更新傳統的服務形式。即突破傳統服務的時空局限,優化用戶體驗,提升服務效果,主要包括服務形式的自助化、服務時間的全在線、服務場所的全覆蓋等,將圖書自助借還、預約取書、電子書刊閱讀、智能咨詢等從圖書館延伸到社區、街道、“三站一場”等人流密集型場所,滿足用戶不同場景下的閱讀需求,如首都圖書館在大興機場開通了全要素圖書館,配置了智能書架、迎賓機器人、電子閱讀屏等智能設備,向用戶提供移動借閱、智能推送、智能導引等服務。
另一方面是數字勞動資料的價值建設,即挖掘數字技術賦能勞動的現實場景。資源數字化、服務網絡化是新時代圖書館的顯著特征,數字技術已經滲透于圖書館的各組成要素和各業務流程,使圖書館開啟了“數字化生存”模式。如何挖掘數字勞動資料的價值,催生“智力型勞動”是“數字化生存”的關鍵。這需要依托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數字技術載體創造數字化知識服務產品,主要方向有:(1)數字知識集成。從PGC到UGC,再到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開始作為內容主體廣泛參與信息的生成,特別是ChatGPT的應用,對圖書館而言將有利于構建具有本館特色的資源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原生數字資源、網絡開放資源的獲取路徑,拓展資源的內容結構,進而促進數字知識的全網有效集成,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知識空間。(2)AI館員。基于大語言模型構建全業務場景的圖書館“超級大腦”,不僅能夠提供24小時在線的交互式、類人式咨詢服務,還能夠實現文獻傳遞、資源推薦等智慧化服務,支持文本、語音、圖片等多模態模式,真正實現用戶在哪里,館員就在哪里,服務就在哪里。(3)文化與學術服務。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要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中擔當使命,應通過技術加強對館藏文獻的邏輯關聯與快速鏈接,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建設,深度聚焦文化與學術的專題化、特色化服務,打造全面共享、立體覆蓋、重點集成的文化與學術服務供給體系。
3.3 構建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集合
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中的物質基礎和加工對象,勞動者通過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技術性加工和改造,從傳統的物質形態轉向技術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進而創造出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在圖書館領域,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對象不僅體現為傳統勞動對象及其數智化轉型,還應包括能夠提升服務質量的數據、信息、平臺等,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勞動對象集合,具有新型、抽象、智能等高科技特征,是激發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新活力。
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對象從表現形態上來看可分為3類,圖書館應精準識別不同形態勞動對象的內涵與特征,構建與之相適配的運行機制和管理策略,催生服務流程的整體性變革和服務業態的系統性升級,這是推動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一是傳統勞動對象,這是在新質生產力環境下仍然少量存在的一部分勞動對象,這類勞動對象(用戶)更習慣于圖書館提供的傳統服務模式,如紙質期刊閱覽、人工圖書借還等,圖書館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時,應適度關注到這部分用戶的存在及需求,不應強制剝奪其以“傳統模式”享用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是要適時做好合理的培訓、引導,逐步實現數智化轉向。二是數智化的傳統勞動對象,數智化主要是將服務從傳統模式遷移至網絡空間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著力通過數字技術、數字設備去滿足用戶的服務需求,進而提升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如空間及座位預約、自助委托及取書等服務。三是可用于服務的數據、信息、平臺等,圖書館數字化轉型、數據資產化加速了圖書館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及應用,如通過資源元數據化及深度語義關聯使館藏資源的組織理念從物理形式轉向內容表達,促進知識的系統化關聯,通過用戶數據的全平臺采集及用戶畫像技術,打通用戶需求與圖書館資源、服務之間的壁壘,動態化構建“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產品。對圖書館而言,這是極具創造活力的新型勞動對象,也是未來最為重要、數量最為龐大的勞動對象。隨著科技創新環境和用戶文化需求的變革,圖書館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感越來越強、關注文化服務與用戶需求的視角越來越聚焦、服務學術與科研創新的意愿越來越凸顯[10],所以圖書館要深刻審視科技賦能機遇、重構行業發展范式、拓展勞動對象范圍,為圖書館高質量發展注入新質力量。
4 結語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階段特征和未來走向。圖書館發展新質生產力謀求高質量發展既是形勢使然,也是時代必然。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三要素,通過深入理解其內涵、特征和作用,可以更好地把握圖書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路徑,從而有效推動生產力的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加速實現圖書館現代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共產黨員網.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 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EB/OL].[2024-06-26].https://www.12371.cn/2023/09/08/ARTI1694181720743451.shtml.
[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質生產力”[EB/OL].[2024-06-2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318/c40531-40197632.html.
[3] 柯平,彭亮.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賦能機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4):48-60.
[4] 陳建龍.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高校圖書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6):5-7.
[5] 吳建中.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高質量發展——新一輪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基調[J].圖書與情報,2020(6):73-76.
[6] 王世偉.新質生產力與智慧圖書館的創新演進[J].圖書館學刊,2024(5):1-5.
[7] 夏義堃,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回應與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4(1):4-32.
[8] 周文杰.走向“新啟蒙”——簡論圖書館何以賦能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勞動者[J].圖書館建設,2024(3):27-30.
[9] 葉蘭,胡振寧.基于多元服務團隊的青年館員核心能力培養路徑探析——以深圳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3(4):13-21.
[10]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圖書館空間和“多語種+”資源都是大學的珍貴家底[EB/OL].[2024-06-26].https://wmcj.shisu.edu.cn/40/73/c990a147571/page.htm.
[11] 高虹.新質生產力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科技與出版,2024(7):70-78.
王曉霞 女,1980年生。雙學士,副研究館員,館長。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
(收稿日期:2024-07-26;責編:徐向東。)